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歌剧电影】观歌剧电影 看两种艺术如何相融
近日,由京沪团队精心合作打造的全景声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多家影院与观众见面,日后将正式登陆院线。
这一全球首部用8K技术拍摄的全景声歌剧电影,同时展现了歌剧与电影两种艺术的魅力。
记者专访了这部影片的导演滕俊杰,请他谈谈歌剧与电影相融的幕后故事。
将歌剧从小众引向大众
2015年,我国首部3D全景声电影《霸王别姬》问世。一次,项羽的扮演者、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将自己手机里录的一个片段放给时任国家大剧院院长的陈平看。“这部电影在哪里拍的?导演是谁?”陈平眼前一亮。尚长荣告诉他,这是上海京剧院拍的,请的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滕俊杰导演。
不久后,陈平院长辗转找到滕俊杰,请他到国家大剧院拍摄一部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大剧院制作了根据苏联同名小说改编的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富有俄罗斯气息的动人音乐、诗画般的舞台呈现,讲述了一个许多中国读者熟知的经典故事:二战中,5位苏联女兵为保卫祖国与偷袭的德国侵略者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在静悄悄的黎明消殒于白桦林。
歌剧集歌唱、合唱、舞蹈、交响乐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身,是门类最齐全、参与人数最多、表演难度最高的表演体系。将歌剧拍成电影,能将仅限于剧院观看的歌剧从小众引向大众,有助于歌剧的普及和推广。上世纪90年代,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开创了歌剧电影的拍摄,而滕俊杰在当时就开始了对歌剧电影的研究与合作。
国家大剧院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一拍即合,滕俊杰应邀率电影团队走进国家大剧院,开启了一场京沪合作。
眼睛一斜画面就不对劲了
歌剧电影不是普通的电影,它以歌唱为电影语言来呈现,拍摄地点不是摄影棚或实景场地,而是歌剧表演现场。
2018年4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国家大剧院开启第四轮演出,滕俊杰提出,要把摄影机搬到舞台上拍摄。他拿出一份分镜头剧本,准备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而且还要制作特效。国家大剧院个别同仁有些不解,在此之前他们曾请德国、意大利的团队来拍过十多部歌剧电影,都是在台下拍,从来没人提出过这样的要求。
滕俊杰坚持,歌剧电影不能拍成歌剧的电视录像。真正的电影必须突破180度的平面,体现电影的蒙太奇效果和艺术特性。
经过精心的筹备,全世界最先进的8K摄影机搬上了歌剧舞台。开拍前,滕俊杰和团队用这套电影设备对上海的杂技剧《时空之旅》进行了多次试拍,掌握娴熟。
开拍没多久,滕俊杰就陷入了纠结。纠结并非来自于由歌唱家、交响乐团、合唱团组成的庞大演员队伍,也不是满地用来定点场景记号的胶布,而是电影与歌剧的诸多差异。首先是化装和服装,与歌剧相比,电影尤其是高精度的8K电影要求化装、服装必须非常精致。
更重要的是,歌剧演员在舞台上以演唱为重,电影则要求通过演员的眼神来表达细节,眼神稍有懈怠,情绪的破绽就会被摄影机放大。歌剧演员大都习惯了在台上“偷瞄”指挥的手势,以随时保持与乐队同步。这些细微的眼神坐在舞台下的观众或许察觉不到,但在镜头前,演员的眼睛稍稍一斜,画面就不对劲了。
前两天的拍摄基本报废,滕俊杰把录像回放给演员们看,并鼓励他们:“所有的伟大来自于激情,所有的动人来自于声音和眼神,所有的精彩来自于精彩细节的叠加,所有的成功来自于燃烧的灵魂。”最终,通过演职人员的努力,难题一一化解。8天的集中拍摄,共积累了几百小时的素材。经过精心的后期制作,这部歌剧电影于去年底在俄罗斯进行了一些试映,引起很好的反响。
诗意的细节与诗化的节奏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舞台导演王晓鹰曾说:“我们不是为了重复呈现一个熟悉的故事,而是用中国的方式把它诗意呈现。而经由歌剧电影导演滕俊杰之手,又变成了一部诗化的电影。”
诗意来自于导演对电影节奏的把控。对于歌剧中大段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歌剧观众会听得津津有味,但对于普通电影观众而言则略显乏味,拍摄电影时,又不能随意地肢解演员的演唱。滕俊杰的方法之一是尽量用周边的镜头元素丰富大段的演唱。
