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孟子】齐宣王与孟子

2019-07-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齐宣王孟子】齐宣王与孟子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开始发展文化事业。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士人,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来,闻声而来的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赐给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自由议论。齐国稷下学者逐渐多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

【齐宣王孟子】齐宣王与孟子

作为儒家大师的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遗址

孟子听说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个读书人相互交流的好地方,于是就离开刚刚碰壁的魏国,前往齐国临淄。此时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继位不久,增修了齐威王开创的临淄稷门外的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念昆)、田骈、接子、慎到、怀渊等七十六人,都被齐宣王安排在这里做学问。

名闻天下之学者,聚集这里的达数百千人之多。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了。除了孔、墨两大显学,一家之中又细分多派,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此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诸家,以及农家、杂家、兵家、纵横家,蔚然如雨后蛙噪,成为先秦诸子们的欢乐谷。

复建的稷下学宫

在这里,齐宣王与孟子交往甚密。《孟子》一书中齐宣王与孟子对话对此做了详尽的记录:

一、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两个称霸主的事业,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两个霸主的事业的。所以,后代没有流传,我也不知道。如果你一定要听,那只有讲,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的道理。

齐宣王讲:德性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呢?孟子讲:保民而王。就是能够,行保护百姓的政策,去治理天下,那个也不能抵挡。齐宣王讲:像我这样,能算保民吗?孟子讲:可以。齐宣王讲: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我可以。

二、孟子讲:我听你的臣子胡合说,有一天你坐在大堂上,一个拉牛人从堂下走过,你看见了,你说:这牛拉到那去。拉牛人说:拉去用牛血涂新铸的钟。你说:放了吧,我不忍心,看他浑身发抖,他又没有罪,却送他去死。

拉牛人说:那涂钟的事就废弃了。你说:怎么能废弃呢?换个羊去就是了。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讲:有。孟子讲:你的这个心,就可以行仁政,治理天下了。齐宣王讲:百姓都认为我爱财,以小易大,我齐国虽然偏小,我怎么能贪一条牛呢!

我主要不忍心,看他去送死。孟子说:牛和羊有什么分别呢。牛不死,而羊去送死。但这是你,良心的发现。原因是,见牛未见羊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啊!

稷下学宫遗址

三、孟子说:有一个人来告诉你王,我的力量,能够举起三千斤重,却举不起一根鸟儿的羽毛。我的眼睛能够看见,秋天鸟儿换毛后的,羽毛尖子。但是,有一车茅柴,放在那里,我却看不见。他这样说,你相信吗?齐宣王说讲:我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你王的恩惠,能够到禽兽身上,而不能施到百姓身上,是什么原故。说一根鸟的羽毛,拿不起来,是不用力拿。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用眼睛看。百姓见不到你的保护,是你不用恩惠。所以说:你不能够行,治天下的王政,是你不肯做,不是做不到。

不为者与不能者,是不一样的。譬如说:肩挟太山,跳过北海。说我不能,这就是不能。又譬如,替长辈折根树枝。你说力量不够,那是你不干。所以你王,不行治天下的王政,是折根树枝之类啊!敬重我自己的父母,然后拿来,推敬别人的父母,爱护我自己的子弟,也同样拿来,爱护别人的子弟,天下可运于掌。

四、孟子告诉齐齐宣王,我听庄暴讲,你喜欢音乐,是吗?宣王讲:是的,不过我只能喜欢,现代的音乐。孟子讲:如果你喜欢音乐,到了极点,那齐国就差不多,可以太平了。孟子又问:你一个人快乐,还是和人共同快乐。宣王讲:还是和人共同快乐好。

齐宣王问:周文王养鸟兽的园子方七十里。有这样的事吗?孟子讲:古书上记载有。百姓讲这园子太小了。宣王讲:我养鸟兽的园子方四十里。可百姓讲,这园子太大了,是什么原故。

孟子说:文王的园子方七十里。割草的砍柴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的同打兔子的,也可到那里去。他同百姓共有,百姓讲这园子太小了,不是很应该吗?我初到齐国,听说有个园子方四十里,如有那个杀了一头鹿,就同杀人一样定罪。这四十里路像个陷阱,百姓讲大,不是很应该吗?

