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的故事详情】有谁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 他是怎样的人?
放一篇我公众号“隐藏曲目”上的文章吧
《嘎达梅林》原始诗句不只是歌里这几句词,这几句词只是长达数百行的民间口头史诗的开篇而已。这样一个民间口头艺术文本经过几十年流变,最终从仅限于内蒙古东部到东北小范围的民间蒙古族民间文本,变成了流传到全国的历史叙事。
今天几乎所有能听到的流行音乐版本都只有那几句词: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哟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幸福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达梅林”究竟是谁,为什么说他造反“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呢?
清朝早期对蒙古诸部采取封禁政策,汉族不得进入蒙古草原垦殖。自乾隆年间开始,由于人口压力,封禁政策逐渐放宽,然而流入的垦殖民众与当地农牧民的矛盾是在1902年“移民实边”政策推行后才愈演愈烈的。鸦片战争后,清朝深陷边疆危机,边疆管理日益废弛,矛盾激化。蒙古诸王公贵族在二百余年承平后生活腐化堕落,彻底沦为纯粹的食利阶级,对当地治理无法起到积极作用。受垦殖影响最严重的科尔沁草原一带,社会矛盾最为尖锐。
嘎达梅林起义之前,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发生过多起反抗封建王爷、喇嘛,反抗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所支持的垦殖活动的起义了。清政府和后继的北洋军阀推行垦殖,丈量草原土地,驱赶当地农牧民,引发很大民愤。嘎达梅林所在的达尔罕旗的王爷已经长居奉天,不仅对被驱赶出家园的民众命运漠不关心,还由于奢靡无度的生活、沾染上的鸦片瘾恶习,积极把达尔罕旗土地卖给奉系军阀推动土地丈量。
在《嘎达梅林》的完整版里,军阀张作霖为了拉拢达尔罕王爷,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做福晋,两人在奉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嘎达梅林不满民众被驱逐出草原,前往奉天请愿,希望王爷停止卖地。王爷大怒,把他打入死牢,福晋甚至几次想要害死他。嘎达梅林的夫人牡丹有勇有谋,纠集嘎达梅林的亲朋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他们一道发动起义,打击丈量的军阀部队,最终招致大举报复,在一次围剿中嘎达梅林落入开春的河流中淹死。
真实历史上,嘎达梅林死于1931年4月。后发国家被迫卷入全球市场后,并没有什么人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对于镇压他的奉系军阀也是成立的。几个月后,日寇侵略东北,整个科尔沁草原不久也沦于敌手,原本是起义镇压者的奉系军阀也沦落到了无家可归的地步,等待达尔罕旗当地民众的只有更残暴的统治。
原本奢靡无度的达尔罕王爷此时表现得颇有民族气节,拒绝与日寇合作,从而失去了他的滚滚财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不是嘎达梅林的起义,他早就把达尔罕旗的土地吃干当净,更早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嘎达梅林的遗孀牡丹,在嘎达梅林死后被迫嫁给了镇压嘎达梅林的东北军军官李守信首下一名连长胡宝山为妻,后胡宝山随李守信投靠日寇,抗战胜利前被日寇杀害,与牡丹育有一子胡万灵。牡丹1948年送胡万灵参加解放军,1954年年随子定居长春,在六十年代牡丹担任长春市政协委员,1975年逝世。李守信先投靠日寇后投靠蒋介石,最后被从蒙古国引渡回国,1964年被特赦,曾著有回忆文章叙述围剿嘎达梅林的经历。
嘎达梅林死后,草原上就流传着纪念他事迹的民歌,在伪满洲国期间,《嘎达梅林》只能在私下流传,直到解放后才被发掘出来,作为反映民众起义的歌曲而广为人知。
《嘎达梅林》的文本如何看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传唱《嘎达梅林》民歌的底层民众来看,嘎达梅林的造反是出于朴素的对家乡民众的同情,所以他们歌唱的原初文本也淳朴真挚不加掩饰,直接说“当红胡子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对于蒙古知识分子等有识之士来看,嘎达梅林的起义也唤起了他们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讲述这一故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戴上了民族主义情绪。
我们蒙古人开始衰退了。陶格陶胡和嘎达梅林是为了振兴蒙古族而奋斗的英雄好汉。我们要像嘎达梅林和陶克陶胡那样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真正成为家乡的主人,发扬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不能落后于其他民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真实的嘎达梅林起义所带有的民族主义成分并不重。科尔沁草原本身就是蒙汉两族人民交流频繁的地区,原始蒙古语《嘎达梅林》文本里带有很多汉语词汇,嘎达梅林反抗的是蒙汉两族的反动统治者,也曾帮助过汉族人民。
在建国后,嘎达梅林的起义被抬高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组成部分的高度,政府对收集嘎达梅林叙事的文本和音乐十分重视,甚至进行了经典化改编,创作出了交响乐版的《嘎达梅林》
建国后《嘎达梅林》的命运也非一直顺遂,在文革期间,嘎达梅林因内容商涉及少数民族,被批判为宣扬民族分裂,一度遭受禁锢。直到文革结束,《嘎达梅林》才重获生机。
在某种意义上,全国流传的是《嘎达梅林》而非《陶克陶胡》等其他反应蒙古人民起义的民歌,也是因为嘎达梅林的起义涉及历史污点少,不仅深受民众爱戴,还符合官方政治正确。像《陶克陶胡》里的陶克陶胡,后来出逃到蒙古国,这就注定了《陶克陶胡》不适宜被大规模宣扬。
《嘎达梅林》文本里,描述了牡丹为救嘎达梅林,破釜沉舟,不得不亲手杀害自己年幼的女儿,烧毁田园表现自己的决心。但实际情况是牡丹因为救嘎达梅林耽误了生病的女儿治疗,女儿是病死而非她亲手杀死。她也没有亲手烧毁家园,烧毁家园的是前来缴费的军阀部队。这一处民歌里的改写是因为50年代民歌采集者为了夸大文本的矛盾冲突改写的。
多数文本结束在嘎达梅林身死的情节,这是因为牡丹后来改嫁了敌人,为尊者讳,忽略掉了这之后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