【水中花镜中月】“镜中月”、“水中花”存在吗?
引用: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
……因为对象虽然被看作了一个共相,不过意识本身还束缚于知觉的殊相中;意识只有通过反思把自己的“多”看作趋向于事物的“一”的运动,才能建立自身与对象的符合关系。而在这一运动中,对象、事物那一方又变成了“多”,并同样进入到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联系、运动之中。
于是现在就有了两个相互平行而反向的反思运动:除了意识一边知觉一边“意识到它也在自身中反思到它自己”(1979年,第81页;译文有改动,根据Hegel,S.
100)之外,事物同样也“以被规定的方式对那把握着的意识呈现出来,但同时又从它在其中呈现出来的方式出发而在自身中反思自己,或者说,事物在它自身中有一个相反的真理。”(1979年,第82页;译文有改动,根据Hegel, S.
101)事物由此而走向了“毁灭”(正如感性确定性成为了虚无性一样),不再是固定在那里的一个对象,而是一和多、个别性和普遍性、自为存在和为他存在的矛盾。知觉对于这矛盾的统一作用只是体现在主观上随意地玩弄诡辩、将矛盾双方分配到不同的方面;这种统一性的意识虽然已初步进入了知性的领域,但还只是以朴素的“健全知性”(知觉的知性)的形式出现,知觉以为这种统一性的活动只是主观的或观念性的。
……当知觉意识到这一点时,它就进入了第三章“力和知性”的范围。不过在此之前,它虽然意识到了那统一矛盾各方的“无条件的共相”,并且实际上已经以它为自己的对象,但“仍然是作为意识的对象;意识还没有把它的概念作为概念来掌握住。
……但是意识还不是自为地自身就是概念,因此它在那个反思到的对象中没有认出自己来。”(1979年,第88页;译文有改动,根据Hegel,S.108)知觉反思来反思去,就是没有完全摆脱知觉本身的感性层次;而纯粹的自我意识固然需要对对象加以反思,但还需要把这个经过反思的对象提升到概念的层次,否则对对象的反思仍然会与它无关。
3.概念作为内在的东西(Innere)
“健全知性”的统一性意识已经自在的是概念了,但还不是自为地或者说自觉地成为概念,因为它只是外在地加之于对象身上,只是一种统一性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本身。
---------------引用结束--------------
个人意见(无力对解读黑格尔负责):
知性在将对象概念化的过程中,在“两个相互平行而反向的反思运动”中,“镜中月”、“水中花”是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环节。
“知觉反思来反思去,就是没有完全摆脱知觉本身的感性层次;而纯粹的自我意识固然需要对对象加以反思,但还需要把这个经过反思的对象提升到概念的层次,否则对对象的反思仍然会与它无关。”
”没有完全摆脱知觉本身的感性层次”就导致了在对原对象的认识中,由于对原对象无限性的错误认识而产出了与原对象不精确匹配的“镜中月”、“水中花”的意象。
个人小结(这个勉为其难可以负责)
即便我的认知有误,即便可能您没看不明白。但是前一段的中文表述,很能体现德语哲学作品一整页也没写完一句话;从句延绵不绝的风格(尝试用英语表达即可深切感受)。这恰恰产生了一种用语习惯产生的语法而导致的逻辑错位式的“镜中月”、“水中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