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集团黄志源三子 全球华商名人堂——印尼金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黄志源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许多同龄人开始颐养天年的时候,引领造纸行业前进30余年的黄志源依然在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拼搏奋斗.这位已在现代造纸业赢得世界级成就的华人工业巨擘,一直在执著地追求一个理想:通过林.浆.纸一体化,建设一家属于中华民族的,世界最大.最强的绿色循环产业企业.他已为这个理想奋斗多年,他的奋斗已经卓越有成.如今,由他领导发展起来的APP已是世界造纸业的前十强和华人社会最大造纸集团.但他追求理想的步伐依然还在加速,"我们要的不只是中国冠军.亚洲冠军,而是世界冠军."对外异常低

当许多同龄人开始颐养天年的时候,引领造纸行业前进30余年的黄志源依然在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拼搏奋斗。这位已在现代造纸业赢得世界级成就的华人工业巨擘,一直在执著地追求一个理想:通过林、浆、纸一体化,建设一家属于中华民族的,世界最大、最强的绿色循环产业企业。

他已为这个理想奋斗多年,他的奋斗已经卓越有成。如今,由他领导发展起来的APP已是世界造纸业的前十强和华人社会最大造纸集团。但他追求理想的步伐依然还在加速,“我们要的不只是中国冠军、亚洲冠军,而是世界冠军。”对外异常低调的他,常在集团内部会议上斩钉截铁地如是说。

从1992年带着“重振中国纸业,再创祖先辉煌”的理想在中国投资设立第一家造纸工厂以来,黄志源已带领金光集团累计在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地投资建立了20余家全资或控股的浆纸企业及20余家林场。通过这些投资,他将家族企业发展到了新高度,也将中华民族在世界造纸业的地位提升到崭新高度。

他带领APP在中国的不断探索和伟大突破,重塑了中华民族在现代造纸业的信心,引导了当代中国造纸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赶超步伐,让10多年前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造纸业迎头赶上,并且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他也通过环保实践将绿色造纸观念引入中国,通过导入和实践林、浆、纸一体化以及现代化绿色工业管理模式,让污染严重的中国造纸业转变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绿色环保产业,进而促进了中国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这在他看来,还只是成功的一小步。带领APP赢得世界造纸业的冠军席位,重新找回中华民族在世界造纸业的极致成就,才是他心中最大的理想。虽然这些年,他的新挑战和他的新白发一样,不断增加,但是他认准目标,绝不放弃。为中华民族在现代工业赢得一份对得起五千年文化璀璨的荣耀,这不光是黄志源的理想,也是和他有着相似背景和经历的一代华人企业家的理想。

曾在海外见证过华人屈辱,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经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曾经经历一代同胞为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舍身忘我的他,几十年前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奋斗。几十年沧海桑田的变幻中,几十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他变了,中国变了,中华民族变了,但那要为中华民族尊严而奋斗的誓言还在心间,那刚毅果敢的黄色的脸没有变。

重建中国造纸业面向现代化的信心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转折的一年,也是黄志源人生大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用一句“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吹响了中国朝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迈进的号角。

这一年,黄志源在这嘹亮号角的召唤下,和家人一起到北京拜会了多位当任或前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并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以在宁波的一大笔投资,表达了一位炎黄子孙对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

他要支持的现代化,是中国造纸业的现代化。造纸,曾经作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让中华民族自豪了一千多年。但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作为开山鼻祖的中国造纸业却在生产设备、工艺和管理,乃至发展模式上大大落后于欧美国家,陷入效益低下、污染严重、代价沉重的恶性循环。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造纸行业的主要技术仍是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水平。

已经在印尼探索出一条比肩欧美国家现代造纸工业之路,同时也对中国国情有深入了解的黄志源,看到了中国造纸业的落后与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机遇。“造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造纸业一定要在中国国土上发扬光大,一定要由炎黄子孙发扬光大。”带着这样的信念和信心,黄志源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在中国建立发展现代造纸工业这项事业中来,立志“重振中国纸业,再创祖先辉煌”。

在首个投资——与宁波白纸板厂合资建立年产纸50万吨的宁波中华纸业投资项目中——黄志源就建立了中国当时最大的工业用纸生产企业。工业用纸是当时中国最需要,而发展层次最低的产业之一。宁波中华纸业成立后,黄志源通过不断引入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人才与经验,以及不断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弥补了中国工业造纸的短板,并树立了成功典范。

