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乡亲歌词歌谱】致敬!深山里的父老乡亲
八斗贝村位于霞浦县东北部边远山区,海拔280米。距城关 15 公里。东邻下村,西毗崇儒,北连水门,南接章家洞。森林覆盖率达88%。村路长15 公里,南连县城,西通崇儒。
八斗贝村是少数民族老区基点村,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原有13个自然村,现合并为8个 ,有236户963人,其中畲族424人,有精准扶贫户6户20人,2017年全部脱贫。全村共有耕地1030亩,目前,村主导产业主要是农业种植、食用菌培植和家禽养殖。村里建有三级水电站,光辐发电站。
这是我走进老区八斗贝村,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感叹。之前,我甚至没听说过这个村名,也不认识那里的村民。当我接下任务,要写这个村庄的时候,我所能搜寻到的只有“八斗贝”三个字。随着采访逐渐深入,我被感动了。许多感慨化作一句呼唤式的感叹:啊,乡亲,我的父老乡亲!
在革命年代,这个村也曾是叶飞和曾志战斗过的地方。那时全村人站岗放哨,搜集情报,送信送饭,无怨无悔地支持革命。在霞鼎游击斗争最艰难的岁月,叶飞和游击队被困山上,废炭窑,破草寮,缺粮少盐。虎龙坑全村人勒紧裤带,轮流三顿送饭到五公里外的山上。
敌人封锁了几个月,村民家里的虾苗、带溜 、青菜都吃光了,就杀了耕田的黄牛,送给山里的游击队。少先队长钟阿仁,利用挑柴的枪担打通竹节,将食盐藏在其中,瞒过敌人道道岗哨。后来他参加游击队,不幸被捕,敌人要他承认当过“土匪”,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红军,你们才是土匪!”牺牲时年仅13岁。
那天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郑书记给我看一份英烈的简历和名单,说虎龙坑十几户人家,烈士就有十几人。民国23年,为掩护叶飞,虎龙坑全村被白匪烧毁。石井也全村被烧毁。看着一长串英烈的名字,都是花样的年华,为了美好的新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将鲜血洒在了这片多难的土地上,另一些人跟随叶飞北上抗日。在血与火的年代,八斗贝村的乡亲,无私地献出了他们最年轻最优秀的儿女。
备受摧残的老区基点村,大多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这是斗争年代的优势,却也是当代经济建设的障碍。八斗贝村这么多年就是被道路不便困住了手脚。村里的老支书说,虎龙坑是全县最山旮旯的地方。从山头去霞浦来回要走一天。
那天我们去八斗贝村采风,在罗汉溪畔路过进村旧路口时,特意停下。路口两旁是陡峭崚嶒的山崖石壁。一条羊肠山道,像狭窄的灰白带子,向山坳里没延伸多长就隐没了,然后就是狭窄的上山石阶,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山。
郑书记说,当年白匪封锁,就是驻扎在这唯一进村的路口,设立关卡。郑书记小时候去县城回家,要翻过眼前这座山,过一条河,再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再一座山,还有一座山,才到竹下坪家,来回要走7个小时。虎龙坑更远,要8个小时。听去,就像民间故事里考验主人公的远征路途。村民挑着硬木炭,或竹扫帚竹刷,或木头柴火,翻山越岭到县城卖,披星戴月上路,天摸摸黑才回到家。
今天我们走的水泥村道,是在老区办和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下,2007年由郑书记领头铺的,虽也是盘山绕绕,但比起之前已经好多了。村道一通,村里经济发展明显有了起色。但从长垅岗到虎龙坑,还是一条机耕道,采访小车上不去,换了一辆村民杨师傅的皮卡车才开上去。
机耕路是98年修的,那时没有资金,也没有铲车挖掘机。老书记说,是一锄头一锄头铆出来的。老书记朴实木讷,声音也不大,但这句话一下震撼了我。方言“铆”,极言山地坚硬,挖掘艰难缓慢。秋收后,各家村民每天出工,开山运土,锄挖肩挑,严寒酷暑,风雨烈日,整整“铆”了三年,才开出一条两三米宽的机耕路。这种意志、力量和精神,让我想到村里的杨家坝。
杨家坝位于龙潭溪上游,宋代修建,全长17公里,在半山腰人工开凿而成,能灌溉四百多亩水田,如此浩大的工程,竟是七百多年前,石井杨氏一家独力修建而成。一条水坝在重重山峦间环环绕绕,遇石凿洞,遇水架桥。桥是石砌拱桥,桥面是引水渡槽。
那天我们扒草丛趟沟水,沿水坝走了艰难的四小时,又渴又饥,满身汗湿淋漓,连头发都能拧下水来,却还没能走完水坝全程,可见修建的艰苦卓绝。杨家修了十年,光是涵洞就打了三年,靠着铁锤手凿,硬是将一座陡峭的岩石山凿通。
据说用去三十六床棉被铺地,跪着以石磨石,硬将涵洞内渠道底磨平。还有,一代又一代人护坝的漫长岁月,年年与疯长的山野杂草山洪暴雨没完没了的较劲。这就是八斗贝人的心劲和韧性!