诗意蕴藏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中。战争爆发前夜,一名女兵在月光下发现了一束野花。歌剧中的这束野花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道具,在电影中,却被处理成一个重要的细节。这5位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女战士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要面对16个正规德国兵,她们中有些人甚至还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
这束花是她们作为女性的细腻情感的最后流露,她们亲吻着鲜花,并把它枕在身边睡去。此时,镜头从5张安睡的脸庞移到鲜花,又缓缓移回她们的脸庞。这个镜头预示着她们美好的生命即将像这束鲜花一样凋零,她们将和这束鲜花一样永远融入这片土地,绽放在俄罗斯蔚蓝的天空上。
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处理在诗意之外还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遐想。女兵冉卡为了阻挡德军,不顾寒冷毅然跳入河中,此时,画面中出现了一个芭蕾舞者的形象及一片湖水,舞者与冉卡的形象重叠在一起,又渐渐隐去。这个舞者的形象在残酷的战争中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就像毕加索晚年的画作一样,她在超现实主义思维中又可能成立。这个芭蕾舞者的形象,是冉卡内心的一个意念,一个灵魂的投影。
对话
“追求视听的逼真与情感的本真”
解放周末:除了冉卡跳入河中画面时出现了芭蕾舞者身影及一片湖水外,电影中还有哪些有别于歌剧的处理?
滕俊杰:有多个段落,比如我对片头和片尾都做了独特的镜头表现。电影开场时,有一张五线谱从指挥棒里“飞”出来,在白桦林里飘荡,一位功勋卓著的准尉跟着这张五线谱寻找牺牲的五位女兵,他一一报着她们的名字:丽达、冉卡、丽莎、索妮娅、嘉丽娅。
这张五线谱飞到高空,然后降落到一片铺满秋叶的大地上,五位女兵的形象显现出来了。影片结束时,准尉带着小朋友在鲜花丛中指向蓝天,孩子们看着蓝天,隐约中,五位女兵的形象又映现出来了。这五位英雄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们已永远深埋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但她们的精神永远和大地、天空同在,和日月同辉。
解放周末:在影片放映时,最后的画面让不少观众流下了眼泪。
滕俊杰:我曾经是个军人,对军事题材有一种独特的情结。我们拍摄这部电影不是单纯地记录一部歌剧,我们追求的是视听的逼真和情感的本真。我想把它拍成一部生命的赞歌、英雄的赞歌、二战时期伟大的反法西斯女兵的赞歌。我也想借此表达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我们对英雄不能遗忘。
解放周末:从拍摄京剧电影到拍摄歌剧电影,作为导演,能否谈谈您的拍摄理念?
滕俊杰:我认为,只要是拍电影,必须按照电影的罗辑和标准来进行。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拍电影不能像坐地铁,一股脑儿钻在地下就到了终点,如果很随意地拍到哪里算哪里,回头一看,一定会留下许多遗憾。拍电影要像驾驶飞机一样,眼界开阔,洞察格局;同时还要像骑自行车一样,每一段都要用分镜头去丈量,避免“危险的冲撞”。
解放周末:从早年研究跨洋跨洲的卫星双向传送,到前几年拍摄3D全景声电影,再到如今的8K电影,您总是乐于挑战新科技,您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滕俊杰:在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中,我第一次尝试现场实拍3D全景声,获得了一些经验和口碑。这两年来科技呈加速度发展。日本已经宣布,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要用8K直播。在8K领域,中国不能落后,必须有一种紧迫感。
有人问过我,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能够播放8K电影的影院,为什么要拍8K?我想,先行先试、敢于突破创新,是上海这座城市应该有的一种文化品行和精神。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在照相馆完成的,短短8分钟,没有声音,也没有电影院可以播放,但是它用连续的画面把真实的人与事表现了出来,开了中国电影的先河。
尽管目前暂时还没有可以播放8K电影的影院,这部电影只能降格为4K放映,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快就会改变的过程。我们要有“跨前一步”的意识,要先培养一支专业的团队。我很感谢我的SMG团队,也非常感谢舞台导演、作曲、指挥以及演员们的卓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