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评价张志俊】张志俊大师论太极拳的球体感2018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即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是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的一部分。
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棚劲。
太极拳的棚劲是运动中的棚劲,滚动中的棚劲,弧线中的棚劲,螺旋中的棚劲,缠绕中的棚劲。——只有一个多元转动中的球体的轨迹,才能具备所有的这些条件。因此、太极拳的棚劲是独有的,是其它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
因此,球体感是棚劲产生的源泉。
二、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应诸处有球体感。
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地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这正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在运动中又要求中正、圆润、宽阔、博大、协调、对称。要做到这些,有一个要领,那就是周身要具备球体感。
这样说对初学者来说可能觉得有些含糊,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身体表面具有开合、转动等功能的部位都应该有球体感——
上肢:腋下;大、小臂之间;手掌间;手背间;五指间(尤其是虎口);两膊之间;两手之间。
躯干:两肩里合,含胸塌腰,尾闾内收可构成胸前的球体感;开胸,两肩向后,脊柱前弓可构成背后的球体感。
下肢:两腿间松胯圆裆应有球体感;大、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脚尖上翘里合与小腿间应有球体感;五指抓地脚掌间应有球体感。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更加细微之处的球体感,读者可在练习中自行体会。
三、球体感应具有的特征:
1、立身中正,圆润顺达,是太极拳习练者动作外形应具有的显著特征。许多人的拳架总是容易出现诸如夹肘、架肩、尖裆、僵直、棱角等等的毛病,总是看起来不那么舒服,就是因为肢体间缺少一种球体感,如果你在拳架的训练中具备了这种球体感,那么您的肢体运动便一定屈伸有度,舒展流畅,在别人的感观里就不会出现诸如前俯后扬、左歪右斜等等的毛病。
2、博大宽阔,动如车轮,是太极拳在运动中的又一特征。由于肢体运动中的球体感产生了一种充分膨胀,使你的肢体运行路线显得圆润、宽大,有磅礴之气,比如“闪通背”双手向上有擎天托日之气;比如“初收”、“再收”双手下按则有拨动地球之势。而且旋转往复,此来彼往,动如车轮,循环无迹,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显著特征之一。
3、不欠不贪、力撑八面,是指太极拳在力的运用上具有的显著特征。具备了球体感便可以使我的力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便有了一个度。攻,不容易贪之、守,不容易欠之。可以达到力撑八面的效果。
4、攻防无迹,化打合一,则是指太极拳在实战运用中因具备了球体感而产生的独特效果。由于肢体具备了球体感,你的运行轨迹便一定是具备了6个方向的弧线运动,这种6个方向的弧线运动使得对方的大脑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来适应你,从而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且这种球体感,使你的化和打在同一个弧线中完成,更准确地说是沿着一个球体的外沿弧线完成了来和回,化和打,一气哈成,没有停顿,太极拳高手正是这样借对方的力来加重打击对方。这正是太极拳可以以弱胜强,四两拔千斤的奥妙所在。
5、多变性。太极拳中的球体感毕竟只是一种感觉,它的本质是膨胀。因此在行拳走架的过程当中,身体各部位的球体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大小、方向、角度等等。你周身的太极拳球随时可托、可按、可挤、可收、可抱、可压、可搓、可辗等等。当然,这些要靠双手和身体的协调来完成。
6、互逆性。球体感的转换和变化还应该是有规律的。双手的上托变为下按时,球体感应从上方变为下方;双手从左捋变为右捋时,球体感应从左方变到右方;双手合抱时,有一个球体在中间,变双手外分时,中间一个大球变成了两边的两个小球;含胸时胸前有一个球,变开胸时,这个球从前边变到了后边。这些我们不妨称它为球体感的互逆性。
四、如何才能练出球体感来
1、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太极拳训练的总纲。这里的梢节是指肢体中的两手和两脚。(这里要区别古人太极拳论中“发主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的梢节概念)两头卷曲产生了球体感必须的曲线和弧度;梢节领劲则使你的上、下肢形成了内撑力,梢节领劲尤其重要,否则,即使是两臂外形上状如抱球,也会缺少应的外棚力。即使下肢曲膝下坐,也形不成稳固的支撑力。因此,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形成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2、五弓齐备。
太极拳如果要形成球体感,那么任何时候你的手臂不能完全伸直;你的腿也不能完全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完全挺直,传统意义上的五张弓必须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是在发力的一瞬间,你的五弓的形态仍然不能发生形变,换言之,假如任何一张弓一旦发生了形变,这里的球体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太极拳的攻防技击中讲究沾粘点的变化,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化、打、拿、摔等等技巧的运用常常是在滚动中完成的。滚动者,球也。上肢的球体感使你在任何时候都屈蓄有余,进退有度,收发自如;两腿间也只有在具备球体感的情况下,才能够松胯圆裆,虚实变化,重心稳固。(关于《身备五张弓》祥见《武林》杂志2001年第三期)
3、内撑外包。
比较明显的是两臂之间和两腿之间所形成的球体感。这只无形之中的球是实心的,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都是不可变形的,因此这只无形的球在你的双臂双手间,在你的双腿间跨下便有一种强烈的外撑力,越用力抱它,它的外撑力就越大;为了保持这个球体在你的怀中和跨下的存在,你就要用双臂和双腿来用力的合抱它。这就是所谓的内撑外包。它可以使你拳架看起来宽阔博大,中正圆润。
4、螺旋缠丝。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换句话说,你的肢体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强烈的外撑力,你的球体感才能存在。这个球体的旋转永远是立体的,是六个方向的,就象保龄球高手打出的旋转球一样。螺旋缠丝可以使你的攻击部位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这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