这个工厂采取新闻、办公用纸和杂志回收等方式的废纸作为原料,开创了中国造纸业历史上大规模废纸回收再利用的先河。

如今,APP已累计在工业用纸领域投入将近200亿人民币,并以宁波中华纸业为核心,建立了年产能高达135万吨的APP工业用纸事业部,在中国工业用纸领域占据领军地位,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配套。

在宁波中华纸业成立的招待酒会上,黄志源的父亲黄奕聪曾坚定地说:“金光集团到中国投资,不会拿走一分钱,如果能盈利,就会不断地扩大投资,要为中国和宁波的经济建设出一份力。”在当时的中国经济环境下,说出这句话,需要信心和勇气。但后来,黄志源用行动证明,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比他父亲讲出来的还要大。事实上,宁波中华纸业还没有盈利,他的扩大投资就已迅速展开。

黄志源明白,在中国持续深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已经据占世界造纸业多年的西方巨头早晚也会参与到中国造纸业的竞争。到那时,他要实现光耀中华民族造纸业的理想将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当西方巨头们还在犹豫,还在观望,还在猜测中国的改革开放会不会持续的时候,黄志源已经抱着对中国改革开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在小平同志新时代的挥手中大踏步地前进了。

1994年,刚刚填补了中国工业用纸短板的黄志源,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造纸业的另一块“短板”——铜版纸。当时,中国新闻出版业等领域对铜版纸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中国的铜版纸产业却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进口铜版纸垄断了国内约90%的市场)。有鉴于此,黄志源决定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在江苏镇江成立一家年产能达200万吨、专门从事铜版纸和其他办公用纸生产的新企业——金东纸业。

这是一个在中国造纸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项目,也是黄志源人生中最光荣,也最艰难的项目之一。单是这个项目的规模之大,就超出当时中国的认识程度。黄志源回忆,在报批这个项目时,甚至有领导因为对国际造纸业的先进水平不甚了解,不相信一家纸厂会有年产200万吨的规模,进而好心地提醒APP,报告上的年产能是不是多写了一个“0”。

这位领导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因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纸厂年产能也只有17万吨。也因为这样的超大规模,让各界对这一项目保持了相当的谨慎,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金东纸业在1994年9月就已立项,但直到1996年10月才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批复,1997年5月才得以开工。项目报批的等待对“只争朝夕”的黄志源来说是种煎熬,但得到项目报批之后,他面临的挑战却更大: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让身处风暴中心的APP遭受到重创……尽管这一项目非常艰难,但黄志源还是凭借坚毅取得了胜利。

经过几年的苦战。1999年,这个不能完成的任务在黄志源手上成为了现实。当年,年产量120万吨的金东纸业一期工程完工投产,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造纸企业,全球最大的单一铜版纸生产厂。

金东纸业的成功,对中国铜版纸市场和下游用户带来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它打破了进口铜版纸对中国中高端铜版纸市场的长期垄断。从此,世界铜版纸的价格制定者们,开始学会倾听并且尊重来自中国市场的声音。从此,中国出版商和读者结束了“强制高消费”的时代。金东纸业投产前的1998年,中国市场上进口铜版纸平均价格还在每吨11000~14000元之间,金东投产后的3年之内,这个价格已经降了差不多一半。

投资金东纸业的同时,黄志源也在其他纸业领域展开步伐。1996年,他就在一年内决定了两大投资项目:亚洲最大无碳复写纸企业——金华盛纸业,以及中国最大生活用纸企业——金红叶纸业。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这些投资项目也和金东纸业一样获得了成功,并在各自领域扮演了改变世界行业格局,推动中国行业进步的角色。

而这些成功也鼓舞了黄志源继续前进的信心。随后几年里,他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2004年在宁波建成了世界单产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业板纸生产线——宁波亚洲纸业;2005在海南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木浆生产企业、世界最大的单一浆线——海南金海浆纸业……

至今,黄志源已带领APP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投资重点,在中国建立拥有了20余家全资或控股的浆纸企业,并以700余万吨的年加工生产能力,为中华民族在世界造纸前十强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在《RISI》杂志2008年全球浆纸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中,黄志源荣登全球浆纸业50强的第一位。

