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创投圈】年纪轻轻 没有经验 他们如何进击创投圈?
对于年轻的投资人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危险的时代。
在汪天凡看来,他的工作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甚至,他的目标就是“把工作和生活融在一起”。
从每天8点睁眼起,汪天凡的工作就在微信上开始了。他需要和创业者谈融资、跟同事汇报项目进展、查看公司的投资组合,还要和同行互通有无。工作强度最大时,他一周看过30个项目,信息庞杂到他觉得脑子都快转不过来。每天,他还得面对微信里那些忙不迭推荐项目的财务顾问,以及朋友圈里无论手指如何划拉都能看到的各类公司的进展新闻。
汪天凡是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的副总裁。这个1989年生的人有一份漂亮的履历: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了国际金融贸易,随后又从伦敦商学院取得了管理学硕士。期间,他在贝塔斯曼校园达人大赛获过奖,并在青蛙设计、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埃克森美孚、戈壁合伙人基金有过实习经历。最终,他进入了BAI。
如今千千万万像汪天凡这样履历不凡的年轻人正在进入创投公司,他们曾经的工作首选是券商、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而现在他们更愿意成为创业项目的考察者和把关人。
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科锐国际的金融行业证券基金组高级经理葛文婷看来,中国正经历着“全民创业”的热潮,也因此催生出了一批新的创投公司。由于整个创投圈的成熟人才有限,这些新公司需要补充大量的年轻人作为新鲜血液,这其中包括了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及在某个行业工作过几年、对该领域颇为了解的“业内人”。
年轻人在创投圈确实存在一些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说,年轻投资人的确更容易注意到和他们这代人生活相关的项目。当商业社会都在议论“年轻人的选择”“90后/00后的消费观”时,年轻投资人似乎是更容易理解新事物的那拨人。
但质疑声也不少。
无论是在创业氛围最浓的硅谷,还是在当下的中国,大多数人仍然认为投资人应当具备更多的经验积累和识人阅历。在《财富》发布的“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投资人”评选中,排名第一的沈南鹏51岁,排在第二的魏臻62岁,50岁的肖冰、63岁的熊晓鸽和46岁的蔡蕾位列第三至第五。
在过去,经验被视作投资人判断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商业逻辑的必需——他们需要了解得更多,才能比平常人看得更远。“在入行的第一第二年,每个人都会问我你几岁。有几个创业者,我之前约他们,他们就说‘我只见你的合伙人’。
”汪天凡说刚入行时,那些年纪比他大的创业者,多多少少会针对他的资历发难。但他认为年轻人终究会给创投圈带来变化,“我相信20年后中国商业前100人应该换了,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今天最大比例地投到未来20年后的商业前100人。”
作为峰瑞资本的副总裁,29岁的黄海成功投资过不少公司,印度市场iOS购物类应用中下载量排名第一的出口电商Club Factory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对新鲜事物的敏锐度,黄海认为相比年长的投资人,他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了解一个领域。
黄海所在的峰瑞资本主要投早期项目,根据他的解释,这些项目往往处在一些新兴领域,如果说某个成熟领域还能依靠各种调研公司的数据判断,那新兴领域往往处于数据稀少且不准的状态,他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前端搜集项目和领域的信息。