5、公转自转。
公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自转,指相对处于梢节部位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自转。公转加自转是一种自身的协调,公转与自转相结合才能保证你周身球体感的稳定性。这个公转,可以增加你梢节螺旋运动的长度,亦即增大你内撑外抱的长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有自转没有公转,周身的一些球体可能就要丢失了,总之,要保持周身的球体感,公转加自转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公转与自转》详见《中华武术》2001年第十期)
6、节节贯穿。
球体感的产生对身体各部位尤其是上、下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上肢就需要两手领劲,两肘定位,两肩放松,下肢则需要两脚抓地,两膝里扣,两胯放松。
以上肢为例,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但要保持曲度),肩可伸展以策应(两腋下大臂与身体的夹角基本不作大的改变)。
这时,你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做着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贯穿”。不能大臂一抡,肘、手僵直,大臂伸直了,你的球体感也就消失了。节节贯穿”可以使你在转关换势时自然保持球体感的存在与转换,是产生和保持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7、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两手之间的协调关系。球体感的形成必须有两手之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我们的球体感是处于运动中并且在不断的转化之中,两手的开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开合形式将形成不同的球体感。如果一个开合动作两手不能协调,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只手运动了,另一手在静止,那么这时的球体感就找不到了。
两手协调才有球体感的存在,两手协调才可以打出诸如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等劲别,反之,这些劲别也只有在具备了周身球体感的前题下才会具有高的质量。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于两手的相吸相系详见《武魂》2001年第四期:《太极拳两手相吸相系析》)
8、周身协调。
太极拳形成球体感的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协调。太极拳理中有一句话叫“一动无有不动”,讲得就是协调。周身协调了,按照一定的要求,产生球体感的部位就可能多,周身欠协调,动作一变形,球体感就减少了或者没有了。周身协调是要靠大量的训练,日积月累才能得到的,而产生球体感则是周身协调的最终结果。
太极拳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是太极拳训练的高级阶段,尤其是身体的各个转动开合部位诸处成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这也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太极拳爱好者对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的就是不断地去探讨、掌握太极拳的真谛,去研究和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太极拳运动中具备球体感可以视为这种目标的具备化。
具备了球体感,那么您就具备了外形美、气势美、内在美,不仅好看,而且管用。
但这有一个前提,必须以科学训练为前题,必须符合我们在文中提到的8个方面的要求,必须符合太极拳理、拳法的要求。这是否一定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日呢?不见得。我想有3年也就够了,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我是不赞成的。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敢于吃苦,肯动脑筋,每一个人都可以很快地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
2016-08-19 张志俊 太极拳
在太极拳运动中,我们要求两手间的运动要做到“相吸相系”。何为“相吸相系”呢?从外形上看,有人概括为两手间运动的协调一致;从练拳人的自我感觉或从内力上讲,有人把它描述为:两手之间好像拉着一个橡皮筋,既有外张力,又有吸引力。
两手间的协调一致,使太极拳运动有了韵律和美感,而两只手之间有那种吸引力和张力,不仅使人感到内气的流动,同时又使得太极拳有别于舞蹈、体操和其它运动形式,具有山岳的凝重和大江大河的浑厚。这些都应该说是做到了两手“相吸相系”才会有的效果,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但是,这些还不是“相吸相系”的真正含义。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两手的“相吸相系”最初应出自于太极拳的攻防考虑——上肢是人们进攻和防御的主要武器,而手为上肢的梢节,更是防御和进攻的“前沿士兵”。所以两只手运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攻防的效果。故太极拳两手间的“相吸相系”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攻防中两手运行路线的合理性与完美性。
两手间合理的运行路线包含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双开、双合和一开一合。这里我们首先定义:手走离心力向离开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开,手走向心力向接近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合。
双开:两手同时螺旋缠丝弧线远离身体。如“前趟拗步”为平行双开,“白鹤亮翅”是斜向双开。
双合:两手同时螺旋缠丝弧线接近身体。如“懒扎衣”中间的双合,“初收”之双合等等。
一开一合:拳架中的一开一合更为普遍。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两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线运动。一只手远离身体,另一只手接近身体。如“斜行”、“披身锤”等,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永不交叉。
2. 两手前后的交叉运动。如“懒扎衣”、“倒卷肱”等。这种劲别比较多且实用,既能打又能化(拿)。
3.两手的上下运动。如“金鸡独立”、“金刚捣碓”等。
