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诗词】《祝枝山草书宫词》卷辨析

2019-09-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六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由嘉兴博物馆所编的<祝枝山草书宫词>,以高清原大将<祝枝山草书宫词>卷编印成册,使读者很容易地有机会捧在手里近距离赏读这卷原来珍藏在博物馆不易看到的祝枝山草书真迹.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着手编写祝允明年表时就注意了该卷的存在.当时该卷由首都博物馆珍藏,旧名<祝枝山草书七言绝句卷>.可惜当时没有机会上手观赏.这次以高清印刷成字帖的形式出版,弥补了以往的遗憾.尽管不是把真迹原作上手观赏,但高清原大印刷品的视觉效果与看原作相差无几,且经得起反复翻阅

今年六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由嘉兴博物馆所编的《祝枝山草书宫词》,以高清原大将《祝枝山草书宫词》卷编印成册,使读者很容易地有机会捧在手里近距离赏读这卷原来珍藏在博物馆不易看到的祝枝山草书真迹。

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着手编写祝允明年表时就注意了该卷的存在。当时该卷由首都博物馆珍藏,旧名《祝枝山草书七言绝句卷》。可惜当时没有机会上手观赏。这次以高清印刷成字帖的形式出版,弥补了以往的遗憾。尽管不是把真迹原作上手观赏,但高清原大印刷品的视觉效果与看原作相差无几,且经得起反复翻阅。经过几天的反复摩挲,对此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故记下来与大家共享。

由于祝枝山的书法作品存世量特别大,而且他的伪作问题也非常突出,故面对一件以前尚未仔细观赏过的祝枝山书法作品时,首先引起我注意的便是它的真伪问题。只有能够确认它为真迹后,接下来欣赏才有意义。

也许有人认为:已经正式出版了,还会有真伪问题?笔者认为,虽然出版社对所要编辑出版的古代书法作品的真伪问题会慎重对待,但也无法确保每一件出版的书法作品一定是真迹无疑。那么,就针对这件《祝枝山草书宫词》卷而言,曾由首都博物馆收藏,难道还会有疑问?笔者同样认为,博物馆在收藏古代书法时肯定会对其真伪问题持特别谨慎的态度,但由于古代书画作品数量巨大仍然难免有失察的情况存在。

只能说,经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其为真迹的概率肯定会很高,但也并非绝对可靠。

事实上,博物馆藏有伪迹的情况也是难免的。比较突出的事例就是张大千伪造过不少八大山人与石涛的作品,竟被海外许多博物馆误认为是八大及石涛真迹而收藏。傅申先生曾在美国主持举办过一个“张大千血战古人”的书画展览,整个展览中有一多半是傅申先生花费多年的心血从各个博物馆挑出的张大千伪造的古代书画作品。仅此一例,即可打破博物馆收藏的一定是真迹的迷信。

有鉴于此,笔者对《祝枝山草书宫词》(后简称《宫词》)首先要作一番真伪考辨。此帖的编印好就好在既有手卷后半段的实物照片,又有整卷缩小的完整图片,还有以原大尺寸分段全部印刷的高清图片。因此,对整卷的观望气息很有帮助。

从整卷的气息来看,符合祝枝山晚年草书的特征。尽管此卷乃抄录花蕊夫人《宫词》中的二十四首,每首书写二行多一点,因此整卷的章法都是以每首二行多的重复出现所组成,与一般祝枝山草书长卷章法略有不同。但气息确是符合他晚年草书特点的。

再看此卷的款识:“乙酉暮春三月书于梦椿从一斋中,枝山祝允明。”钤“吴下阿明”朱文方印。(图一)由此可知此卷书于嘉靖四年(一五二五),祝枝山时年六十六岁,即去世前一年。属于晚年作品。

尽管祝枝山晚年是其书艺高峰期,尤其是其草书变化多端,不可端倪,但是他的草书(章草除外)有小草与大草(狂草)之分。因此,其落款方式虽然多变,但在其小草作品以及以小草为主的行草作品中,还是相对稳定的。下面笔者选取一些作品的落款部分进行比较:

图一《祝枝山草书宫词》落款

先看一下原安思远藏本《祝枝山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卷》(此残存祝书二首,余六首为文徵明补书,可证祝书二首为真迹无疑)的落款部分(图二):仅落“枝山允明”四字。与图一相比,虽无“祝”字,但“枝山允明”四字基本一致,唯图一中“明”字的“日”字旁由二点代,而图二的“日”字旁由一点代。这两种写法在祝枝山的可靠作品中都经常出现,故不成问题。

