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亚通薪资很低】怡亚通的利润率真的很低吗?

2019-08-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怡亚通,2016年营业收入总额583亿元,营业利润6.71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15%;申通,2016年营业收入总额99.82亿元,营业利润12.62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2.64%;从数据看,怡亚通的营业收入是申通的5.8倍,但利润率却只相当于申通的十分之一.有人问,快递行业因为激烈的竞争,利润率已经相当低了,为什么供应链管理行业比快递行业还要低这么多?笔者当时回复如下(个人觉得回答得还可以,就是京东的营收是阿里的6倍说法错了,应该是1.8倍):[怡亚通薪资很低]怡亚通的利润率真的很低吗?By

怡亚通,2016年营业收入总额583亿元,营业利润6.71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15%;

申通,2016年营业收入总额99.82亿元,营业利润12.62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2.64%;

从数据看,怡亚通的营业收入是申通的5.8倍,但利润率却只相当于申通的十分之一。有人问,快递行业因为激烈的竞争,利润率已经相当低了,为什么供应链管理行业比快递行业还要低这么多?笔者当时回复如下(个人觉得回答得还可以,就是京东的营收是阿里的6倍说法错了,应该是1.8倍):

【怡亚通薪资很低】怡亚通的利润率真的很低吗?

By the way,笔者认为利润率是高还是低,不能只看绝对数值,得有对标对象,我们才能更深入的分析。

怡亚通2016年净利率为0.97%,相比制造业和高科技业,这个利润率当然不值一提。但对比众多二线供应链企业,怡亚通的净利率至少高一倍。如果跟同样重资产运营的分销平台对比,怡亚通的净利率分别是苏宁、京东的2倍和2.5倍,当然这种优势主要不是因为怡亚通的运营比苏宁、京东更强,而是因为相比B2C业务,B2B天生具有更易于盈利的特点。

【怡亚通薪资很低】怡亚通的利润率真的很低吗?

只是,怡亚通的毛利率自2012年以来逐年走低的趋势,值得经营者和投资者注意。因为快消行业的激烈竞争,深度供应链业务毛利率大幅度上升的希望渺茫。目前看来,2017年怡亚通提振利润的重担,重点落在了宇商金融、生态产品(如传媒广告和O2O金融)以及星链平台这三大块业务上,这也是怡亚通的生态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

【怡亚通薪资很低】怡亚通的利润率真的很低吗?

笔者本以为怡亚通的利润率比申通低是理所当然的,但竟有不少人感兴趣。也许很多投资者对供应链管理这种商业模式还不够了解吧。所以我就根据这几年在供应链行业的从业经历,跟大家详分享一下怡亚通和供应链管理行业的几种业务和盈利模式吧。

供应链管理行业在国内的兴起,应该从2000年算起,怡亚通是最早的供应链企业之一。早期,供应链公司都在模仿供应链管理行业的鼻祖——香港利丰集团的业务模式,即代理采购、代理分销和虚拟生产这三大业务类型(怡亚通现在财报称之为“广度供应链业务”)。

最先获得突破的代理采购业务,由于当时企业进口通关和付汇手续远比现在复杂和繁琐,门槛较高,所以早期的供应链公司纷纷推出了电子零件的代理进口业务,帮助国内企业在境外采购原材料,并在香港完成集货,然后通过供应链企业的通关和物流渠道转运至国内仓库,最后在国内向客户交货,并收取人民币货款和代理费。

当时,供应链公司收取的代理费比例是所采购货物完税价值的3%左右,除去通关、外汇、物流等成本(约占货值的0.6%),盈利相当可观,是名副其实的朝阳行业。怡亚通在行业的早期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仅用了5年,业绩量便突破100亿元,净利润破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信利康、华富洋和富森这三大模仿者的崛起,价格战愈演愈烈,到2009年,代理进口的代理费率已经被杀到1.3%,到2016年,该业务的代理费率甚至已经降至0.3%,离盈亏平衡线(约0.2%)仅一步之遥。

激烈的竞争迫使怡亚通在2010年前后逐渐退出了电子零件的代理进口市场,转向了利润率更高的大型设备代理进口及融资租赁市场,企业利润率才不至于受到致命打击。但由于怡亚通退出而释放的巨大市场份额,被信利康、富森和华富洋所瓜分,三家企业的业绩量在2010-2012年纷纷突破百亿元,成为行业的新贵。

如今,代理进口已经成为了供应链行业公认最不挣钱的基础业务,只是该业务所带来的庞大资金流水,以及隐匿在订单操作过程中的增值收益(比如货款融资的利息收入,外汇理财收益等),依然让众多供应链公司欲罢不能。

虚拟生产业务大致的操作模式是,由供应链公司接受大型品牌商的委托,根据品牌商的设计图纸或者设计要求,在全球寻觅合适的代工厂、原材料,组织采购和生产,制成成品后再向品牌商交货。在全球范围内,将这种业务模式发挥到极致的是香港利丰集团。怡亚通从一开始便试图在国内复制香港利丰的成功,但投入巨资建设了几年,却因为产品质量难以把控,且利润率过低(毛利率不到5%),最终以失败告终。

代理分销业务,供应链行业做的最成功的领域是深圳山寨手机的出口,以由供应链公司代理出口分销后,可以为厂商快速垫付退税款(相当于退税融资)为主要卖点,代理费率一度可达出口货物价值的1.5%(2015年因激烈的竞争,该代理费率已经下降至约0.

