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原文翻译与赏析

2019-05-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风消绛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

风消绛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原文翻译与赏析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原文翻译与赏析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原文翻译与赏析

【赏析一】

这是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忆旧感怀之作。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身世之感。上片先写元宵夜的灯节花市,巨大的蜡烛,通明的花灯,露水虽然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旺。

月光与花市灯火互相辉映,整个世界都晶莹透亮,嫦娥也想下来参加人间的欢庆。苗条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构思巧妙,设想奇特,"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二句,更是声、形、味具出。

又写"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从大处着笔。"钿车罗帕"突出都市特点,与上阕"楚女纤腰"及"箫鼓"形成对照,脉络井然。"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从"年光是也"开始抒情,抒发今不如昔的际遇和伤感。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

下片抚今追昔,流露出词人晚年抑郁低沉的思想状态。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钿车罗帕"三句这一个粘细节嵌入其中,值得注意。"钿花"写车之美,罗帕点明车中人物身份,"相逢处"点明是邂逅相逢,自有暗尘随马,暗示一位骑马之人偶遇国中美女便暗暗相随。这也有可能有是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表现出当时的社会习俗。全词在繁华与热闹中,表现出淡淡的感伤,整个词一气呵成,别具韵味,流露出词人晚年抑郁低沉的思想状态。

【赏析二】

此词以精粹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不仅写出了地方上元宵佳节的情景,而且联想了京城上元节的盛况,同时抒发了仕途失意、远离京师、抑塞不舒之气。

正月十五,俗名灯节,为是开年的第一个月圆的良宵佳节,所以叫做元夕、元夜。这个元夜,普天之下,遍地之上,开满了人手制出的"花灯";这些花把人间装点成为一个无可比拟的美妙神奇的境界。是为"花市光相射"。"相射"二字即言灯月交辉;又言亿万花灯,攒辉列彩,此映彼照,交互生光;更有那万人空巷、倾城出游、举国腾欢的看灯人。可以说,这句词是全篇的题眼,其余处处皆相和之。

上来八个字领起,"风销绛蜡,露浥红莲"一副佳联。绛蜡即朱烛,不烦多讲,红莲,批彩灯,宋时彩灯,以莲式最为时兴,诗词中又呼为"红莲"、"芙蓉",皆指莲灯。此亦无待多说。"风销"、"露浥"四字,则将彻夜腾欢之意味烘染满纸了。当此之际,人面灯辉,交互映照,无限风光,尽包于"花市光相射"五个字。

"桂华流瓦"一句,正写初圆之月,下照人间楼屋。"流"字,从《汉书》"月穆穆以金波"与谢庄赋"素月流天"脱化而来。"桂华"二字用嫦娥之点引出天上仙娥居处,伏下人间倩女妆梳,总为今宵此境设色染。

"纤云散"谓夜空如洗,皓魄倍明。嫦娥碧海青天,终年孤寂,逢引良辰,也不免欲下寰,同分欢乐,"欲下"二字,写尽神情,真有"踽踽欲动"(东坡语)之态,呼之欲出之神。这不仅加倍烘染人间之美境,而且也巧妙引出人间无数游女。

"衣裳淡雅"一句,正写游女淡淡雅之致与上句"素"相呼应。"梦女"、"纤腰"前冠以"看",是应元夕观灯之事。

以下用"萧鼓喧"三字略一宕开,而又紧跟"人影"四字。其中参差二字,实为妙绝。灯日辉映下,无数人影交互浮动,浓淡相融,令人眼花缭乱,此景融汇即为"参差"之致。

"满路飘香麝"一句,似疏而实密,是从味觉来写灯节与观灯之人遥遥与上文"桂华"呼应。其用笔钩互回连之妙,无以伦比。

下片以"因念"领起,由此二字,一笔挽还,使时光倒流,将读者又带回到当年东京汴梁城的灯宵盛境中去。想到当时,千门万户,尽情游乐,欢声鼎沸。"如昼"二字,极力渲染当年灯月之盛。"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用的是同一拟喻。

然汴州元夜,又有钿车宝马,杳巾罗帕。"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用唐贤苏味道上元诗句,暗写少年情事,马逐香车,人拾罗帕,是当时男女略无结识机会下而表示倾慕之唯一方式、唯一时机。寥寥数笔,回忆京城全盛。

