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梵净山】独树一帜的贵州松桃寨英滚龙

2019-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明朝初期以来,位于梵净山下的贵州松桃寨英古镇的群众每年都要模拟龙形用竹篾扎龙头.龙骨.龙肋,用白布做龙皮,再在各栋(洞)点上用石蜡炒纸做成捻子,使龙身发出光亮,从正月初六一直玩至十五元宵.由于这种彩龙表演时翻滚幅度很大,因此得名"滚龙".[独树一帜的梵净山]独树一帜的贵州松桃寨英滚龙寨英滚龙文化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独树一帜的寨英滚龙构思奇特,造型完美,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滚龙编扎得栩栩如生,且表演技艺十分精湛,滚舞招式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寨英滚龙艺术集

自明朝初期以来,位于梵净山下的贵州松桃寨英古镇的群众每年都要模拟龙形用竹篾扎龙头、龙骨、龙肋,用白布做龙皮,再在各栋(洞)点上用石蜡炒纸做成捻子,使龙身发出光亮,从正月初六一直玩至十五元宵。由于这种彩龙表演时翻滚幅度很大,因此得名“滚龙”。

【独树一帜的梵净山】独树一帜的贵州松桃寨英滚龙

寨英滚龙文化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独树一帜的寨英滚龙构思奇特,造型完美,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滚龙编扎得栩栩如生,且表演技艺十分精湛,滚舞招式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寨英滚龙艺术集编扎、剪纸、蜡染于一身,堪称中国一绝。

【独树一帜的梵净山】独树一帜的贵州松桃寨英滚龙

在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寨英滚龙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亮相央视春晚。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寨英滚龙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外界进一步了解松桃寨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寨英滚龙的起源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酷爱龙,把龙视为祖先,视为神,华夏民族因此称为龙的传人。而寨英人继承了中华民族崇拜龙神的传统,对龙更是情有独钟,在明朝以前就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且源远流长。自明朝以来,寨英人每年都要摩拟龙形用竹篾扎龙头、龙骨、龙肋,用白布做龙皮,再在各栋(洞)点上用石蜡炒纸做成捻子,使龙身发出光亮,从正月初六一直玩至十五元宵。

以此来庆贺新春,一则丰富春节生活,表达欢快之情;二则借龙的神威消灾避邪,扫除瘟疫;三则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寨英滚龙的历史已有600多年了,在明政权建立之初,明太子朱桢奉父命率大军到偏远的武陵山区开疆拓土,平乱安民,他一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历尽艰险抵达寨英后,看中这块风水宝地,遂令将士安营扎寨,筑城堡,修工事。

明军在平定当地叛乱后,利用寨英水运直通洞庭湖的有利条件,在寨英及周边地区兴民垦、开商埠、建学馆、倡工贸。此后不久,驻军家属接踵而至,各地商贾纷至踏来,佛事活动日渐兴盛,寨英很快就发展成为梵净山区域最大的军事、经济重镇,成为黔东地区重要商贸集散地。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随营而至的各地客商,使当地文化与中原龙文化实现了大融合,客商们带来了辰河戏、阳戏、川剧,与当地人自编自跳的茶灯相互交融,演变成韵味深厚寨英花灯;中原的龙文化与当地的龙文化也得到了完美地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寨英滚龙的艺术水平,逐步形成了集纺织、刺绣、雕刻、剪纸、蜡染、书法、美术、舞蹈、特技、演讲等诸多艺术为一身的滚龙文化。

就这样,寨英古镇的滚龙艺术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构思奇特,造形完美,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韵。编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表演技艺十分超群,滚舞招式变幻莫测,简练明快,一气呵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特别是在滚龙舞动时,配以花灯穿插表演,更使人感到锦上添花,成了一种立体式的综合艺术,堪称中国一绝。

无论白天或晚上,场面都极其壮观。白天,可以仔细观赏到各种表演招式和龙身的色彩斑谰、形象逼真的神龙全貌;晚上,则能观赏到通明透亮、冰清玉洁的龙体,加上四周燃放的烟火,“三跌铳”和锣、钵、钗、鼓、号的鸣响,既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绝妙夜景,又有“山呼海啸”般的磅礴气势,其场面尉为壮观。

滚龙艺术的形成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历经了上百年漫长的历史后,寨英滚龙形成了独特风格。寨英滚龙全长36米,共分十七节(又称洞),用34个体魄健壮的人轮番舞动,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500个直径60公分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绸布画上斑谰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揉扭而成,固于龙架,蒙上特制的防火布料后加以描画。龙头龙身点上油捻,光彩照人,远远望去,婉如真龙。

由于明军曾长时间驻于寨英,于是对寨英滚龙高超的表演技艺也十分了解。明永乐、嘉靖、万历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多次奉召赴京表演。乾隆皇帝曾御笔亲赐“神龙”以示嘉奖。特别是民国初年,寨英曾组织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滚龙灯会,为显气派,由富商牵头,众人捐资,租用三只大船下辰河经洞庭前往苏杭购锣鼓钗号等乐器及灯饰材料。

