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用大量附子医案】吴佩衡大剂附子医案

2019-05-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佩衡大剂附子医案:阴极似阳证原云南省某医院院长秦x x,住昆明市小南门内绣衣街,有独子名念祖,年十三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秦精于西医,对其子曾以多种针药施治,未效.又邀约徐.应等数位西医同道会诊,均断言无法挽救.[吴佩衡用大量附子医案]吴佩衡大剂附子医案后由秦之门生李x x君推荐,邀余于1948年1月7日前往诊视.患儿已发热不退二十余日,晨轻夜重,面色青黯,两颧微发红,口唇焦燥而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呼吸喘促,时而发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两手乱抓有如撮空理线.食物不进,小便

吴佩衡大剂附子医案:阴极似阳证原云南省某医院院长秦x x,住昆明市小南门内绣衣街,有独子名念祖,年十三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秦精于西医,对其子曾以多种针药施治,未效。又邀约徐、应等数位西医同道会诊,均断言无法挽救。

【吴佩衡用大量附子医案】吴佩衡大剂附子医案

后由秦之门生李x x君推荐,邀余于1948年1月7日前往诊视。患儿已发热不退二十余日,晨轻夜重,面色青黯,两颧微发红,口唇焦燥而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呼吸喘促,时而发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两手乱抓有如撮空理线。

食物不进,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饮,喂水仅下咽二、三口,多则不吮。脉象浮而空,重按无力。此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致成外假热而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

外虽现一派燥热之象,内则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脱亡之势。法当大剂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交通心肾,方可挽回,若误认热证,苦寒下咽,必危殆莫救。拟方白通汤加上肉桂主之。 附片250克 干姜50克 葱白4茎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 处方之后,秦对中医药怀有疑虑,见此温热大剂,更不敢用,且对余说,他还有一特效办法,即抽取一伤寒病刚愈患者之血液输给病儿,可望有效。

殊料是日输血后,身热尤甚,腹痛呻吟不止,更加烦乱谵浯。

至此,秦已感到束手无策,始将余所拟方药煎汤与其子试服。当晚服后,稍见安静,得寐片刻,面部青黯色稍退而略润,脉象不似昨日之空浮,烦躁谵语稍宁。但见欲寐愈甚,现出少阴虚寒本象,又照原方煎服一次。

1月8日复诊,热度稍降,唇舌已较润,烦乱止。但有时仍说昏话,曾呕吐涎痰一次,仍以白通汤加味扶阳抑阴,交通心肾兼化气行水主之。 附片300克 干姜80克 茯苓30克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 葱白4茎 上方服后,当晚整夜烦躁不宁,不能入寐,秦君为此又生疑惧,次日促余急往诊视,见到正用硼酸水给患儿洗口。

详查病情,脉稍有力,热度较前稍降,神情淡漠,不渴饮。断定此系阴寒太盛,阳气太虚,虽得阳药以助,然病重药轻,药力与病邪相攻,力不胜病,犹兵不胜敌。

虽见烦躁不宁,乃药病相争之兆,不必惊疑,尚须加重分量始能克之,拟用大剂四逆汤加味治之。 附片400克 干姜15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朱衣茯神50克 炙远志20克 公丁香5克 生甘草20克 此方药力较重,为救危急,嘱煎透后一小时服药一次。

当天下午五时又诊视之,病势已大松,烦躁平定,人已安静,小便转较长。

病有转机,是夜又照原方连进,大便始通,泻出酱黑稀粪三次,发热已退去大半,烦乱谵语已不再作,且得熟寐四、五小时。 10日清晨,脉浮缓,唇舌回润,黑苔退去十之六、七,身热退去十之八、九,大有转危为安之象。

照第三方加西砂仁10克 苍术10克 吴萸8克治之。 11日复诊。大便又畅泻数次,其色仍酱黑。身热已退净,唇上焦黑血壳已脱去,黑苔更见减少,津液满口。日夜一个对时大便共泄泻十余次,秦君夫妇为此耽心害怕,认为有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每见其子排泻大便,即流泪惊惶不已。

余当即详加解释,良由寒湿邪阴内盛,腹中有如冰霜凝聚,今得阳药温化运行,邪阴溃退,真阳返回而使冰霜化行。所拟方药,皆非泻下之剂,其排泻者为内停寒湿污秽之物,系病除佳兆,邪去则正自能安,方保无虞。

于是,病家疑虑始减,继续接受治疗。仍以大剂温化日夜连进。 附片400克 干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茯苓50克 苡仁20克 蔻仁8克 甘草30克 12日诊。

