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后赤壁赋书法】张瑞图书法赏析草书手卷《后赤壁赋》

2019-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瑞图书法赏析草书手卷<后赤壁赋>,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纵观张瑞图<后赤壁赋>笔势矫健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一扫元明俏媚之书风,虽未入神,已属不朽之作.在章法的结构布局上,张瑞图与明末书家的革新群体一样,也崇尚字距紧.行距松的章法安排,但对于手卷来说,在纵势上已较难体现一泻千里之气概,但为了避免行距缺少变化而导致的呆板之弊,张瑞图采用了不等距的创作手法,以造成行与行之间横势的跳跃和连贯.有时又间以字形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变化等手段,使整体章法流动着一股生气.他有时又偶尔将纵势之

张瑞图书法赏析草书手卷《后赤壁赋》,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纵观张瑞图《后赤壁赋》笔势矫健跌宕,锋芒凌厉,方笔多于圆笔,一扫元明俏媚之书风,虽未入神,已属不朽之作。在章法的结构布局上,张瑞图与明末书家的革新群体一样,也崇尚字距紧、行距松的章法安排,但对于手卷来说,在纵势上已较难体现一泻千里之气概,但为了避免行距缺少变化而导致的呆板之弊,张瑞图采用了不等距的创作手法,以造成行与行之间横势的跳跃和连贯。

有时又间以字形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变化等手段,使整体章法流动着一股生气。

他有时又偶尔将纵势之笔延长(如揖、车等),以与下字之起笔承接,从而弥补了纵势不足的缺陷。在结体上《后赤壁赋》也很有特点,明末几位草书大家都基本上采用了左伸右缩的手法,从而字的平衡以达到结体奇险的目的。

而张瑞图则反其而道行之,基本上采用左右对称,横平竖直的结体手法,在字的内部达到了高度的平衡,这从笔画较多的“浅”、“鹤”、“壁”等字中可窥其一斑。在用笔上,张瑞图深得方笔之妙,用力劲健,有时也用圆笔以避免锋芒太露。

张瑞图在运用方笔时还是坚持用中锋的,因而线条浑厚,斩钉截铁。起笔与收笔的露锋使整幅作品充满奇逸之趣,同时在横平竖直的运笔中左右摇曳,深得运腕之法。但是其一味横撑,缺少含蓄静穆的笔意,也难怪历代书家戴上有色眼镜来评论其书法而忽视了他在书学上的创新。

学习张瑞图的书法,必须从笔法开始,在熟练掌握方笔法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其草书的姿态,要是不注重笔法,仅学其字的形态,就可能滑入丑怪一路且毛病丛生,软弱无力,前人称张瑞图草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也就佐证了张瑞图在用笔上下了很大功夫的,这一点读者必须自明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