黄海搜集信息的过程包括接触待考察公司的上下游公司、竞争对手、行业里的大公司等等。他喜欢根据某一问题,从不同维度的人那里寻求看法。他说他曾为了研究本土的新一代家居品牌,去请教过传统家居行业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家居设计师,以及网易严选这样的电商平台。“虽然我不是要投这些人,但他们对这个行业的运作过程比较了解。”黄海说道。
而汪天凡在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还要求自己不能只跟CEO了解情况,也要和他的下属们多聊天。“CEO给你的信息是他下面的人给的,他如果被下面的人骗了,你也就被骗了。”
做上述功课需要颇多的时间和精力。“有资历的投资人可能资源丰富、判断更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在一个公司做到合伙人级别,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花在深入了解一个行业上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黄海认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行业是年轻投资人的资本。
比起经验丰富的前辈,年轻投资人都早早经营起了个人品牌。如今汪天凡在简书、财新网上开着专栏,在36氪、虎嗅网等科技媒体上也有文章发表。黄海则常常在知乎上发表文章,并参与制作了一个叫作《疯投圈》的播客节目。主动输出观点,似乎能让这些年轻人更容易被外界知晓,从而在圈内发展人脉。
在汪天凡的经验里,他们这一代投资人“互动更多,更强调合作”。一些创业者想要利用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耍点小手段是不明智的,因为年轻投资人更擅长互通有无,“比如这个创业者骗我说另一家机构要投他,那我直接问对方就好了。上一代投资人之间可能还会藏着掖着点儿。”
在进入元资本成为投资经理之前,陈萌萌在英孚做过企业客户咨询,也做过一年的财务顾问。但在分外看重经验的创投圈,30岁的年纪,和偶尔比较休闲的装扮,还是会让她被人问是不是90后。“很多创业者是非常资深的,他可能对你会有一些误解,即使你跟他讲了你是1988年的,他也觉得没什么区别。”
因为年龄而被看轻也是汪天凡和黄海会遇到的问题。看起来太过年轻的投资人总会被质疑有多少能力对一个创业项目下判断,更有甚者,会认为正是因为如今没有经验的投资人太多,创业圈才会出现一批迅速拿到融资又迅速死亡的公司。
就连年轻投资人也会有对自己不自信的时候。“(刚入行时)最困惑的是为什么我有资格来做这个行业——一个毕业生凭什么对这么大金额的分配做判断;凭什么能去判断一个比我年长的人有多厉害;凭什么能去判断一个我都没有涉足过的行业;凭什么认为我可以预测这几百万美元扔下去,将来会给我换来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收益;凭什么我能够说服比我年长20岁的人,这件事情是应该被重视的。”汪天凡一口气说了5个“凭什么”。
这种困惑并不是没有道理。在美国,早期项目的投资人往往是行业里功成名就的大咖们。投过Google和Facebook的罗恩·康韦、《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以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都在此之列。他们经验和人脉更加丰富,对初创项目的判断更精准。“但中国的天使基金,因为基金规模小,管理费少,只雇得起年轻人,所以反而最早期的案子是年轻人在投。”汪天凡说道。
另一种情况是,中国仍然不断有新的风险投资公司出现。在创立初期,这些新风投公司为了树立品牌,往往会广撒网,投资多个项目。被这些公司雇佣的年轻投资人,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被推着迅速向更多创业者伸出橄榄枝。
即使所投项目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几位受访者仍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焦虑。“这个市场变化得太快了,新物种出来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得不断去学习,才能跟上、理解新模式。”尽管年轻被视作能敏锐感知新事物的条件,陈萌萌还是担心自己会落后市场一拍。
入行5年的汪天凡拿滴滴出行的发展轨迹做了一个比喻,“我入行不到第二年的时候见了滴滴,那时滴滴是A轮。我5年的工作,经历了滴滴从1000万美元的估值变成500多亿美元的估值,等于滴滴上涨了5000倍,而我才工作了5年啊!”
