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公式】长沙减税降费做对了“加减法”
长沙市前三季度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65.51亿元,巨大的红利“发”给了企业和居民。长沙前三季度实现GDP8713.68亿元,同比增长8.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9%、8%。(华声在线12月9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之一。税收政策运用得好,就能充分挖掘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反之,则会抑制市场活力,阻碍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税收杠杆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常用办法。
税收调控主要是通过“加减法”来实现的,增加税费可以直接增加政府收入,从而使政府有更多财力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会提高市场主体经营成本,从而抑制市场主体活力。反之,减税降费直接减少政府收入,影响政府支出及投资公共管理和服务,甚至有可能影响社会民生保障,但降低了市场主体经营成本,从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如何拿捏税收杠杆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可以说一门艺术。
今年以来,长沙市实施大规模“新一轮减税降费”,表面看来是亏了政府的“钱袋子”,但其积极效应正在显现,GDP同比增长8.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9%、8%,各项指标继续跃居中国大城市前列,印证了长沙市减税降费 “加减法”是做对了。
减了税费,加了“造血能力”。长沙市从今年1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下调至13%,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扩大到所有制造业领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取消对留抵退税的行业限制等,一套减税费“组合拳”打下来,让全市99.
5%的制造业纳税人税负低于同期水平。无论是传统的家具制造企业,还是高科技三一集团公司,均享受到减税降费红利。同时,这些企业减税降费省下来的费用,投入科技研发,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扎扎实实提高了企业“造血能力”,为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减了税费,加了“融资”。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融资难、融资贵是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的难题。减税降费客观上增加了非公有经济的投资,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融资”难题,激发市场活力。
据统计,长沙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累计享受减免税96.76亿元,占减税总额的58%,是减税降费中受益最大的市场主体。换言之,民企和个体经济成最大受益者,点燃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创业热情,促进了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发展。据统计,长沙截至9月底市场主体突破百万,显示了减税费后,市场主体发育的良好态势。
减了“个税”,加了市民 “获得感”。 个税减少,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提升了消费能力。长沙减税降费前三季度个人所得税收入同比下降29.7%,降幅最大。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00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对于企业而言是一大利好,员工个税降低,相当于国家替企业给员工发红包,员工“涨工资”,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加了市民“获得感”,有利于企业长远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