这是一个可以让黄志源彪炳中华造纸史册的卓越成就,但这个成就,并不只是限于他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一个世界前十强。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造纸业几乎整体陷入到发展瓶颈,被世界造纸业巨头们漠视和忽略。同为中华民族子孙的黄志源以自我的艰苦奋斗和不断突破,告诉世界造纸业和同胞:“中国人是能的”,进而震撼了、振醒了并且鼓舞了整个中国造纸业的现代化信心;进而不断以先进设备、技术、经营理念和突出成就,潜移默化地推动、引领了整个中国造纸业朝向现代化前进。

APP在中国的投资,也因此一直被称是“中国纸业发展的分水岭”。今天,伴随APP的发展壮大,一批中国本土兄弟造纸企业也不断崛起,为中华民族有朝一日重竖自身在造纸业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更令人欣喜的是,APP所推动和示范的,还不只是造纸业的规模、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中国造纸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成为绿色循环产业,才是黄志源和APP更宝贵,也更富意义的探索和贡献。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产业之路

虽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直至今天,不少中国造纸业同仁在很多场合仍然是以尴尬的角色出现。目前,中国造纸企业总数达上万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造纸企业。由于原料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较低、污水处理设备不到位,很多造纸企业都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利税大户,也是污染大户。

几十年都没有摆脱的“污染大户”这四个字,是造纸业最大的尴尬。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中国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和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占到了全国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总量的17%和35.2%,分列第一。

这还是最近的情况,如果把时间倒推到1992年,当时中国造纸业呈现给黄志源的“污染大户”形象,比这还要难堪。“如果不改变这种污染严重的情况,中国造纸业必将最终被全部淘汰。”立志推动中国造纸走出困境的黄志源,从进入中国市场的那一天起,就下定决心,要把中国造纸工业者都是污染大户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要走出一条多纳税,少污染的新路来。

为了尽可能减少污染,APP首先从生产方式变革。长期以来,中国造纸业走的是一条以草浆造纸为主的发展道路,但草浆却是最容易在制造环节产生污染的方式,草浆的耗水量和COD排放量往往可以达到国际通行的化学木浆耗水量和COD排放量的7倍和27倍。已在印尼采用木浆造纸方式作业多年的黄志源看到草浆的危害,坚决地抛弃了可以让投资成本更低的“入乡随俗”法,改为完全引入木浆造纸,从源头上减低了污染的比重。

但减低比重并不是最终目标,黄志源要APP贡献给中国的是绿色纸业。因此,APP又不断引入先进设备以及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和改进工艺,将旗下工厂发展成为真正的绿色工厂。在APP人的努力下,中国最大的造纸企业——金东纸业,成为了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并被国家旅游局指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并以“金东模式”对中国造纸业的环保化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意义。

建厂以来,金东纸业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工程。

通过这些投入,金东纸业单位污水排放量仅为国家标准的13.7%;单位COD(化学需氧量)更是只有国家标准的7.31%,公司自备热电站二氧化硫的脱除率达90%以上;锅炉烟尘去除率在99%以上……这样的环保水平不仅在中国首屈一指,甚至超过了工业发达国家德国的水平。

APP不仅仅在排放和节约用水上取得世界领先水准,而且还超越单纯的减排概念,推行“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新型工业化模式,将每一种资源都得到最大的利用。在APP人的努力下,金东排出的废水被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经过生物法处理“转换”后,可以用作喂养锦鲤,道路清洁、绿化灌溉和厂区抑尘;锅炉产生的粉煤灰也变废为宝,用于水泥制造、混凝土砌块生产等;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经脱水后放入锅炉和煤一起燃烧,既充分利用了污泥中的纤维等有机物热值,又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金东纸业成为造纸业第一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这说明黑水并不一定和白纸相伴而生,造纸企业也绝不是污染大户的同义词,”APP的努力,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造纸业长期以来的最大尴尬。

不只是在金东,在APP旗下的每个工厂,黄志源都把环保放在比效益更重的位置。金海浆纸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制浆生产线。截止到2009年中,单是在环保上的投入就已经接近了30亿元。也正是看到APP舍得为环保这样不计成本的投入,素有铁腕省长之称的海南省省长卫留成才放心地让黄志源的世界造纸冠军理想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并存。

成为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让APP为造纸业争了光,但黄志源建立绿色循环产业的理想,并不能因此得以全部实现。造纸业对绿色生态的挑战并不限于污染,原材料的消耗也是造纸业对地球生态的潜在威胁之一。如今,采用木浆造纸已是全世界通行的环保生产方式,按照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要消耗木材1.

