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华人金矿招商】苏里南华侨华人概述

2019-06-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苏里南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北端,北临大西洋,东邻法属圭亚那,西接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旧称英属圭亚那).苏里南,华侨又译作"洵南".面积16.32万平方公里.1999年人口44万.主要为克里奥尔人.印度人,还有印度尼西亚人.黑人.印第安人.荷兰人.黎巴嫩人和华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天主教.首都帕拉马里博.官方语言为荷兰语.[苏里南华人金矿招商]苏里南华侨华人概述苏里南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93年被西班牙探险者宣布为西属地.1667年开始沦为荷兰殖民地,称荷属圭亚那.1954年自治

苏里南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北端,北临大西洋,东邻法属圭亚那,西接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旧称英属圭亚那)。苏里南,华侨又译作“洵南”。面积16.32万平方公里。1999年人口44万。主要为克里奥尔人、印度人,还有印度尼西亚人、黑人、印第安人、荷兰人、黎巴嫩人和华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天主教。首都帕拉马里博。官方语言为荷兰语。

【苏里南华人金矿招商】苏里南华侨华人概述

苏里南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93年被西班牙探险者宣布为西属地。1667年开始沦为荷兰殖民地,称荷属圭亚那。1954年自治,1975年11月25日宣布独立。1976年5月28日与中国建交。

据《苏里南百科全书》记载,中国人移居苏里南始于1853年。其时中国人受雇于荷兰人,由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乘船经好望角到苏里南开垦蔗园。园主们通过招募华工与印度工,解决因黑奴解放而造成的劳力严重不足问题。

【苏里南华人金矿招商】苏里南华侨华人概述

契约华工劳作极其艰苦,受园主虐待情形与古巴、秘鲁相似。国际报纸当时载文揭发三国华工遭受残酷虐待的事件。至1858年,有500多名华工由澳门被招募到苏里南做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香港、爪哇两地招募契约华工2500名运往苏里南。

这批华工多数人在5年合同期满后,不愿再延期,返回中国或转往别国。据《荷属西印度百科全书》记载,自1853到1882年从爪哇岛和中国抵达苏里南的华工有2625名。自1863到1872年从香港抵达苏里南的华工有2015名。1867年苏里南境内发现金矿,邻近的英属圭亚那、特立尼达、古巴以及美国、香港、爪哇的华工涌入苏里南淘金。

据统计,1905年苏里南华人人口有1160人,1921年1310人,1950年2371人,1964年5544人,1971年达6400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批华人移居荷兰、美国和加拿大。80年代初该国有华侨1000人,华人6500人。80年代后期,由于苏里南政府放宽限制,又有较多中国人去苏里南,每年仅从香港去的就有100人左右。

1999年,苏里南华侨华人近1万人(不包括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混血子女),约占苏里南总人口的2%。

苏里南华侨华人以客家人居多,祖籍以东莞、惠阳、宝安三县为最多,少数人为鹤山县籍,也有少数人来自香港、台湾。主要聚集在首都帕拉马里博,部分居住在与法属圭亚那接壤的阿尔比纳、尼格里市和芒古铝土矿区。

19世纪60年代,合同期满后留在苏里南的华工在种植园中做自由工人,或为小农,也有的去经营饮食店,或多种商贩生意。1867年就已有5家中国商店。1898年大埠区中国商店已发展到93家。

华商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奋斗,在当地经济领域中已占有相当地位。据统计,20世纪40年代,华商经营的食品杂货店占全国同行业的75%,在首都占84%。1970年华商经营的生活用品商店占全国的70%,在首都占75%。

华人餐馆业占全国同行业的90%。到1980年底,华商开办的出口商行有6家,代理商行48家,批发商行39家,百货商行126家,大埠区大小华人商店共334家。另有工厂30多家。至1989年工厂增至50多家,较具规模的有夹板工厂、锯木厂、皮革厂、火柴厂、汽水厂,各厂家资本额多在50万美元以上。

目前苏里南华侨华人仍以经商为主,主要经营金店、钟表店、鞋店、百货服装店、超级市场、美容店、花店、饮食店、肉店、电器店、照相馆、面包店、汽车行等,共约800多家,这在一个近50万人口的国度里自然会占重要地位。有几家饭店、超市和进出口公司资本额超过100万美元。

