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免费阅读】《城南旧事》:让童心直面苍凉
作者: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 洪兆惠
影片《城南旧事》看似是一个易读文本,用不着观众跳起便能够着苹果,但要准确地解读,把握其精神内核,却需要有一颗纯粹而沉静的童心
影片《城南旧事》最后的情景,呈现出无限的苍凉。深秋时节,万物凋零,英子一家在父亲墓地与宋妈离别。先是在英子的目光中,宋妈被丈夫接走,她斜坐在驴背上,消逝在荒野中。宋妈要回的家已不是家,儿子没了,女儿送人了。随后,马车拉着英子家的孤儿寡母,消逝在观众的视野中。荒野,风摇枯叶,空旷苍凉。在追念导演吴贻弓的日子里,重温这部经典影片,从中感受到的苍凉比当年更加浓烈。
《城南旧事》持久的魅力,不只是它的纯、伤感和怀旧,而主要是它的沉重。一个六岁的小姑娘,经历的人生变故,饱含悲伤。影片开始时,英子那双清澈的眼睛,闪烁着童稚的纯粹,而到了影片最后,她双眼含泪。泪光深处,是她那个年龄不该有的苦涩。她被生活伤害了,而这种伤害,对于一个小姑娘,过于残酷。
影片中,英子经历了四次人生变故。疯女人秀贞与小桂子、小偷与他的弟弟、宋妈与她的一双儿女的人生变故,虽然不是英子自己家的,但她带着好奇去试探,投入了相当多的情感。另外,妞儿的死,小偷被抓,又与英子有直接关系。
宋妈是英子的奶妈,视她为己出,宋妈失子之苦,让她有亲人般的悲戚。所以,这三次变故犹如她的亲身经历。最后一次变故,是父亲病逝。英子独自跑到医院,在父亲的床头,表现出一种深深的依恋。父亲的死,对于她,等于天塌地陷。
四次变故,其中三次与死亡有关:秀贞和妞儿死了,宋妈的儿子死了,英子的父亲死了。一个小姑娘遭遇死亡,其内心体验比成年人还要惨痛。这种惨痛程度,成年人难以想象。英子送别宋妈的目光,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此时她眼睛里的伤,比电影开始时眼睛里的纯,更醒目,也更有震撼力。
在整部影片中,英子实现了从“纯”到“伤”的变化,并在这变化中长大了。父亲在病床上,抚着英子的头感喟道:“你已经长大了。”看着女儿的长大,父亲可以安然离去。而作为观众,笔者心底不禁涌出一股悲酸。在英子的人生中,童年从此消失。她过早地走近生活,发现生活的真相,直面生命的苍凉。残酷就在这里。沉重就在这里。
《城南旧事》以成人回忆为叙事姿态,影片的叙事富有往事感。往事感,易于调动观众的怀旧情绪。影片又以童年的英子为叙事视点,进入镜头的人和事都是英子好奇的目光发现的,更是英子用童心感受到的。因而,英子的发现不是局外人的发现,而是身在其中的经历。
这种亲历性,有很强的代入感。跟着叙事,观众身不由己地沉入英子的童年里,也唤醒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而且,影片中又刻意营造怀旧氛围,用极富穿透力的《送别》作为主题音乐。音乐与叙事契合,构筑出淡淡的哀愁,成为影片的情绪基调。听到“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悠扬旋律时,谁的内心不生出沉沉的怀恋和淡淡的伤感?
这里,笔者要说的是:怀旧和诗意元素的加入,使影片关于生命苍凉的叙事,显得复杂、混沌与厚实。英子的童心是纯的,但她发现的事情却是是非混杂、明暗交错的;英子向往亲善和暖,可她感受到的却是生死别离。正因为这样,影片《城南旧事》看似是一个易读文本,用不着观众跳起便能够着苹果,但要准确地解读,把握其精神内核,却需要有一颗纯粹而沉静的童心。拥有这样一颗童心,才能感受到影片深处的苍凉感。
笔者在感受这部影片之沉重的同时,又觉得它哀而不伤。英子和熟悉的宋妈,陌生的秀贞、小偷,以及英子的父亲和宋妈等,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显得湿暖、真诚、不设防。小偷意识到危险,而告别英子时说:“小妹妹,我忘不了你,又聪明,又厚道。”张丰毅的台词说得很走心,听了感觉温暖无比。影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带有理想色彩,倾注了吴贻弓那代人的美好愿望。
当然,影片中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是英子的童心。尽管这颗童心受到伤害,但她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一样,始终晶莹发亮。在我们这个童年消逝的时代,童心有多么珍贵,尽人皆知。想象一下,以一颗充满真善美的童心去发现和感受世界,哪怕看到和感受到的是苍凉悲怆,那也美好无比!
因为在看和感受的过程中童心还在,我们就能超越许多尘世的琐碎和乌杂,就能完成自我净化。因此,笔者对英子的童心特别欣赏,对她用童心感知的生命特别珍视。(洪兆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