村里还有四条水坝已说不清修坝人,其中龙卷坝,传说开渠凿石,惊动了龙潭溪老龙,洞穿龙井壁,沿石滩旋风般翻卷出二十多米,穿出一条脸盆大的圆石洞,连通了水渠。我更愿相信,这是村民滴水穿石百折不挠的苦斗精神,感了天动了地。
那天皮卡车在前往虎龙坑的机耕路上,蜿蜒攀爬,在茶树和柚子林间左右腾挪,在茅草丛、杂树林和岩缝间七扭八拐,经过竹林时,还看到一群散养的土鸡,在道边觅食。原来是司机杨师傅养的鸡,他还养了两千只山兔。他感叹,老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通过养殖山兔,有了脱贫致富的途径,收入逐年增加,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了。
现在只盼着这段机耕路修好,不仅上千亩的毛竹能为村民增收;百来亩荒芜的耕地,就可以复垦;大面积种植的太子参、蜜柚的收获运输也便利多了。他们还畅想着发展旅游业、农家乐。
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山村,有罗汉溪的秀丽风光;龙潭溪的冰臼、奇石、飞瀑;史诗般的杨家坝;神话流传的石井、猪母石。那天我们一路山行,还看到了野山猪的脚印,穿山甲的踪迹,当然麂子、野兔、豪猪也是有的,还有山笋野灵芝红菇之类。
那天我们吃到的笋片就特清甜。当然还有淳朴融和的乡风民俗。每年三月三,村民轮流聚在一家喝酒唱歌,聊聊过去革命斗争的故事,说说时下的农活和家常。自酿的糯米酒,自种的家常菜,当然也有野菜,也有乌米饭。闲时,老头编竹筐竹篮,老婆婆编斗笠,缝制畲家镶花边的黑衣裳。
话题回到铺路上。机耕路关系到三个村,村民强烈要求铺上水泥路,即便占用了自家田地,一文钱也不要赔。郑书记答应三年铺上路,却为资金发愁。说到村里资金短缺,我所知道的三任村书记都为村里大小事务掏过腰包,甚至卖自家谷子凑盘缠。
就在我采访郑书记时,一村民打来电话,盖房证件和资金都要书记帮忙。郑书记将公章放在摩托车上,随时为村民服务。摩托车几乎就是流动办公室。郑书记也欣慰村民的朴实。他说了一件很细小的事:当初,他看村子哪儿脏了就拿起扫帚,村民们看见他扫地,全都自觉自愿拿起扫帚,就像当年自觉自愿支持革命一样。
我们确实看到了村子的整洁,也看到了村民的质朴。杨师傅是个大忙人,那天为接送我们,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连夜补路,却坚决不收工钱。
台风时,村道被毁,路面坍塌,大树倒地横陈,路段堵车。村民听说,马上自发动员,和郑书记一起冒雨抢修道路,风雨泥水里奋战多时,却一文不取。村民还组织了爱心自愿者服务队,慰劳军营,去更偏远贫困的山村献爱心。
八斗贝村,如今依然籍籍无名,村民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劳作,无私奉献。但是,我们怎能忘记这片土地,这片洒过鲜血历经沧桑的土地;怎能忘记这片土地上的乡亲,善良的淳朴的我们的父老乡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