当地华人企业中较有实力的,如周友仁、周英鹏兄弟经营的“周氏公司”,生产日用塑料制品,有8条自动化生产线;曾官生开设的“明星皮鞋厂”,制作皮鞋和加工牛皮,有3个车间,6个门市部;丘鸿经营的“承兴旅行社”,承办世界各地旅游、机票及各种保险业务;陈亚琏经营的百货、家具公司,附设家具厂,自制、加工各式家具。

当地出生的华人多去荷兰、美国等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后多数当医生或在政府的企事业单位任职,有的还担任高级公职。如前总统陈亚先,前部长房普恩、张吉兴、李福秀和前司法部常务秘书长张振犹等。

苏里南地广人稀,劳力缺乏,经济上尚待开发,其移民政策较宽,对外籍人经商并未多加限制,申请入境较容易。更由于华侨华人与当地人民融洽相处,奉公守法,且被公认为该地区开辟者之一,故政府对华侨华人较友善。获准入境的华侨华人在政治上即享有选举权,这在别的国家是不多见的。

二战后政府严格限制移民入境,但1957年有70多名中国人由邻国非法入境时,由于执政党首脑奔走协调沟通,政府权宜处理,为这些人补办入境手续,成为当地公民。此事的处理显然基于政府和当地人民对中国人的良好印象及友好态度。

1993年广义堂牵头举办首批中国人抵苏里南140周年庆典,苏里南总统费内希恩等应邀出席,表现政府对华人所作贡献的肯定和嘉许。

1935年苏里南华侨为中国水灾募捐赈灾,得到“热忱纾难”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苏里南华侨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发动全侨筹集军需。8年抗战,从不间断捐输军饷。中国抗战胜利之时,苏里南华侨上街庆祝,热闹异常,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1976年中苏建交以来,广义堂与中国交往颇多,中国政府代表团或民间团体及文化、体育团体访问苏里南,广义堂均出面热情接待。

苏里南华商的商品不少从中国进口,这对促进中苏贸易起到积极作用。

当地华侨华人在历史上曾几次兴办华文学校。广义堂中文学校创办于1973年,1981年停办。1986年11月复办时易名为苏里南中文学校。有学生200多名,分4个教学班,每周4个下午用普通话授课。资金由社团和个人捐赠。

华文报刊有1943年8月创刊的《南风日报》,这是当地历史最久的华文报。编辑和排印工来自台湾。1962年由油印改为铅印,日销500份。1978年停刊。

1957年张茂、李融合资创办《自由日报》,为4开8版油印小报。1972年停刊。

1972年3月广义堂创办《洵南日报》,该报自称政治上中立,发刊后因遭当地国民党势力围攻,处境曾一度十分艰难。1973年黄东来任社长,报纸销量上升。1981年由张树栋等主持该报,改为打字油印。现该报为四开三张六版,发行量500多份。

该报以团结侨胞及为侨胞、侨团服务为宗旨,刊登当地及中国新闻、国际新闻和侨胞文章,转载香港《大公报》、中国新闻社消息,介绍中国侨务政策、改革开放等新闻及苏里南政府法令和广义堂侨讯等。该报经费由广义堂补贴,社长和副社长由广义堂理事兼任。

1974年7月一些华商创办《华新报》,其宗旨为团结、合作、友好爱国。该报发行量为250多份。

1977年10月黄生财公司创办《苏里南周报》,版面编排及印刷为当地华文报之冠。内容多采自香港报刊,1981年停刊,翌年改为《海外华侨周报》。

1982年6月中华会馆创办《中华日报》,发行量60多份。

苏里南主要华人社团有广义堂、中华会馆、华侨商会、百莲花体育场、华侨公山、广义堂养老院等。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6辑),中华书局,北京,1984年。

吴凤斌著:《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1988年。

洪振勋著:《苏利南华侨概况》,正中书局,台北,1990年。

陈怀东主编:《华侨经济年鉴》1958-1999年各卷,台北。

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北京,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