灯会期间,向松桃、江口、铜仁、凤凰、麻阳、吉首、花垣等地散发了数千份拜帖,滚龙舞遍了整个武陵山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打响寨英滚龙这一品牌,为使滚龙编扎工艺在传统的基础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艺人们锐意创新,博采众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改油捻为低电压灯泡,在龙身上安装彩灯;用小电动机作动力使龙嘴自动闭合,眼睑闪动;以可控灯作眼珠,让其发出闪闪的蓝光,使其更具活力与灵性,更加形象逼真,神奇威猛。

在表演招式上,摈弃传统的散漫、零乱舞法,设计出几十种新的滚舞招式,且都赋予它一定的内涵,并上升为理论。

如今,寨英滚龙常见的滚舞招式有:“蛟龙出洞”、“翻江倒海”、“神龙戏珠”、“神龙打滚”、“乾坤倒转”、“猛龙过江”、“神龙戏水”、“神龙过山”、“盘龙打坐”、“二龙抢宝”、“比翼遨游”、“二龙穿棱”、“雌雄调情”、“双龙闹海”、“群龙抢宝”等;此外,还能用龙身盘制成许多字形、图形,如“龙”、“春”、 “中”、“华”、奥运会标“五连环”、“莲花”及各年年号。

寨英滚龙走进大山

改革开放以后,寨英滚龙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寨英滚龙又多次走出山门,参加省、地、县组织举办的各种大型庆典、节日灯会以及迎宾等活动表演,接待海内外观众10多万人次,其精湛的编扎技巧和表演技艺,目击者无不惊叹和折服!

1999年,贵州省文化下乡艺术团专门邀请寨英滚龙参与演出;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寨英拍摄滚龙艺术,并被搬上2002年春节特别节目;12月,贵州卫视《走遍公园省》栏目专题播出寨英滚龙;2002年,又分别被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贵州电视台《走遍贵州》栏目作为春节特别节目和旅游节目搬上荧屏;200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曾多次报道了寨英滚龙,并播放滚龙表演的精彩画面;2004年“五?一”贵州卫视对寨英古镇进行了报告,同时又对寨英滚龙进行专题报道;2005年元宵节,中央一套、二套、七套和贵州卫视对寨英古镇当年举办的“滚龙闹春”活动进行了报道;2006年,贵州卫视《多彩贵州》栏目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两度介绍了寨英滚龙。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寨英滚龙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亮相央视春晚。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寨英滚龙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外界更加了解寨英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寨英滚龙文化博大精深、底韵深厚,编扎和表演技艺十分超群,展示出了中国滚龙的神姿,成为了中国民间滚龙的领头雁,2002年3月被省政府命名为“寨英滚龙艺术之乡”,2003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滚龙);2007年6月,在贵州省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寨英滚龙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民间艺人话滚龙

几百年丰厚的滚龙文化历史,也造就了寨英滚龙文化生生不息,那更是一代又一代寨英滚龙编扎艺人薪火相传的历史。如今的寨英古镇滚龙编扎艺人,有的已过花甲之年,也有的已是古稀老人了,但他们对滚龙技艺挚爱,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如寨英古镇74岁的民间艺人梁寿权老人就是其中一位。50多年的光阴里,梁寿权老人用剪刀、虎钳、白纸等简单工具,延续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据梁寿权老人说,打记事时起,每到春节期间,当大人在开始编扎滚龙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编扎滚龙。

再后来,便掌握了一些编扎的技艺,通过慢慢摸索,像编扎龙头这种最棘手的活也能做了,而且越做越好。在几十年的制龙生涯中,梁寿权亲手制作的龙已有近30条,除了古镇村寨舞龙的需要,其余销往松桃、秀山等地,且时常有人慕名上门订制。

如今,寨英滚龙的编扎在梁寿权、滕树安、谢兴德等古镇老艺人的锐意创新、搏采众长之下,逐渐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他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子科技有机结合,改油捻为低电压照明。同时,在龙身上安装彩灯,用小电动机作动力,确保龙嘴自动闭合、眼睑闪动,使其更具活力与灵性,形象更加逼真和神奇威武。他们编扎的滚龙气势雄浑,精湛绝伦,为古镇寨英滚龙增添了几分神奇。

滚龙文化的传承

寨英古镇几百年的滚龙文化历史,如今成了寨英古镇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从2006年至今,为了繁荣寨英的滚龙文化,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当地党委政府都将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滚龙艺术节,从而为周边县市数万观众献上一席盛大的滚龙文化大餐。

为了使滚龙文化得以传承,今天的寨英,村村寨寨都成立了滚龙协会,每当春节期间、重大节日或外出表演的时候,男女青壮年,人人都能舞龙,人人都能玩龙。

近些年来,为使滚龙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滚龙文化已经进入了当地中小学。比如寨英镇完小特别邀请民间艺人进入校园,进行现场编扎滚龙,并向学生传授编扎技艺,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寨英滚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同时,学校还结合乡村少年宫社团活动的开展,专门开设了滚龙表演课外活动课,让学生在展现滚龙表演技艺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滚龙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使滚龙文化都以到更好的传承。(罗时顺 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