服药后大便又泻十余次,色逐渐转黄,小便已较清长,黑苔全退,尚有白滑苔,食思恢复,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因伤寒后期,阳神未复,脾胃亦虚,须当注意调摄,以防食复、劳复等证发生,只宜少量多餐,继拟下方调治。

附片400克 干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口芪30克 炙甘草20克 元肉30克 13日诊。大便仅泻二次,色黄而溏,唇色红润,白滑苔已退净,神识清明,食量较增,夜已能熟寐,脉静身凉,大病悉退,但阳神尚虚,形体瘦弱,起动则有虚汗而出,遂拟黄芪建中汤加桂附调理之。

附片300克 黄芪80克 桂尖20克 杭芍30克 炙甘草2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总入) 生姜30克 大枣4枚 饴糖30克(烊化兑入) 14日诊。

脉沉缓而有神,唇舌红润,大便泻利已止,小便清长,有轻微咳嗽,腹中时或作痛,拟四逆汤加味治之。 附片300克 干姜100克 北细辛8克 上肉桂11克(研末,泡水兑入) 广陈皮10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 15日诊。

咳嗽、腹痛已止,唯正气尚虚,起卧乏力,继以四逆汤加参、芪作善后调理,服五、六剂而愈,其后体质健康如常。 

真寒假热证 杨x x,男,三十一岁,云南省姚安县人。1923年3月,已病廿日。始因微感风寒,身热头痛,连进某医方药十余剂,每剂皆以苦寒凉下并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犹不自反,殆至危在旦夕,始延余诊视。

斯时病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滚烫水饮,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此乃风寒误治之变证。缘由误服苦寒凉下太过,已将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症,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冷已极,是为真寒。

如确系阳症,内热熏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元阳有将脱之兆,苦寒凉下,不可再服,惟有大剂回阳收纳,或可挽回生机。

病象如此,甚为危笃。急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一剂治之。 附片60克 干姜2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葱白4茎 拟方之后,病家云及是晚因无人主持,未敢煎服。次晨,又急来延诊,余仍执前方不变,并告以先用上肉桂泡水试服,若能耐受,则照方煎服,舍此别无良法。

病家乃以上肉桂水与服之。服后旋即呕吐涎痰碗许,人事稍清,自云内心爽快,遂进上方。服一剂后,病情较减,即现出恶寒肢冷之象。午后再诊,身热约退一二,已不作烦躁谵语之状,且得熟寐片刻,乃以四逆汤加上肉桂主之。

附片100克 干姜36克 甘草12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服上方后,身热退去四、五,脉稍有神,小便赤而长,略进稀粥。再剂则热退七、八,大便始通,色黑而硬,惟咳嗽痰多,痰中兼带有血。

病家另延数医诊视,皆云热症,出方总不离苦寒凉下之法。由于前医所误之鉴,又未敢轻试。后因病人吃梨一个,当晚忽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又急邀余诊治,始言吃梨之事。

余视之,舌白而滑,仍喜滚饮,此阳神尚虚,阴寒未净,急欲扶阳犹不及,反与滋阴清凉之水果,又增里寒,病遂加重。即告以禁服生酸水果冷物及清凉苦寒之药为幸,余仍主以大剂回阳祛寒之剂治之。照第二方加倍分量,并加茯苓30克、半夏16克、北细辛4克、早晚各服一剂,共连服六剂。

三日后再诊,身热已不作,咳痰渐愈,饮食增加,小便淡黄而长,大便转黄而溏。又照方去半夏、细辛,加砂仁、白术、口芪,每日一剂,连进十余剂,诸病俱愈。后体健胜于前。 按:凡病有真热证与真寒证之分,又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之别。然真者易识,而假者难辨。《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即凡病当须辨明阴阳之意也。 

阴盛隔阳高热证 马xx之子,十三岁,住昆明市。1945年11月22日,患伤寒病已廿余日,医者诊治未愈,寒邪引入阴分,格拒真阳浮越于外,致身热夜重,体温摄氏四十余度,反不恶寒,两颧发赤,唇焦而起血壳,头昏不食,欲寐无神,饮水不多,心烦胸闷,胃逆欲呕,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不通,白痦遍体如麻,脉沉而紧,舌苔白腻。

此阳虚阴盛之象,法当扶阳温化,破阴回阳主之。 附片26克 干姜10克 上肉桂3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0克 葱白4茎 23日复诊。