汪天凡甚至觉得,从如今创业和资本在整个中国市场的热度来看,年轻投资人还没有从特别惨痛的大失败里接受过教训,没能更彻底地成长。“总有某一刻,行业会经历周期,周期是给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最大的教训。可惜我们这帮年轻人从入行到现在没有经历过周期,前几年说寒冬来了也没寒到哪儿去,这是最大的问题。”
判断力是一个投资者的核心,对于如何增加自己的判断力,几位受访者提供了自己的经验。汪天凡建议年轻人刚入创投圈时别看特别早期的公司。“你也年轻,公司也年轻,你永远都不知道你见的公司是对还是错,所以刚入行的投资新人应该尽可能看行业里最优秀的公司。”
他同时建议新人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公司的投资组合(并不是所有创投公司的投资组合都公开透明),知道哪些是赚钱的项目、哪些是公司持慎重态度的项目,并尽量多从一些B轮融资案例中学东西。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3位年轻投资人都提到了“和人聊天”的重要性。尽管在众多的微信公众号、知乎、朋友圈和科技媒体的报道中,创业类信息已经泛滥,但他们依旧认为这样的信息获取渠道太过单一。
黄海把研究报告和新闻资料当作二手信息,而把人和人的聊天看作一手信息。“我们所在的行业是创新性行业,还没来得及总结出很清晰的数据框架或报告。我用Google去搜索一个信息,跟别人搜一个信息没有什么区别。这个行业是以一手信息为主的。”他因此把和创始人、一个项目涉及的上下游公司、竞争对手等对象的聊天看作最核心的信息渠道。
陈萌萌喜欢从创投圈外的人那里获取更多信息。“大家从事各行各业,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就不太一样。把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去跟身边不同视角的人聊,会有很大收获。”元投资过ofo,而陈萌萌第一次知道共享单车,就是从一个做市场的圈外朋友那儿听说用它上下班非常方便。
想进投资圈的年轻人最好对这一行的工作量有个心理准备,像汪天凡那样工作强度较大的情况并不少见。通常一个投资人一周会聊10个项目左右,有时甚至平均一天要聊2到3个案子,每次和创始人面聊的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此外,他们还需要至少5倍于面聊项目资料的商业计划书、分析行业、做投后管理、参加业内活动等。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有高效处理工作的能力。
除了提前规划每周的时间和待办事项,黄海提到了自己“整块利用时间”的工作心得。比如他每周会选定某几天专门聊项目,某几天专门研究行业或者参加活动。“因为如果这个小时在聊项目,下一个小时做研究,你在不同状态中切换,是很低效的。”
Q:什么样的应届毕业生可以进入创投圈?
A:创投圈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还是很苛刻的,最好毕业于国内排名前十的大学、常青藤之类的全球知名院校。创投公司如果想找某个领域的人,会从该领域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学毕业生里挑。这个行业门槛很高,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你的背景要符合相应行业的要求。
Q:创投圈对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公司人有什么要求吗?
A:创投公司喜欢原来在产业里、在相应行业的龙头公司工作过的人。你可以是做过几年研发或市场,对行业里的公司有了解,包括公司的管理团队、业务线、产品,对整个产业上下游的发展有掌握,对未来行业的发展有预判。现在来看,这类人才比毕业生更抢手。如果没有行业或专业背景但有很强的财务、法务背景,也会有一定的竞争力。
Q:财务方面的能力和专业方面的能力,创投圈在招人时更看重哪方面?
A:两方面都会有,主要看这家机构是做私募股权投资(PE)还是风险投资(VC),是前期的投资还是后期的投资。越到后期要求投资人对财务的掌控能力越强,因为你要去看公司的财报,如果看不懂很容易掉坑里。前期投资的话那些公司都刚起步,这就要求投资人对行业特别精钻。
Q:年轻人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A:开始的一两年都会做比较基础的工作,比如写报告、做研究、做财务模型之类的。之后会慢慢参与到获取项目、筛选项目的阶段。有一些成功的投资案例,在行业内建立了一定的声望后,才有机会开始做一些融资的工作。
Q:第一份工作就进创投圈,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
A:如果是特别大的创投公司,会有很残酷的淘汰机制,它们对每个层级的人都有明确标准,尤其是毕业生。你进来如果达不到考核标准,可能会被淘汰,而且概率很高,所以要勤奋、有韧劲、有执行力及耐心。
另外创投公司的实力是否雄厚要尽量提前了解,特别是新的VC会有一两年就倒的可能。在看创投领域公司的时候,建议多看一些有大众知名度的机构,比如知名的内资及外资VC,另外母公司的背景也是一个判断标准,如果母公司资本实力雄厚,应该风险较小,但如果你加入的VC是几个合伙人自己投资创设的,融了一部分市场的钱,但合伙人背景并不是那么光鲜(非知名机构出身且未投过知名项目),那就要谨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