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的意思是 金玉良缘的真相 是顺手牵羊还是苦心孤诣?
什么是金玉良缘?据宝钗自己想起,是:“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据莺儿说,是“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没有说完关于婚姻的预言。据薛蟠说,是“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
好吧,把这些话概括起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尚给的;金锁的佩戴者要嫁给一个有玉的男子。至于说和尚给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吉祥语,还是那个金锁,其实无关紧要。因为和尚是“吃十方”的,就算真的他会给薛家一件金器,难道薛家能白要?还不是得回赠钱财或者更贵重的礼物?跟从和尚手里买个金锁是一样的道理。
中国民间传统,认为和尚、道士、以及巫婆神汉、甚至普通的贫苦老年人之类,往往具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屡次出场,多半带有些神秘意味。
神秘是神秘了,你相信或者不相信、接受或者不接受,那完全是另一回事。比如黛玉小时,也有个癞头和尚(正好也是癞头和尚,不知道跟送宝钗金锁或者吉祥语的癞头和尚是不是同一个人)预言她将多病一生,除非是出家或者不见外亲;一僧一道也曾对甄士隐预言英莲“有命无运”以及“菱花空对雪澌澌”的不幸下场,并且建议“舍我罢”让英莲出家。但是这两次,明显没有被林如海与甄士隐接受。
此外还有,马道婆建议贾母为宝玉供奉“大光明普照菩萨”,点个昼夜不息的大海灯。但是“一天是四十八斤油”或者“一天不过二十四斤”的狮子大开口,贾母“听了点头思忖”,直到马道婆察颜观色、自动降低标准“如今为宝玉,若舍多了倒不好,还怕哥儿禁不起,倒折了福”之后,贾母才一口答应下来。
对僧道的建议,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不是信仰是否虔诚的问题,关键在于听了僧道的话,自己要付出多少代价。对林如海、甄士隐而言,接受僧道的建设,就要让唯一的女儿出家,从此永隔,他们当然不会接受。而对于贾母,一天五斤灯油完全负担得起,即使不能真的“永佑儿函康宁安静,再无惊恐邪祟撞客之灾”,也没有更大的损失,她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
至于王熙凤,被刘姥姥随口说的“撞客”恰好使巧姐“安稳睡了”,于是请刘姥姥这“贫苦人”给女儿起名字,也是未必有益、绝对无损的事。
再回到薛家。以薛家之富,来往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一定不少,给儿女的吉祥祝福、美好预言也一定很多,薛姨妈为什么偏偏拣了“金锁配宝玉”这个预言来接受、并且信之不疑呢?
如果说薛家的目标是宝玉,有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想把女儿嫁给宝玉,应该说女儿的金锁对男方有好处,“帮夫运”之类的。而他们的说法是“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人家贾家又不是娶不起媳妇,你需要有玉的,我就得上赶着给你?
虽然并不是把目标锁定在宝玉身上,但薛家有自己的窘迫。进京之后,他们一直借住在贾府之中,又与贾府上下打成一片。那么,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贾母、或者邢夫人、或者另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向宝钗提婚?
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薛姨妈看中了邢岫烟,贾母就是“硬作保山”向邢夫人提婚。幸亏邢夫人愿意,如果不愿意,未免会有各种尴尬。假如贾母也“硬作保山”向薛家提婚、而男方身份地位不能令人满意呢,薛姨妈是该委屈宝钗、勉强答应,还是该一口拒绝、造成尴尬?
因为薛蟠不争气,薛姨妈格外看中宝钗,肯定不愿她嫁给一个门第不高、身份较差的男子。而薛家还是要依附贾府的,也不能等贾母或者谁提婚之后,再强硬拒绝。所以借和尚之言,给宝钗的未来夫婿划定标准:必然是有玉的“才可正配”。
什么人有玉呢?北静王有“碧玉红鞓带”,贾琏“汉玉九龙佩”,探春送给岫烟“一个碧玉佩”,这些都是身份地位较高的。而贫寒如岫烟,本来是没有玉的。刘姥姥及她的女婿王狗儿,肯定更没有玉了。
“金玉良缘”是牵强附会吗?也许有一点,但多半不是无中生有。是天赐良缘吗?北静王与贾琏都已婚,而“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宝玉,也实在算不上“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志存高远的宝钗的理想夫婿。说穿了,这是寄人篱下、依附贾府的薛家,利用神怪僧道之说,而划定的一条自我保护的界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