服昨方后呕吐涎水数碗,属温药运行,病除之兆。仍身热头昏无神,不渴饮,此伤寒寒极之证,阴寒内盛,阳不胜阴,决无热证,治法不变。 附片50克 干姜13克 上肉桂3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0克 麦芽6克 葱白4茎 24日三诊。

舌苔白腻而润,脉较和缓,昨夜曾大便一次,色黑,初硬而后溏,此里寒内重,阳气尚虚,阳不潜藏,仍潮热,晨轻夜重,头昏欲寐无神,以大剂扶阳抑阴主之。

附片60克 干姜13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10克 西砂仁3克 公丁1.3克 甘草3克 25日四诊。今晨诊脉,一息五至,状若平脉,舌苔白滑尚厚腻,体温稍降至39.5度,昨夜又解大便一次,心烦胸闷稍减,已得熟寐。

惟病久里寒尚重,隔拒真阳,浮游于外而潮热,颧赤,多虚汗,头昏无神。此乃中阳不运,阴寒阻遏,胸腹胀闷仍不能食,热饮仅三、四口而已,势必驱尽里寒邪阴,真阳始得返归其舍,潮热诸症,焉有不退之理乎!

附片l0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神10克 甘草10克 26日五诊。服昨方二次,于夜晚服药后,反见心中烦躁不安,此乃重剂温药,逐动阴寒,药力与病邪相攻之象。

待至清晨,得天阳以助,遂见宁静得寐。刻诊,体温降至38.7度,呼吸平和,脉搏一息五至,舌苔仍白腻而滑润。胃寒日久,仍不思饮食,痰多而夹黑血,属寒痰瘀血化行溃退,非热甚灼阴可比。所喜者,两颧赤色减退,白痦渐靥,体温已有下降,为病退佳兆。

此病虚寒已极,决无热象足征,余乃抱定宗旨,仍以扶阳温化辅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10克 30日六诊。昨前三日,病家曾请西医诊治,医者以病情危重又无特效药而告退,又复延余以求尽力挽救之。

刻诊脉缓弱无力,舌苔白润,小便已较清长,夜间仍有潮热,病者虚弱已极。此三阴虚寒之证,病情日久,阳神极虚,缓迨延误,恐有虚脱亡阳之虞,仍以扶阳抑阴,强心辅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16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5克 公丁3克 甘草10克 12月1日七诊。体温已降至37度,脉象缓弱,一息四至,面颧赤色全退,现出虚寒病容,晦暗无华,昨夜得汗,身热退后,反畏寒,属阴退阳回,阳气虽已来复,尚虚弱而无力以卫外所致。

昨夜大便一次,色酱黑而溏,虽唇焦有黑血壳,然始终不见渴饮,此三阴寒极之证,阳神太亏,仍以扶阳扶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20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茯神10克 苡仁20克 甘草10克 2日八诊。

今晨诊视,体温37.2度,脉象缓弱,一息四至,舌白润,各节病情均见好转,口淡无味,不思饮食。

此乃病久中宫太寒,脾胃阳虚,司运失权,俟邪阴逐尽,中阳来复,则渐可思食矣。仍以扶阳扶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2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老扣仁3克 炙甘草10克 3日九诊,体温摄氏37.

8度,脉和缓,唇上黑血壳已脱去,舌苔较退,唇舌均转红润,不渴饮,胃气渐复,刻有思饮之意,入夜微有咳声。乃里寒尚未肃清,元阳仍虚,仍以扶阳辅正主之,稍佐治咳,切忌过早施用滋补之剂。 附片130克 干姜2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5克 法夏10克 炙冬花5克 吴萸6克 炙甘草10克 4日十诊。

体温降至36.7度,咳已止,阳神尚虚,照昨方再进一剂。 5日十一诊。脉缓弱,苔已退,唇舌红润,不渴饮,小便清长,晨间体温36.

5度,惟睡眠少,胃口不开,头上时有冷汗,阳神太亏,继以扶阳健胃,养心安神主之。 附片160克 干姜65克 西砂仁6克(捣)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老扣仁3克(捣) 炙远志6克 朱衣茯神10克 炒枣仁10克 琥珀3克(研末,兑服) 甘草6克 6日十二诊。

脉象、体温已正常,唇舌红润,昨日已进饮食,睡眠转佳,阳神尚虚,仍以扶阳辅正主之。 附片130克 干姜20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6克 明党参20克 甘草6克 7日13诊。

脉、舌、体温均如常,二便通畅,饮食、精神转佳,大病已退,渐加调补,可期痊愈。遂拟扶阳建中调理善后,数剂而后恢复健康。 附片100克 干姜16克 西砂仁6克(捣) 老扣仁3克(捣)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口芪20克 明党参20克 炙甘草6克 

少阴头痛 

邓x x,男,成年。初因受寒而起病,误服辛凉之剂,未效。病经十余日,头痛如斧劈,势不可忍,午后则恶寒体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此乃寒客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以辛凉耗其真阳,正虚阳弱,阴寒遏滞经脉。头为诸阳之会,今为阴邪上僭攻于头,阳不足以运行,邪正相争,遂成是状。以辅正除邪之法,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附片100克 干姜36克 甘草6克 麻黄10克 细辛5克 羌活10克 

服一剂,痛减其半,再剂霍然而愈. 