图二 原安思远藏《祝枝山草书秋兴八首》卷尾

与原安思远藏本落款完全一致的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祝枝山草书自书诗卷》(图三)此卷有年款,为正德庚辰(十五年,一五二○),且也是为其朋友梦椿在从一堂酒后所书。此作比《宫词》早五年,也是晚年作品,从落款的比较来看,它与原安思远藏本完全一致,当为真迹无疑,与《宫词》卷的落款基本一致。

图三 《祝枝山草书自书诗卷》

下面我们再找出祝枝山六十三岁时作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的《六体诗赋卷》(故宫博物院藏),尽管整卷用六种书体书写,但落款部分仍用草书(图四)。此幅落款“枝山祝允明”四字,除“山”字换了一种写法,“明”字用一点代“日”,五个字的整体搭配与《宫词》卷落款基本相同。

图四 《祝枝山六体诗赋卷》落款

祝枝山的草书作品中,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经常夹杂极少数的行书,即使狂草作品中,也是如此,因为所占比例极小,一般会忽略不计,把这些作品视为草书作品。不过,有时他写草书时会夹杂得多一些行书,当行书所占比例较多时,我们往往会把它们看作是行草作品。但是,这些行草作品中所杂的草书,往往与他的小草作品一致,因此,我们在寻找祝枝山小草特征时,也应该把他的行草作品纳入视野。

图五 《祝枝山行草千字文》落款

下面再找几幅可靠的行草作品来作一下对照。先看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祝枝山六十四岁时书于嘉靖二年(一五二三)闰四月的行草书《千字文》卷。此卷末尾祝枝山署款云:“余笔虽拙,素不书此,癸未闰四月望后过云庄楼,酒次出经纸索书《千文》。

余与云庄谊厚,勉为书此,诚为贻笑于大方也。枝山老樵祝允明。”(图五)此落款比《宫词》卷多“老樵”两字,去掉这两字,“枝山祝允明”五字的写法与大小组合几乎与《宫词》卷完全一致,尤其是“明”字,也用两点代“日”字旁。

图六 《祝枝山行草怀知诗卷》局部

接下来再看一件祝枝山六十四岁所书《怀知诗诗》卷。此卷与上述《千字文卷》作于同一年,系上海博物馆所藏。此卷用行草书写诗十九首。在此卷篇首祝氏自识云:“卧病泊然,缅怀半生知爱,遂各为一诗。少长隐显,远近存殁,皆非所计。

祗以心腑之真,凡十有八人。共诗一十九首,书似延卿尊舅亲家清览。”此卷识文写在篇首,其落款也紧接其后,署“枝山居士祝允明”七字(图六)。由于“枝”字写在行末,故其最后一捺不必向下牵引,直接写成反捺。其余“山居士祝允明”六字与《宫词》卷落款比较,多“居士”两字,若去掉居士两字,则“山祝允明”四字与《宫词》落款几乎完全一样。

从以上几组可靠作品的落款的比较,相信读者们与本人一样,对《宫词》卷的真伪不再存在疑虑了。同时我们还可发现:祝允明晚年的小草与行草书风相对稳定。借此,我们就以上述拿来对比的几件作品,归纳一下祝枝山晚年所作小草与行草作品的书写特点:

第一,祝允明的小草作品中含有极少量的行书字体,而其行草书作品所含行书体的字数相对多一些,但作为其主体的草书部分的书风基本一致。

第二,无论祝允明晚年的小草或行草作品中,字与字之间往往是断处多,连处少。但笔虽断,意还连。

第三,无论祝允明晚年的小草与行草作品,行气均为挺直不曲的且留有些许行距,这与他晚年有些大草作品有所不同。

第四,祝允明的小草与行草作品往往都是非常清醒状态下所作,故通篇往往看不到如其狂草中的特别奔放的长线条笔画,而含有纵横挥洒的长笔画的作品,又往往是在酒后非理智或半理智状态下借着酒力而为。

图七 日本藏《祝枝山草书秋兴八首》卷首

写到这里,有几点要特别申明:上面所归纳的祝允明晚年的小草与行草作品,仅仅是他变幻莫测的多种风格中比较平和的一路。其实,祝允明晚年的草书,特别是大草(狂草)往往如评者所谓“不豪纵不出神奇”的,因此,其晚年大草作品有多种面目。

