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医生多少钱一年】私人医生工作室:费解的一个「点」
上周,广州一家叫做「私人医生工作室」的机构高调开门迎客,媒体趋之若鹜。自 3 月广东转发了医生多点执业的新政之后,这家机构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政范例。其实,这家机构能够如此开业,本身就有难以言说的暧昧。
从允许「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推开以及简化了报备手续来看,政策立意的初衷,无非是希望分流公共医疗机构中的高端医疗资源,希望低端的特别是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得以改善。
从文件看,有关规定主要是要求医生们在具有公共医疗性质的医疗机构中「多点执业」的。其实,所谓「多点执业」的政策,无非是承认很多医院延请专家会诊这种隐形的「多点执业」的现实而已,不算多么大的改革,其初衷恐怕也不是鼓励私人「高大上」诊所盛行。
说实话,允许私人诊所的存在,很早就实施了,只不过,不少私人诊所水平有限,医疗人员素质也不高。对于某些私人诊所,百姓们也只看做是「黄绿医生」的聚集所在。
当然,由于没有更多权威的政策解读,我们没法判断,由「多点执业」政策衍生出来的「私人医生工作室」与私人诊所相比,究竟有多么「高大上」,又算不算公共医疗机构,为何又能够成为「多点执业」的一个「点」。当然,借助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这家工作室的成员都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专家,也清楚这些专家的来龙去脉。但是,我们至今还搞不明白,这样的「改革」,与公共医疗机构的医改,有什么必然联系?
百姓心目中期盼的医改,主要是指在公共医疗机构中实施的有利于百姓减负或者享受到更好服务的改革,至于让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往不一定是公共医疗机构的地方流,是不是改革的方向?大概见仁见智。允许私人行医的制度已经实行很久了,但是有职业水准的医生并不愿意私人执业;私营医院出现之后,以高薪吸收了不少退休人才。事实上,对于「私人医生工作室」这一类机构,算不算是标准的「多点执业」,我们局外人无从评说。
不过,现行的「多点执业」政策,实际是一个不完整的政策,这个政策,对低年资的医生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功成名就的医生,固然可以开上一两家「私人医生工作室」,但是,比如符合条件的中级职称的医生,除非不想争取更高的级别,否则,连发论文报职称都成问题。
何况,按照劳动法,医生们的医保社保又怎么算?从哪儿算?再就是,所有医生都需要一定的医疗设备作为辅助手段,「私人医生工作室」又具备这样的设施吗?会不会出现借用公共医疗资源的情况?
我不想更多地质疑「私人医生工作室」,当然也不能臧否「多点执业」新政。然而,既然说是医改,小老百姓也应该有议一议的权利,万一这个什么「改革」是个大忽悠,那「有关部门」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