至此方点题。"旧情"二字,是一篇主眼,而无限感慨,无限怀思,只以"因念"挽提,"唯只见"唱叹。"清漏"以下,道有余不尽之音,蕴怅惘低徊之致而已。"清漏移"三字,遥与"风销"、"露浥"相为呼应,首尾如一。驱车归来,旧情难觅,一任他人仍复歌舞狂欢。

这首词笔墨运用得当,感情真挚深婉,须用心体味,方能得其妙也。

【赏析三】

关于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旧有异说。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谓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窃谓两说均无确据,只好两存。

周济说似据词中"楚女"句立论,然"看楚女纤腰一把"云者,乃用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句意,而小杜所指却为扬州歌姬,并非荆楚之女。所谓"楚女纤腰",不过用"楚灵王好细腰"的旧典(见《韩非子·二柄》,《墨子》、《国策》亦均记其事)而已。

况且据近人罗忼烈考订,周邦彦曾两次居住荆南,其说甚确(见《周清真词时地考略》,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同)。可见即使从周济说,写作年代亦难指实。故"作于荆南"一说只有阙疑。陈《谱》引周密《武林旧事》以证其说,略云:"《武林旧事》:‘(元夕)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出(原书无"出"字)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词曰:‘萧鼓喧,人影参差’;又曰:‘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足证《旧事》所记,五夜京尹乘小提轿,舞队簇拥,仍沿浙东西之旧俗也。"

罗忼烈从之,并引申之云:"按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怀杭州元宵之盛云:‘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与清真此词景色相似,则《年谱》所谓南宋时仍沿浙东西旧俗是也。

"今按:南宋时杭州为行都,故有"京尹",至于地方上是否也同样如此,殊未可知。而苏轼词中所写,亦只是上元节日习见情景,不足以说明确为宋代浙东西旧俗。故作于明州之说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但从周词本身来看,有两点是无可置疑的。一、此词不论写于荆州或明州,都为作者在做地方官时怀念汴京节日景物而作;二、此词当是作者后期所写,故有"旧情衰谢"之语。依陈《谱》,则下限在政和五年,作者已六十岁了。

【赏析四】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首词确有一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奇,构思巧妙。谭献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

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

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

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

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

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

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

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

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

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

"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映衬。"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忆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赏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

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

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

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这里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想多说几句。

历来注家于此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

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

作者另一首名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赏析五】

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

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词,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平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

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

"盖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工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

关于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旧有异说。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谓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1115)。窃谓两说均无确据,只好两存。

周济说似据词中"楚女"句立论,然"看楚女纤腰一把"云者,乃用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句意,而小杜所指却为扬州歌姬,并非荆楚之女。所谓"楚女纤腰",不过用"楚灵王好细腰"的旧典(见《韩非子·二柄》,《墨子》、《国策》亦均记其事)而已。

况且据近人罗忼烈考订,周邦彦曾两次居住荆南,其说甚确(见《周清真词时地考略》,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同)。可见即使从周济说,写作年代亦难指实。

故"作于荆南"一说只有阙疑。陈《谱》引周密《武林旧事》以证其说,略云:"《武林旧事》:‘(元夕)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出(小如按:原书无"出"字)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词曰:‘萧鼓喧,人影参差’;又曰:‘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足证《旧事》所记,五夜京尹乘小提轿,舞队簇拥,仍沿浙东西之旧俗也。

"罗忼烈从之,并引申之云:"按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怀杭州元宵之盛云:‘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与清真此词景色相似,则《年谱》所谓南宋时仍沿浙东西旧俗是也。"今按:南宋时杭州为行都,故有"京尹",至于地方上是否也同样如此,殊未可知。而苏轼词中所写,亦只是上元节日习见情景,不足以说明确为宋代浙东西旧俗。

故作于明州之说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周词本身来看,有两点是无可置疑的。一、此词不论写于荆州或明州,要为作者在做地方官时怀念汴京节日景物而作;二、此词当是作者后期所写,故有"旧情衰谢"之语。依陈《谱》,则下限在政和五年,作者已六十岁了。

下面谈谈我对此词艺术表现手法的点滴体会。周的这首词确有一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奇,构思巧妙。谭献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

"绛蜡"即"红烛"。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

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红莲"指莲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可为佐证。"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

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

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我曾反复推敲,觉得《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

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我认为,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

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

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

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

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我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

"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映衬。"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忆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赏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

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

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

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这里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想多说几句。

历来注家于此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

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

作者另一首名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我看也未必尽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