按:少阴头痛,依本法治之其效如响。方内寓一四逆汤,能温扶阳气上交于头,麻黄、羌活,细辛祛客寒达于太阳,由膀胱而化,此乃温经散寒,辅正除邪之实效矣。六经病皆有头痛,遵仲景六经辨证方法施治,均能获效,出方有绳,庶不至误。

少阴咽痛 王x x,女,成年。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后转成危证。余诊视之,患者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涎涌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象。

不渴饮,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状。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以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附片40克 干姜26克 北细辛6克 麻黄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6克 服一剂后寒热始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八,三剂尽,诸证霍然而愈。

按;少阴受寒误用苦寒清热养阴之剂,无异于雪上加霜。《内经》云:“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道,虚火上浮冲于咽喉而肿痛者,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方中附子能扶阳驱寒,麻黄开发腠理,解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温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然获愈。 

少阴寒化证 曾xx,男,十七岁,住昆明市环城东路。始因饮食后受寒起病,发热,恶寒,头体痛,延某中医诊视,以清凉解表药二剂无效,当即送入本市西山脚下高峣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已十九日,施以针药,发热虽退,然病势则日益沉重,延请数医会诊,一致诊断为“肠伤寒”且有肠出血或肠穿孔之虞,决定施用输血方法挽救。

输血后病势未减,愈见危笃,竟宣告无救,遂于1943年10月25日延余诊视。余到达该医院,已是晚间九时,询知患者病已十九日,身已不发热,但腹中鼓胀,小腹疼痛,不时呻吟,小便短赤,大便有七、八日不通,饮食不进,日夜眼不交睫,卧床身不能转侧,但见护士随时以矿泉水与饮之。

舌苔白滑而厚腻,不渴饮,脉搏弦紧,重按则无力而空。

诊毕,当即告以病势十分危重,系伤寒坏病,病邪深入少阴之脏寒证,阳气内虚,阴寒太盛,寒水阴气内结如冰霜,腹内阴霾四布,发热虽退但里寒已极。二便不通,乃系阴寒凝结,真阳大虚,无力运行,非热结之证可比也,一线生阳有将脱之势,病势垂危,颇为费治。

惟有扶阳抑阴温化之法,使在上之寒水邪阴,由口中吐出,中下之寒水邪阴,由二便排泄使除,阳回阴退,方可转危为安。就拟仲景通脉四逆汤加吴萸、上桂治之。并告知病家,倘若服药后发生呕吐涎痰或大便泻下切勿惊疑,为病除之兆,一线生机,可望挽回。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26克 吴萸6克 甘草6克。 10月26日再诊。昨服上方后,旋即呕吐涎水碗许,系病除之兆。

脉搏弦紧已退而转和缓,大便溏泻一次,小便解三次,惟小腹尚痛,时作时缓。缘病程日久,阳神太亏,里寒太重,虽已见效,然病重药轻,力不胜病,犹兵不胜敌,犹幸气不喘,痰不鸣,手足温暖,脉和缓较有神,继以大剂扶阳温化,务使阳回阴退,渐可转危为安。

白附片260克 干姜60克 吴萸2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公了香6克 茯苓30克 西砂仁6克 10月27日三诊。昨日清晨服药后,又呕吐涎水约两碗,下午服药后又吐一次,大便泻利数次,均属“冰霜化行”,病毒邪阴由上下窍道溃退。

舌苔仍厚腻,舌质红活,面唇色泽亦转红润,体温如常,脉搏和缓较有神根,腹胀微痛,鼓胀已减去十之六、七。

大关已过,然病久阳神太亏,邪阴尚未除净,仍以大剂扶阳辅正主之。 白附片300克 干姜6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甜马槟榔6克(去壳,捣) 吴萸6克 台乌4克 西砂仁6克 茯苓30克 10月28日四诊,服药后昨日夜共排泄大便十六次,每次多少不一,今晨又大便二次,均为夹水分之稀薄粪便,始而色乌如酱,今晨渐转黄色,此系胃中生阳惭复之兆。