五、齐宣王问孟子。同邻国交往,有什么道理吗?孟子讲:只有那有良心的大国,能够去事奉小国。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顺着天理的人,就能保天下,恐怕违背天理的人,只能保守自己一国。

六、孟子在雪宫见到齐宣王。宣王讲: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地方快乐吗?孟子讲:做了国君,只知道自己快乐,不同百姓共同快乐。也是不讲情理的。能够快乐百姓快活的事,百姓也就能够,快乐君王快活的事。能够忧愁百姓的忧愁。百姓也就能够忧愁君王的忧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叫我把从前,周文王巡狩时,在太山下,造的行宫拆掉,你说拆还是不拆。孟子说:这是从前称王于天下,造的宫殿,你王如果,想行王者之事,就不要拆。宣王讲:请你把从前,王者所行的政事,讲给我听听。孟子讲: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这个地方。种地人收九分,他取一分租税,做官人世代给俸禄,关口同市面上,只稽查匪类,却不收税。犯罪的人,不连累他的妻儿老小。

八、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最穷苦的百姓啊,到什么地方诉苦啊?周文王从良心上发出好的政策。一定要先保护好这四种人。

九、齐宣王讲:我有个喜欢银钱,同货物的毛病。孟子讲:这不防碍行王政。让在家里的百姓,有柴草粮食。出门的百姓装满足足的干粮。你喜欢银钱同货物,与百姓同有。这对于行仁政有什么防碍呢?齐宣王又说:我还有一个毛病。

喜欢女色。孟子说:你要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又说:做司法的官,管不好他手下办事的人,你看怎么处理。宣王说,罢了他的官。孟子又说:做国君的,四境之内治不好,那怎么处理。宣王听了这话,知道是说自己的。不好回答,就看着左右的人,说别样的事了。

十、孟子对齐宣王又说:所称故旧的国家,并不是说,有高大的树木,有世代的老臣。现在你不但没有世臣,并且连亲信臣子也没有。齐宣王说:我怎么样才能知道,谁有才能呢?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不可信。诸大夫皆曰贤,还不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看出真是好人,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不要听。诸大夫皆曰不可,也不要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看出真是不可,然后去了他。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的确可杀,然后再去杀了他。所以杀人的时候说,这是全国人要杀你啊。

十一、齐人伐燕,胜利了。宣王说:拿一万两兵车的齐国,去攻一万两兵车的燕国。用了五十天时间,打胜了,我想单靠人力,恐怕是不行的。如果不打,我怕违背天意。所以打了。你看怎么样。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万乘之国,去攻打万乘之国。百姓送饭送水,来迎接你的人马。没有别的意思,避水火也。

十二、齐宣王讲:我取了燕国,各国诸侯都想救燕,来攻我,那我怎么办呢?孟子讲:《书经》上讲,商汤第一次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百姓都信服他,向东征,西方夷人就抱怨,向南征,北方狄人就抱怨。说为什么?后来解放我们。民望之,若大旱之云霓也。市面上生意不停,耕者继续种地,杀了他们的国君,解救那受苦的百姓,若时雨降,民大悦。

孟子讲:如果你杀他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抢掠他的贵重东西,当然就不行了。现在你快些发布命令,归还掳掠来的老人小孩,阻止不要抢掠,他的贵重东西。同燕国百姓商量,替他们立起国君,然后你的军队就撤走,那还来得及,止住诸侯来攻。

十三、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

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十四、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哪一类公卿?” 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不同吗?” 孟子说:“有不同。有王室同宗族的;还有异姓的卿大夫。” 齐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同宗族的公卿该如何。” 孟子说:“君王有过失就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他王。

” 宣王听了勃然变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怪罪。您问我,我不敢不说真话。” 稍许,宣王脸色正常了,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 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他们便辞职离开。”

十五、齐宣王想要缩短服丧时间。公孙丑说:“父母去世的话,服一年丧,不是比不服丧好吗?”孟子说:“这就像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对他说姑且慢慢地拧,这不是个办法,只是教导他孝敬父母兄长罢了。”有个死了生母的王子,他的师傅替他请求守几个月的丧。公孙丑说:“像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孟子说:“这个王子是想服完三年丧却无法做到。即使多服一天也比不服好,是对那些没人禁止他,而自己不愿服丧的人说的。”

《考工记》书影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考工记》书影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而存在。《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