2亿立方米来满足造纸工业的需求。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木材永续地满足造纸企业的原料需求?不解决这个问题,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难以持续。

早在印尼创立发展APP时期,黄志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并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吸收国际经验,成功走出一条林浆纸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到中国投资后,他第一时间将这个模式引进来。林浆纸一体化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纸业及林业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让造纸企业同时成为造林企业,进而让森林资源的消耗和新增实现平衡。在中国,实践这个模式难度非常大。林浆纸一体化需要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通过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造纸企业原料林基地,进而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写出来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但事实上却涉及既得利益的博弈以及诸多难以操作的实际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艰难,很多造纸从业者即使知道种树造林才是长久之计,但也不愿意这么做。

做一件新生而正确的事,比继续一个被大家默认的错误更难。但黄志源出于对中国造纸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责任,坚定地选择了去做正确的事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拓荒精神在中国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林浆纸一体化试验。

“先种六棵树,才用一棵树,并再种回去”是黄志源构建APP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的基本理念。本着对这个简单道理的执著追求,APP成为中国林浆纸一体化道路的先驱和榜样。截至2009年6月,APP已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河南和云南等10省区建立了20余家林场,成为中国人工林种植规模最大的企业,在华经营管理的林地面积达460余万亩,进而逐步形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因为民营机构如此大规模植树造林在中国还是史无前例的事件,所以,黄志源的造林计划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继而受到争议,甚至质疑和诋毁。但认准只有科学发展人工林,才能保证天然森林不消失的他,始终坚持向前。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中国政府也逐渐看到并且认识到林纸一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出台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这也是对林纸一体化工程的最大肯定,是对APP植树造林的莫大鼓励。

通过采用先进模式和引入先进设施、技术及环保管理经验,APP把造纸厂变成了绿色环保的花园式工厂;通过植树造林,APP为造纸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产业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通过这两大领域的努力,APP也在产能和产品现代化之外,成为一个可让中国造纸业借鉴学习的、面向未来、符合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标杆。

迄今为止,APP(中国)旗下已有全部工厂和6家林业公司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同时,也有12家企业通过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产销监管链认证。

2008年6月,APP(中国)发布了《“立足中国,绿色承诺”可持续发展宣言》。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宣言》在企业清洁生产、人工林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并定期发布季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黄志源本人则亲自签署了该宣言,并真诚欢迎任何关注造纸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方(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媒体、研究机构、学生和其他独立的第三方)对此提供意见。

永续经营,这是黄志源决定在中国投资造纸业时就立下的目标。如今,他用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让他如此坚定地在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个造纸企业家的责任感,也更出于他对中国的满腔热忱。

大半个人生都已奉献给新中国

黄志源对中国的感情和认识,超越很多海外华人企业家。这是他在中国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把事业重心放在中国的重要原因。

黄志源出生于印尼苏拉威西岛望加锡一个显赫家庭,他的父亲黄奕聪是在全球华人工商社会都声名显赫的财团领袖。7岁便离开祖国前往印尼谋生的黄奕聪,没有受过正统华文教育,但却是有名的爱国华商,也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推崇儒家思想的经营者。

1955年4月亚非万隆会议期间,他曾拜会出席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在对黄奕聪少小离家,却华文根基很好大加赞赏的同时,也对黄家小孩的教育深表关注:“黄先生,你一定要设法让孩子多接触中华文化,尽量让他们多接受中文教育,别让孩子长大后变成无根的人。”

周总理的好言让本来就有此想法的黄奕聪深受感动。1960年,他将长子黄志源和次子黄鸿年送到了北京。于是,1960年10月18日,成为黄志源一生中重要的一天,从那一天起,他的命运便与中国紧密相连。对于很多身在印尼的华人来说,中国才是自己的祖国,因而黄志源是抱着回到祖国的激动心情踏上了轮船,也是抱着把人生献给祖国的决心来到了北京,因为当时印尼规定,所有离开的华人学生都将永远不能再返回印尼去。

到北京后,黄志源被安排到北京三十五中上高一,之后考上北大数学力学系。再之后,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并且被安排到内蒙古劳动,一直劳动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周总理和有关部门的特别关照下,黄志源离开中国,回到印尼。

