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故居: 靖江乡贤的家国情怀
靖江乡贤刘国钧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实业家、爱国民族工商业者,他的故居与岳王庙相邻。从生祠老街出发,走到白墙黛瓦处,看到一座写着“弘毅园”的门楼,便知道刘国钧故居到了。
刘国钧故居由旧居、善余厅、敬修堂和新建的国钧堂组成。整座建筑既有回廊相连,又有天井相隔,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大门左侧的旧居,泥砖青瓦,苔藓斑驳,低矮的瓦房里,一张旧竹床,一架纺车,一部织布机仿佛一本尘封的关于清苦勤俭的教科书,在静静地叙说着刘国钧先生这位中华民族工业骄子艰辛而辉煌的创业史。
旧居的墙上挂着一条幅,“问我平生少时苦,一生学费钱八百。日食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半生事业万人功,富就安乐不忘贫”,这是刘国钧先生一生恪守的为人准则。
步出旧居,穿过前院回廊便进入意为“敬业修身”的“敬修堂”,堂里挂着刘国钧及其家人的照片。出敬修堂,穿过树影婆娑的回廊向前,便到了善余厅。此厅得名于民国年间刘国钧先生曾在家乡创办的善余染织厂,“善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此间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原本布厂叫“善余布厂”,但刘国钧先生在“善余”后面加了个“恒”字,以追思母亲对他的教育。
15岁时,刘国钧要出门闯天下,母亲就比划着自己的纺织动作,送给儿子一个“恒”字,她说:“没有恒心,这一团棉花怎能变成一根根纱,一根根纱又怎能变成一匹匹布呢?”从此,刘国钧记住了母亲的教诲,并自撰了一幅字联自勉:“日日行,不怕千里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事万事。”如今,善余厅已成为客人吟联品意的厅堂,厅内布置着名人字画,雅致清新。
从善余厅步出到厅园,园内春兰秋桂,绿意葱茏,花红飘香,刘国钧后人栽种的香橼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高枝触檐,两株白玉兰煞是惹眼,生长茂盛,树冠直指苍穹。花季一到,幽香四溢,满枝“白玉”,晶莹剔透。
故居西南一侧还有一间陈列室,室内以照片和实物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刘国钧的创业历程。睹物思人,当年刘国钧为了打破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垄断,首开了中国生产丝绒和灯芯绒的先河,还创下了闻名东南亚的名牌商品。1950年春,全国刚解放不久,思乡报国心切的刘国钧又冲破重重阻挠,毅然从香港返回祖国大陆,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他的高尚情怀长存人间。
出陈列室东行数十米,便是新世纪落成不久的“国钧堂”。国钧堂正中置着重18吨,高3.5米的刘国钧先生的汉白玉雕坐像,慈眉善目,温和友善地眺望着他终生思念热爱的故土。雕像上方是陆定一题写的“慎爱勤诚”,这4个字金光熠熠,正是对刘国钧先生的恰当评价。
刘国钧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岳飞。以振兴民族工业之心,最终成就了8年资产规模增加8倍的纺织帝国之功,也许这便是刘国钧跨越800年对岳王的致敬。刘国钧思乡爱国的故事一直在靖江人民中间流传,并深得仰慕。其子女对家乡的建设也十分关心,捐资建设图书馆、生祠中学,设立刘国钧先生奖学基金等,在家乡传为美谈。
刘国钧先生是从靖江大地上走出来的实业兴国的典范。从刘国钧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弘毅精神、报国情怀、坚韧品格,他的事迹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马洲儿女“人心齐、士弘毅、敢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