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书法欣赏】张瑞图行草《古诗十九首》欣赏

2019-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瑞图(1570-1641),明代书法家.字长公(一说字无画),室号天事斋.审易轩.清真堂.唏发轩.环湖亭.白毫庵,号芥子居士.白毫庵居士.果亭山人.平等山人.福建晋江人.历任少詹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左柱国吏部尚书.张瑞图出身于具有书香传统的农家.父亲虽知书达理却没当过官,但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张瑞图为了科举应试,在台阁体上下过很深的功夫.他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34岁时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明万历三十五年,张瑞图赴京应试,以"古之用人者,初不设君子小人之名,分别

张瑞图(1570—1641),明代书法家。字长公(一说字无画),室号天事斋、审易轩、清真堂、唏发轩、环湖亭、白毫庵,号芥子居士、白毫庵居士、果亭山人、平等山人。福建晋江人。历任少詹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左柱国吏部尚书。

张瑞图出身于具有书香传统的农家。父亲虽知书达理却没当过官,但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张瑞图为了科举应试,在台阁体上下过很深的功夫。他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34岁时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明万历三十五年,张瑞图赴京应试,以“古之用人者,初不设君子小人之名,分别起于仲尼”之题为对,深得皇帝欣赏,殿试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他告病还乡,构筑东湖新居,过了两年,到京接任右谕德新职。夏天在京遇见了董其昌,董氏一见他的书法大为吃惊,对其小楷更是赞赏有加。董其昌对他说:“君书小楷更佳,而人不知求,何也?”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张瑞图与施凤来一同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当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入阁者大多为其亲信,所以入阁之人时人称为“魏家阁老”。是年魏忠贤的亲信浙江巡抚潘汝祯为魏忠贤立生祠。阁臣施凤来撰碑文,拟请御史吕图南书丹。

吕图南托病推辞,改由张瑞图主笔。这件事后来成为张氏身处“阉党”、名列“逆案”的主要罪证。次年,朝野官员相继弹劾魏忠贤。魏忠贤上吊自杀后,朝廷拟对魏“阉党”按罪列名,分等治罪。

在报给朝廷的“阉党”名单中没有张瑞图。思宗问原因,廷臣回答:“无实状。”思宗反问:“瑞图为忠贤书碑,非实状耶!”最终将其削职为民,遣回故乡。张瑞图回乡后,不问政事,寄情山水,神游书画,泛湖登高,酬唱自娱,过着“半亩方池一卷石,一琴一鹤复一壶”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他死后葬于青阳,其墓人称“探花墓”。

张瑞图在官场上的表现虽然让人颇有微词,但他在书坛上却能独树一帜,领一代风气。他各体兼善,尤工草书,与当时的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名,人称邢、张、米、董。民间甚至传说把张瑞图的书法作品挂在房内,还可以避邪气和火灾。其子张潜夫也曾向人述说时人争求其字的盛况:“乞字人争磨隃麋以待,先人次第挥兴,非午夜不得休,日以为常。”

张瑞图自幼聪明好学,五经诸史均亲手抄写熟读,小楷上溯晋唐,大楷独宗东坡,草书则在孙过庭身上下过相当功夫。所以《承晋斋积闻录》说:“张瑞图行草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醉翁亭》。”博采众长,冶为一炉,终于创造出恣肆纵横、奇崛荡逸、张扬凌厉的张体行草。

其行草落笔顿挫,行笔用撑,使转方折,锋芒毕露,平入直出,跳荡飞腾,起止斩截,翻折迅疾,笔墨随兴而运,结体不求平衡,左低右高,大小参差,中宫紧缩,四围开张,纵横交错,欹侧多变。

章法上字与字密不透风,行与行宽可走马,不但增加了上下的气韵连贯,使整体纵向的紧密与横向的舒朗形成强烈的对比,还呈现出气势酣畅淋漓的韵律与跌宕腾挪的节奏感,博得了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

《初月楼论书随笔》说:“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评书帖》说:“明季书学意尚柔媚,王(铎)、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风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张瑞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现存世较有名的有《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古诗十九首》、《苏轼和子由论书》、《辰州道中诗》、《汉京篇》、《嘉遁赋》、《千字文》、《杜甫饮中八仙歌》、《欧阳修醉翁亭记》、《自书诗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