比如,祝枝山外孙吴应卯所擅长并借以伪托祝书的一路,是比较多见且特别精彩的一路,这一路作品祝枝山在广东兴宁任知县时写得比较多,如《祝允明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卷》(图七)。此卷原系日本藏家所藏,曾多次出版过。

二○一一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精印单行本前,笔者与上海太一公司乔阳先生分别对此卷进行过考证和辨析,可确定为真迹无疑。现在流传的祝枝山晚年草书作品中,这一类数量不少,不排除有吴应卯作伪的作品混杂其间。

图八 《祝枝山草书洛神赋》卷首

图九 《祝枝山草书六神赋卷》章草款识

用笔、结字介于《宫词》卷与《秋兴八首》卷之间,但在章法上略有变化——行距较为紧密的另一种类型,也是祝枝山晚年草书常见的形态,如与祝枝山《宫词》作于同一年的《草书洛神赋卷》(沈阳故宫博物馆藏)(图八),卷末有章草款识(图九)云:“登西山晚归,抵舍已篝灯矣,复酌于小楼,时廷用命书,酒次漫书。

乙酉□(残缺)后一日。允明。”也许有酒精的作用,故祝枝山在卷首开始就纵横挥洒在行间相互穿插,形成一种通篇密集的章法,故粗一看,与《宫词》《秋兴八首》都有所不同,但细观其结字与笔法,却又觉当出一人之手。

图十 《祝枝山草书杜甫诗五首卷》落款

图十一 《祝枝山草书前后赤壁赋卷》局部

这种上下左右密集穿插的章法在祝枝山晚年的大草中亦是常见的一类。祝枝山写字不择笔,有时秃锋破笔也在所不计。于是,秃笔加密集的章法,形成了祝枝山晚年草书的另一种面目。此类作品有如祝枝山草书《杜甫诗五首》卷(图十)及上海博物馆藏《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图十一)等。

图十二 《祝枝山草书杂书诗帖卷》局部

当然,用秃笔也能写出行距较松的一路,从而产生另一种面目,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祝允明草书杂书诗帖卷》(图十二),这是祝枝山本人特别得意之作,他在卷末识云:“冬日烈风下写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谁也。”据此可知这是他自认为可上接东汉张芝草圣的杰作。这一路也是祝枝山晚年大草的典型之作。

启功先生曾经指出:“其(祝枝山)各体中,应推草书为最。”确实,祝枝山的草书纵横挥洒,无意为法而笔笔法中,笔势飞逸,天真烂然,受到世人广泛的称赞。前面粗浅地分析了一下祝允明变化最多的大草风貌,目的是与其草书《宫词》卷作一比较,便能感觉到如《宫词》卷这类小草作品,祝允明显然是在比较清醒、理智状态下所作,故与那些酒后所作的纵横挥洒的大草作品有所不同。

像《宫词》卷这类小草作品,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如孙过庭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境界。

【本文刊登于《书法》2016年第11期

普及书法教育

推动书法创作

联谊书坛贤士

弘扬书法文化

翰墨楚风艺术中心简称“翰墨楚风”,位于中国光谷腹地武汉光谷书城,东临瑜珈山,南依汤逊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中心分设翰墨楚风书法院、翰墨楚风艺术馆、翰墨楚风艺委会、《翰墨楚风》书法杂志编辑部,全方位提供一个交流、培训、交易、收藏、展览的平台。

书法院有书法、文学两部,名家指导,学风蔚然,立志培育楚地学子诗书并重、人文如一。“寄身翰墨,见意篇籍”是本院之精神写照,“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本院之最高目标。

翰墨楚风专家顾问:(按年龄为序)

韩天衡 何应辉 刘正成 石开 胡抗美陈振濂 王家新

翰墨楚风艺术委员会委员:(按年龄为序)

曾翔 王厚祥 于明诠 崔向君 韩少辉 刘京闻 李强 陈忠康 陈海良 肖文飞 胡紫桂 周剑初 鞠稚儒 栾金广 徐右冰

“翰墨楚风”由著名艺术家王镛先生题字;翰墨楚风艺术中心由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先生题字;翰墨楚风书法院由著名书法家金伯兴先生题字、著名篆刻家桂建民(未谷)先生刊石;翰墨楚风艺术馆由著名书法家曾翔先生题字。

《翰墨楚风》书法杂志系由湖北翰墨楚风书法院创办的一个专业性书法类自媒体。旨在探索中国传统书法真谛,展现当代书法研究成果,挖掘湖北地区书法历史文脉,弘扬荆楚书道文化,推介书坛新人老手,构架书家与藏家桥梁,鉴藏书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