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健奖励】英雄机长刘传健:奇迹背后是千锤百炼
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飞行员刘传健:
奇迹背后是千锤百炼
本报记者 刘 畅
9800米高空,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随即遭遇速度为每小时800公里的强气流、零下40摄氏度极低温、飞行仪表多数失灵、整架飞机开始剧烈抖动、失压、强噪音……眼看就是一场机毁人亡的巨大灾难。
2018年5月14日,在这生死关头,川航3U8633航班责任机长刘传健没有慌乱,在十几秒时间里无一失误地完成36个动作;与机组、乘务组有序配合,34分钟忍受极端低温、缺氧、强风条件,全手动操纵飞机飞越高原高山地形,最终保住了119名旅客与9名机组人员的性命,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刘传健记得,当飞机安全着落后,一名从重庆去西藏打工的旅客热泪盈眶,他用哽咽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感谢川航、感谢机组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刘传健说,“那一刻,我们为践行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责任与担当感到无比自豪”。
“谈起‘514事件’,人们常常称赞和感谢我们机组力挽狂澜、化险为夷,但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平日里严格要求、毫不松懈的日常训练,正是这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积累,才让我们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刘传健说。
1991年,19岁的刘传健光荣入伍,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进入军校,军体素质、文化成绩、综合能力、飞行技能,每一项都精益求精,如果不勤奋努力,随时可能面临停飞。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在部队,刘传健努力提高自己的飞行技能,培养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
1995年的夏天,刘传健迎来飞行生涯中一个关键时刻:高教机放单飞。在第一次独自操控飞机顺利完成飞行后,他按程序放下起落架,对准跑道,准备降落。可这时,无线电里突然传来塔台指挥员的命令:“拉高高度,准备通场。”通场,是指以低空通场飞越塔台或地面观察点的上空,以借助地面的观察和判断判定飞机外部故障和受损情况。
一圈、两圈、三圈……当刘传健第6次飞过塔台时,油表显示油量不多了,此时此刻,必须降落!听着塔台指挥员交代的操纵要领,刘传健驾机对准跑道,窗外依稀看见救护、消防等各类保障人员已经严阵以待。
50米、20米、10米……飞机后轮平稳着地,耳机里传来指挥员的操作要领,他紧握操纵杆,全力保持飞机后轮着地的姿态向前滑行,最终,飞机前轮贴着地面轻轻着陆,飞机稳稳停在了跑道上。
虽然特情训练过很多次,可第一次单飞就遭遇这种险情,说明在任何一次实际飞行中都有可能出现特情,无法预知。“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飞行安全无小事,一个细节的疏漏,就可能断送飞行生涯,甚至自己的生命。”刘传健说。
亲历这次事件后,刘传健更加重视飞行生涯中的日常学习和训练,绝不放过飞行中任何难点和疑点。在维护人员例行检查外,刘传健的绕机检查更加细致,“能摸得到的地方,我都会多摸一遍,确保飞机不带任何故障或不确定因素上天”。
空军15年,刘传健安全飞行2700余小时,2006年他从空军第二飞行学院退役,加入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安全飞行1.3万多个小时。
作为机组,飞行安全是最高职责,肩上的“四道杠”,分别代表着专业、知识、技术和责任。“它随时随地提醒我们,手里握的不仅仅是操纵杆,更是鲜活的生命;面对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设备,而是无数个幸福家庭。”刘传健说。
奇迹的发生,是一瞬间,奇迹的背后,都是千锤百炼、日积月累。“我不是天才,我的经验是在每一个航班起降、每一天生产运行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最坏可能,它考验的都是你百分之一百的日常积累。”刘传健说。
经过6个月身体和心理的恢复调养,2018年11月16日,刘传健带领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重返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