8%),朗华供应链依靠这一业务,短短的5年时间业绩量便突破百亿元。后该业务模式被信利康、一达通等公司模仿,共同将这个游走在中国法律灰色地带的业务模式推向了高峰。怡亚通也曾接触过类似业务,但很快发现山寨手机厂商上游票据链条混乱所面临的巨大法律风险,而果断放弃了。

所以最近几年国家出口退税的政策波动和运动式严打,屡屡让信利康、朗华和一达通头痛不已,但怡亚通却总能安之若素,可见当时的选择相当明智。

怡亚通虽然没有深度涉猎代理出口分销业务,但在代理国内分销领域,却有很深的根基。怡亚通主要与IT、家电等巨头合作代理国内分销,由于当时怡亚通还没有建立覆盖全国的物流体系,更没有稳定的下游出货渠道,唯一能打动这些巨头的只有手中的现金。

即,由怡亚通先买断巨头的库存,巨头的下游分销商再分批向怡亚通付款提货,分销的周期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该业务本质就是库存融资业务,所以代理费率(含利息)通常可达货值的1.8%/月到2.5%/月不等,利润确实比较可观。但下游分销商违约的风险,让怡亚通时刻如芒在背,这让怡亚通最终下决心开始搭建全国的物流网络,并逐渐组建自己的出货渠道,这就是——“380平台”。

从2013年开始,每次给新学员上课,我都会强调:“380平台”是一个战略级的转型!怡亚通亲自撕碎了“供应链企业只收取代理费点数,不赚取买卖差价”的不成文规定,义无反顾要成为一家“贸易 物流 地产 金融”的四不像企业。

在传统理论看来,供应链公司应该是一个偏轻资产的企业,不需要集货,库存周转率极高;不需要全国的物流仓储网络,委托第三方物流解决即可;不需要庞大的现金储备,有了代收代付的货款现金流水,就可以从银行中轻松融资···需要的只是把供应链各环节的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己所用,这看起来无疑是最佳商业模式。

事实上并不是,因为轻资产的缘故,决定了这种商业模式的粗放属性,行业门槛极低。截止2016年,全国冠以供应链之名的企业已经达21000家(其中在深圳大约有6800家,行业内流传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深圳聚集了中国80%以上的供应链公司》,说法并不正确,特此勘误),不冠供应链之名,却行供应链管理之实的公司更不计其数,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我估算,2016年供应链行业的整体代理费率已经不足0.5%,是名副其实的竞争红海。

怡亚通早已预见了这个趋势,2010年便开始思索如何避开终将到来的竞争红海。当时摆在怡亚通面前的转型之路只有两条——突破技术壁垒或者建立资本门槛。前者是传统供应链业务的互联网化,保持了轻资产的属性,最终目标是将供应链平台打造成为B2B贸易的大数据平台,依靠大数据的价值盈利(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被阿里巴巴收购的一达通);后者是传统供应链业务的渠道化,打造覆盖全国的仓储配送网络,通过规模化、系统化的集货和分拨,在品牌企业和销售终端之间建成一个高效的直供体系,淘汰落后的多级分销渠道,最终实现渠道的扁平化(也就是380平台的终极目标)。

因为仓储配送网络建设和大规模集货,需要海量的资金支持,所以这是一种风险极高的重资产模式。

虽然风险高,但380平台的优势也很明显,因为怡亚通已经具备了全国范围内的仓储配送网络,并且掌握了下游众多终端店铺作为稳定的出货渠道,成为上游的品牌企业(供应商)再也不能轻视的存在,怡亚通也就拥有了一定的议价能力(当然目前怡亚通在上游的议价能力还不能跟沃尔玛、京东等相比,原因出在怡亚通的下游出货渠道单一这点,以后有时间可以再跟大家分享)。

380平台的另一个优势是,怡亚通投入海量资金集货,直接推高了营业收入,买卖价差也保证了相对更稳定的利润率。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估计大家都烦了吧。说这个话题的目的,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模式,另外也是想说明,怡亚通以往在转型时候所做的很多选择,在今天看来确实是明智的。

(最近想写一篇叫《供应链可以撑起怡亚通的生态梦吗?》的文章,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不太乐观,各位读者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愿意讨论的,欢迎私信或者留言,谢谢大家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