从16~26岁,黄志源在中国度过的10余年岁月,正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也是他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段岁月为黄志源树立了一个怎样的人生观?低调的他很少袒露自己的心迹,但他的二弟黄鸿年的一段回忆,或许可以做出部分诠释,“那时,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

人人都很有理想、很有斗志。虽然日子过得穷,穿着烂衣烂裤,但大家都在探讨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怎样为人民服务,怎样为社会作贡献,怎样让受尽了百年屈辱才重新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在全世界扬眉吐气。

没有人考虑什么个人利益,更没有人想过要发财。”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段经历,总以沉稳形象示人、在商业领域奋斗不止的黄志源,内心才会充满一种中国式的——严格来说是毛泽东思想教育下的革命主义激情和理想主义光辉。

这使他与那些没有这种经历而到中国投资发展的海外华商相比显得与众不同。他至今对毛主席的很多诗词倒背如流,而且还常会激情迸发,和同事、好友们一起朗诵:“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这个伟大的理想支持黄志源走到了今天。当他回到印尼时,他的父亲黄奕聪已在印尼拥有了堪称是“富可敌国”的财富。如果没有超越个人享乐和财富的理想召唤,他从回家的那一天便不再需要奋斗,而事实上,他至今仍在“只争朝夕”。

黄志源回到印尼后,加入到父亲创办的金光集团(Sinar Mas),从基层做起,凭着自己的坚韧刻苦和聪明才智,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并最终成为金光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在此期间获得印尼国家管理协会颁发杰的出管理奖。

黄志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金光集团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时候,金光集团已经印尼首屈一指的大型财团。之后,在他的领导下,金光集团继续发展向前,并不断朝向国际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以强大的实力被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印尼第一大财团。

如今,金光集团拥有数百家法人公司,约15万名员工,资产200多亿美元,投资范围远及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并形成制浆造纸业、金融业、农业及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煤矿、移动通讯六大核心产业,继续雄踞印尼乃至东南亚大型财团的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尼这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金光也同样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成就卓越。2008年11月,在联合国及印尼国家开发计划署(Bappenas)召开的“印尼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大会”上,APP(印尼)位于东爪哇的Tjiwi Kimia浆纸厂被授予私营企业及当地政府机构十个奖项中的两个奖项,以鼓励其为印尼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而2009年5月,由APP和金光集团林务部门(Sinarmas Forestry, SFM)共同倡议的总面积达178000公顷的印尼廖内省生物圈保护区项目——GiamSiak Kecil-Bukit Batu Biosphere Reserve(GSK-BB),也得到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项目的正式批准。

这也是印尼乃至是全球范围内,首次由私营企业提出创立生物圈保护区。

作为继承人,黄志源很好地完成了家族企业的发扬光大,这是世人普遍看到的成就。但他内心,最感到自豪与满足的,恐怕还是带领金光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和事业。报效祖国,让中华民族在全球扬眉吐气,这是他从16岁就树立起的理想,这个理想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破灭,他也曾在从中国回到印尼的那一刻迷茫过。但最终,这一理想又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重新澎湃,并改变了他的人生。

从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消息的那一刻起,黄志源就对回到祖国参与建设充满期待,但因中国和印尼当时尚未复交等系列原因,这个愿望一直难以实施。1990年,中国和印尼复交后,他就立即着手了相关计划。1991年,他便在一项投资2亿美元的发电厂项目中,力主从四川机械出口公司购买5套发电机组,并由该公司派遣600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安装。

后来,此事在实施过程中引起印尼一些民族主义人士的纷纷责难,但他顶住压力,坚持履行了合同。继而有了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他们几乎全家出动,回到中国,来到北京……

那次北京之行之后,黄志源便第二次“回到了祖国”。这次,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满腔爱国热情、但却没有报国能力的热血青年。这次,中国也已不再是海外华侨心中的那个“我爱祖国,祖国不爱我”的“祖国”。这次,黄志源用投在APP上的50亿人民币、100亿人民币、200亿人民币,为中华民族工业赢得了亚洲最大,世界最大的荣誉……目前,APP在华总资产1203亿人民币,在中国的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共投资建立了20多家现代化大型制浆造纸企业和林场,年加工生产能力1100万吨,2012年公司在华销售额约368亿元,拥有全职员工近4万名。

而且,黄志源和金光在华的投入并不只限于APP。

很多人一提到金光集团就想到APP,甚至只想到APP。事实上,在APP之外,金光在中国也多有投资。金融业方面,1993年,金光旗下的印尼国际银行就在宁波投资成立了宁波国际银行,并于1998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宁波国际银行上海分行。