体温37度,脉搏每分钟80次。今日解小便六次,色淡黄而清,但于每次小便时,均觉茎中刺痛,良由病毒下泄刺激作痛,非热盛之证可比也。

昨夜见渴喜热饮者,缘腹中阴霾四布,水邪滔天,今得离照当空,阴霾四散,寒水化行,惟以阳神太虚,无力化气生津,滋润缺乏,故喜热饮灌溉滋养百骸,非热甚灼阴之渴饮也。

偶尔喜食冷物者,厥阴之气不相顺接,阴阳不和也。矢气连连,府道已通,浊气下降也。病状虽已大减,险象已脱,惟肝肾之阴气尚未肃清,元阳正气尚未全复,故左腹留有痞块作痛。

最可欣慰者,今晨已略进食物,显见胃气转和,生阳来复,可期痊愈矣。大病初退,贵宜调护谨慎,勿使过食伤胃,过劳伤神,避受风寒为要。仍以扶阳辅正主之。 白附片300克 干姜50克 茯苓30克 苡仁16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波蔻仁3克(捣) 西砂仁6克(捣) 甘草10克 白胡椒2.

6克(捣) 另合服乌梅丸二枚。 10月29日五诊。脉已和缓,每分钟72次,体温摄氏37.6度,大便六次。小便已较清长面淡黄,茎中微觉刺痛,腹中痞块已全消,面色渐转红润,鼻准亦现光泽,舌苔已退去十之六、七,胃口已开,食量较增,腹痛已愈,此时则见遍体出白痦。

大病已退,元阳渐复,可逐步转入善后调养,病退药减,仍以扶阳辅正主之。

并嘱其忌服生冷水果、酸寒食物、嫩鸡蛋,甜酒及一切粘腻之品,慎风寒,节饮食为调护之责,则可望期而日复健康矣。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茯苓16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波蔻仁5克(捣) 苡仁16克 甘草6克 元肉5克 大枣3枚 10月30日六诊。

今晨体温正常,脉搏和缓,舌根仍白腻,大便二次,稀溏量少,小便淡黄清长,腹中微觉嗔胀不舒,食量日增,考虑其脾胃尚虚,消化力弱,每餐均与定量粥食。

因大病初愈,余寒邪阴尚未肃清,元阳正气亦末全复,仍坚守扶阳辅正之大法,数剂即克,决无生变之虑。拟方之后,书引四言一首以为志。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眼真龙便欲飞, 辛甘化阳离火现,何愁大地不春归。

白附片300克 干姜5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吴萸6克 波蔻仁6克(捣) 茯苓30克 白胡椒3克(捣) 10月31日七诊。今晨体温、脉搏均正常,便泻已止,此乃腹中病毒陈茧已排泄殆净,小便亦清长,腹中胀痛已全消,食量较佳,惟舌根尚白腻,寒温余邪尚未全清,元阳正气尚待继续温扶。

拟方: 白附片300克 干姜3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捣) 苡仁10克 11月1日八诊。

舌腻苔已退,稍有薄白苔,脉搏、体温正常,小便清长,腹部宽舒,无他痛楚,食量日佳,每餐节制仅食至六、七分,以免过食有伤脾胃,睡眠转佳,惟阳神初复,尚不能固守而多梦,正气未充,起坐感到头昏足软无力。

仍以扶阳辅正,使真阳旺盛,邪阴消尽为度。温扶真阳绝不会伤其真阴,真阳回复反而有助于滋生真阴也。此即“阳生阴长”,“天一生水”的道理。阴阳调平则诸证可愈。 白附片300克 干姜36克 甘草16克 西砂仁16克 朱衣茯神30克 炙远志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11月2日九诊。

脉搏、体温如常,舌根微薄白,舌质红活,睡眠、饮食增进,胃气大开,但仍须节制饮食至七、八分为度。

今晨起坐头已不昏,足尚软,仍以扶阳辅正。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小茴3克(微炒) 茯苓16克 11月3日十诊。水气化行,腹中汩汩作鸣,眠食均佳,行动时两足尚感无力,足征阳神未充,仍守前法。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甘草10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6克 白胡椒3克(捣) 11月4日十一诊。病已痊愈,精神饮食均佳,形神尚弱,拟四逆汤加味一剂,继以黄芪建中汤、桂附理中汤及归脾养心汤等善后调理十余日,精神渐复,出院回家休养。此后健康、体质恢复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