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自选股】12 为何不能天天查看自选股?狭隘框架
在前面三讲当中,我们系统学习了“前景理论”,学习了产生错误决策的一种方式。这一讲,我们一起讨论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狭隘框架它在行为金融学当中被广泛应用。
在信用卡在美国大面积推广的时候,发卡机构和零售商打起了官司。商家要交给发卡机构一笔费用,它们希望由消费者来买单。信用卡机构自然不乐意,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人愿意使用信用卡消费了。
后来发卡机构转换思路,不再关注内容,而是关注形式。如果商家一定要收取费用,信用卡用户收取正常价格,使用现金的用户可以打折。虽然差价依然存在,不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在表面上的价格是一致的。这就是框架效应的一个应用案例。
框架,可以视为取景框。因为镜头的范围有限,只能看到框架内部的景色。在决策时,没有全局观,就称为狭隘框架。
传统金融学认为,理性人不会有取景框的限制,他们拥有全局视野。在现实当中,在决策的时候,的确会受到框架的影响,这就是框架效应。
在金融市场上,框架效应会如何影响正确决策呢?一个立体的金融市场,存在两个维度。横截面维度,是指在某一个时刻,观察市场上的投资品种。时间序列维度,是指一个固定的投资对象,在不同时刻的表现。
在横截面上的理性投资,投资组合理论。在投资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钱,投到同一个对象上面,应该分散投资,这是理性投资决策最重要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
即使确定某一支股票非常好,也不能把所有的资金全部投进去。在涨的时候的确很爽,跌的时候风险就会很太大。为了降低风险,需要同时购买其它股票。在这个时候,应该购买波动方向与之相反的股票。
把波动方向相反的两只股票组合到一起,风险就会小很多,这就是投资组合理论的本质。组合当中股票的数目越多,单只股票波动的影响越小,因为与之相反的股票可以抵消风险。决定组合风险的,不再是单个股票的波动性,而是彼此之间的相关性。
理性人不会关心单个资产的上下波动,而是关心资产之间的协同变化关系,有没有发生调整。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看单个投资的涨跌。因为存在狭隘框架,在投资的时候没有大局观。如同瞎子摸象一般,只摸到一处细节,就开始做决策判断。
虽然明白投资组合的道理,为了分散风险,买了很多股票。从来不关注组合的涨跌,只盯着个股的波动。这种操作方式是有问题的。
理性人,应该选择不同波动方向上的资产组合,个股的涨跌会被其他股票的波动所磨平,对风险没有影响。投资者总会过分关注个股的涨跌,又过于关注参考点的变化,比如说成本价、近期高点、低点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决策。
逐一查看自选股的问题,在于缺乏全局观,被单个资产的狭隘框架所局限,没有使用组合的视角观察资产,误把个股的涨跌视为风险。
应该站在全局角度,考察整个资产组合之间的协同波动方向和幅度,根据这个进行操作。
股价不断地涨涨跌跌,投资者会习惯于不断清点自己的资产,理性的选择是不清点。理性人只会往前看,不会受到过去的影响,不会存在参考点依赖。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就是频繁清点资产。
清点资产的目的是考察盈亏,这个行为的本质是往回看,很容易受到参考点的影响,而产生错误。在清点资产的时候,会使用参考点进行校准,进而大幅增加了参考点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基金公司要受到披露季报的硬性约束,至少每个季度清点一次资产,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操作。这种行为的主要问题,就是不自觉地计算盈利和亏损,导致在决策的时候往回看。
如果以买入价为锚点,在价格波动的时候,就很难决策。如果忘记买入价这个参考点,决策就会很容易。清点资产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摆脱参考点的影响,要习惯于往前看。
在投资上的狭隘框架,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都会出现。
在横截面上的问题,在于对投资组合的配置上缺乏全局观,过于关注单个资产的涨跌,没办法正确理解风险。
在时间序列上的问题,在于频繁清点资产,股利地观察各个时间点上的资产,会不自觉地受到参考点的影响,正确的做法是往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