农业及食品加工业方面,金光拥有在华资产约10多亿美元,农业方面,业务涉及码头、仓储、油籽压榨、菜油精炼和贸易等业务,在宁波设有2个压榨厂、1个精炼厂和码头与仓储设备,在珠海设有一个精炼厂,年压榨大豆120万吨,精炼菜油和棕榈油38万吨。

在食品方面,金光是中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商之一,设有5个方便面生产基地和41家销售分公司,年产方便面和零食面16亿包,拥有家喻户晓的“大众面”、“华丰2000”和“掌上脆”方便面以及“大满贯”;房地产方面,金光兴建了位于上海的50层高的外滩中心以及中山广场和宁波金光中心。

目前,金光集团在中国的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黄志源在中国再造了一个金光,而且这个金光的前景更为广阔。

通过在中国再造一个金光,黄志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对自己的要求还不止于此,在参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也积极带领金光,参与社会,贡献社会,为中国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发展贡献良多。

从1992年起进入中国开始,黄志源便和金光集团倾注相当的财力和精力到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中。2008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暴雪席卷了中国17个省份,黄志源第一时间向南方灾区捐款560万元人民币,2月底,得知灾情比想象更严重时,集团又追加捐款1500万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第二天,金光集团APP(中国)便联合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就向国侨办捐款2100万元人民币;第三天,APP中国总部工会便向集团30000名员工发出奉献爱心的倡议书,在随后短短一周时间内,金光集团员工个人捐款总额高达280余万元。

据国务院侨办统计,截至2008年2月,金光集团已是在国内捐赠最多的在华侨企业之一。因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金光集团也在2004年《福布斯》中文版“中国慈善榜”评选中获得外资企业第二名;并荣登之后的胡润“2005中国大陆慈善企业榜”第一名。

黄志源本人也获得“2005中国公益之星”称号。

2008年,金光集团又荣登民政部的“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外资企业榜单。截至2012年底,金光集团仅气旗下的APP就已累计参与各类捐助超过6.4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为协助中国解决环境生态问题,APP始终致力环保的投入,到2012年,公司在华环保投入已超过60亿人民币。

投资投入和慈善捐赠之外,黄志源也积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各地经济发展和国家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提出过很多可贵意见,并被付诸实施。2014年4月初,他再次出席了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并为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提出自己的建议。

他建议,为了使中国的“走出去”项目更具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在项目前期,国家可考虑编制专门的预算,组织权威专家对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和投资回报做深入的研究,科学论证,以便说明项目是可行的、环保的、有效益的,便于当地政府接受和积极参与推动项目的落实。

同时,他还建议国家在“走出去”项目的周边建立医院、学校和民宅等民生民心工程,使项目所在国和周边国家认识到,中国走出去不是抢占别国的资源和市场,而是援助他们建设有利民众生活改善、发展提高教育水平的项目,是互惠互利的好事。

黄志源还结合中国国内目前正推行混合所制的改革,创新地提出,是否考虑华商共组混合所有制资金,不同项目的资金占比根据不同的项目协商商定。“这种混合制的资金可以发挥华商广泛的人脉资源,熟悉项目申报,审批流程,便于组织项目尽快落实的优势,为‘走出去’项目贡献正能量。

”黄志源说“30多年来,华人华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有利推进了中国和世界的合作,这是中国对华人华侨的肯定。”并且表示,金光集团可提供更多的关于印尼经济建设的政策和信息、市场商情,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帮助中印尼的经济合作。

从1992年进入中国开始,黄志源便把事业重心放到了中国,至今,已有超过17年的时间。这17年,正是他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段。几乎可以说,黄志源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或者是贡献给了祖国。这让“祖国”在他心中份量很重。也许,这是他谈到金光集团在中国的发展时,总是不太强调管理或者企业经营,而是特别强调“为祖国和人民做点事”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与很多海外华人企业家第二代显得与众不同。

这种不同,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也体现在他的故事里。素来低调的黄志源很少接受媒体的访问,也很少在媒体看到关于他个人的成就和故事。而在屈指可数的故事里,始终闪耀的,也都是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自豪情结。现代纸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被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垄断着。APP经过自己的打拼,能在国际纸业界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如今,已近70的黄志源还在只争朝夕地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