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写过的情话】从文学家到学者的鲁迅
鲁迅,学者,鲁迅研究,五四文学革命,鲁迅日记
书虫
作者:魏丽敏
一提及“鲁迅”这个名字,很多读者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伟大的文学家”,然后是“伟大的革命家”以及“五四文学革命的旗手”等,不一而足。总之,从上世纪之鲁迅研究早期开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鲁迅的文学成就,而较为忽视鲁迅的学术研究成就。即便有关于鲁迅学术思想的研究,也大多从属于其文学成就研究——或者以此说明鲁迅做出伟大文学成就的原因,或者以此说明鲁迅的思想深刻与其学识渊博之关系。
诚然,鲁迅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一直占据领袖地位,但他的学术研究同样有开创性贡献,为何他在学术上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评价?如果读了刘克敌的《鲁迅与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我相信很多读者会有新的认识。
事实上,鲁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长期以来所承载的很多政治文化象征意义早已超过文学与学术自身,致使很多学者在提及鲁迅的学术观点时会呈现出两种表面看截然相反其实又有内在一致性的现象,即一味过于夸大的赞美与发自内心的多少有些不以为然。
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所谓“思想退隐,学术上升”的文化现象,出现了“国学热”和“文化大师热”,陈寅恪、冯友兰、梁漱溟等一批学术大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尤其是现代文学研究界也随之开始关注作为“学者”的鲁迅形象。
该书作者把“鲁迅定位为20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师,认为他的学术成就及其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观念的形成及其转型的影响仅次于他的文学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认为鲁迅“在其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以自己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和富有开创性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对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的建构和转型的实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我们重新“发掘”作为“学术大师”的鲁迅。
该书认为,如果要实事求是评价和确立鲁迅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和独特价值,至少要认真考察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鲁迅与传统国学以及与同时代学术大师之间的关系。作为“章门弟子”而主要从事新文学创作,鲁迅不是成就最大的一个,至少周作人的成就也并不逊色。
但鲁迅却是在精神气质和治学的深层理念方面承继并发扬光大章太炎治学特色最杰出者,无论是其文学史研究还是对汉字源流的考察,都明显带有章太炎治学风格的痕迹。至于其对魏晋文学及文人风貌的考察,更是和章太炎一脉相承且又有发展深化。
其次是全面阐释鲁迅的学术道路和学术理念对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的影响。其实,鲁迅在其中国文学史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基本的框架设计、文学类型划分甚至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及考证方法等,都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影响十分巨大和深远,其研究确实具有开创性和填补空白的价值,仅此就足以使“学者鲁迅”的形象得以确立。
第三是探讨20世纪中国“鲁迅学”的兴起对现代中国学术的影响,总结鲁迅学术思想对21世纪中国学术建设的意义。
一方面,鲁迅独特的治学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从中外学术资源中汲取精华的过程值得研究,并要置于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建构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梳理,更要建立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之上。
另一方面,“鲁迅学”是20世纪中国学术的制高点,也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一面镜子。从鲁迅的学术地位之变化以及在全部鲁迅研究中所占地位可以反思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经验教训,为繁荣中国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在这方面,将中国古代文学及语言研究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以及更为专业的鲁迅研究界对于鲁迅研究中一些关键节点和有关学术观点的认识进行多方位的比较,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刘克敌不仅善于从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高度审视鲁迅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而且能够在研究方法上推陈出新。作者“借用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注意从文人之日常生活角度、从日常生活如何影响文人之治学和创作的角度,来重新评估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价值”,也是颇具新意。
同时在材料运用方面,作者花费大量精力,从鲁迅日记、同时代人回忆、书信和年谱等材料中,找到很多鲁迅论述学术问题的第一手或间接论据,说明鲁迅不仅注意到日常生活对创作的影响,他自身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诗意的思考,也对他的文学和学术创作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总之,该书从近年来学术界有关鲁迅研究动向的转变和热点切入,对于鲁迅在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应有地位进行了深入阐释。读罢该书,我们相信,不再依靠其辉煌文学创作成就的“学者鲁迅”形象,正凭借其学术成果和学术研究特色,在真正专业的学术眼光注视下,接受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严格评判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这也就是确认了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开创性和独特地位。
该书在论述鲁迅学术思想以及和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关系等方面做出的可喜探索,值得重视。(魏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