双开双合产生对称劲,一开一合产生通臂劲。
开为发、放、打;合为蓄、收、化(拿)。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自始至终贯穿着开合运动,当然,这种开合并不仅仅是两手的开合,而是全身的开合,开合质量的优劣就是你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本文限于篇幅只讨论双手的开合和双手在开合运动中如何做到“相吸相系”。
太极拳中对两手运动的基本要求是: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
“缠丝劲”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劲别,陈式太极拳又格外强调螺旋缠丝的运动形式。螺旋缠丝不仅表现在双手上,双脚也有缠丝,全身处处都有缠丝。但是双手缠丝表现得最为明显。小指领劲为顺缠;大指领劲为逆缠。一动即有缠丝,非逆则顺,否则就不叫太极拳。
“弧线运动”指的是手的运行路线不能直来直去,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长拳的一个主要特点。太极拳在走化要时时贯彻这个弧线运动,只在打击或发劲的一刹那,手走的是直线,这叫“出方”,出了方即产生了断劲,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折叠把断劲接起来,使之重新回到弧线运动上来。这个弧线运动使得太极拳的攻防技巧变化莫测,奇妙无穷;使太极拳产生了“化打合一”,“四两拨千斤”的独特韵味。
“产生六个方向”是对手的运动的比较高级的要求。手的运动方式可以直来直去,这叫两个方向,这不是太极拳的劲。也可以走四个方向,这就可以构成平面的圆弧运动。这个平面的圆弧运动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对手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如有“沾连粘随”的上等功夫你就没办法。
但是手的运动如果有六个方向,也就是说手的运行路线是一个立体的圆的话,他要跟上你就非常困难。因为对方的大脑不容易进行判断,加上点速度对方就会不知所措。这六个方向是:前、后、左、右、上、下。而且,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读者可自行体会。
两手在开合运动中,仅有手上的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还不够,还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叫“相吸相系”。
1.要以手领劲。以手领劲是指手的运动与全身运动的关系,手的运动在全身的运动中必须是主动的,是龙头作用。这与以腰为主宰的理论并不矛盾。我们主张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方式是:手领劲,肘定位,肩放松,腰分配,加上周身的协调。
反对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是在时间上慢了几个拍节,开合速度慢,转换速度慢,因此攻击打不上,引化易被动,组织第二次打击的时间长,二是将手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它要服从于肩肘的统领和安排,这时讲两手间的相吸相系还有何意义。
2.要分出轻重。太极拳要求我们“轻沉兼备”,这个“轻沉兼备”指的就是手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说两手在运动中必须要分出孰轻孰重。其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规定:双腿承载身体重量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两手平行移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右手为轻;身向右转,则右手为重,左手为轻。
如果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则对应的上升手为重手。如“金刚捣碓”和“金鸡独立”。手上分出轻重的目的是为了定脚下的虚实,达到周身的协调。
3.要分出主次。将两手分出主次是为了两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我们将两只手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时分别称为“指导手”和“打击手”。“指导手”和“打击手”的定义非常简单: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
在太极拳的攻防实战中,“指导手”与“打击手”的合理配合,可以演绎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技法。实战应用中,“指导手”的作用重于“打击手”。因此,两手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主次就可以分别出来了。
4.要节节贯穿。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肩可伸展以策应。这时,你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做着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分家”和“节节贯穿”。不能大臂一抡,手肘齐动,这不叫“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
5.要开合同步。两手的开合运动贯穿了太极拳运动的始终。被称为不同的拳式名称就是两手(当然还应是全身)不同的开合形式。因此一个具有特定攻防含意下的开合必须是完整的、同步的。初学者往往出现一个开合动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只手运动了,另一手在静止,或者是相反的情况。这就是开合不能同步。那么这种开合在攻防中就无任何威力可谈。
6.要路线对应。太极拳中两手运行的路线除了要保持弧线之外,其运行路线应该保持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就是双开、双合、一开一合三种情况之中的一种。两手向同一个方向的弧线运动是对的,两手向相反方向的弧线运动也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左手运行的路线是前后方向,而右手运行的路线是左右方向,那么两手运行的路线就不对应的、是矛盾的。
在实战中,即使你的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有了那么微小的夹角,出现出现了直线、平面、断劲,则攻防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7.要转关或劲力同步。太极拳运动中两手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的连接靠转关来实现。两手的转关需要同步。转关做到了同步、协调,你的拳架必然看起来自然,顺畅,转关的同步在攻防实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个转关化对方的进攻于无形,一个转关你的防御转成了进攻,你的进攻转成了防御。
化变成了打,打变成了拿。万千变化,都要靠转关来实现。但有时会出现一只手需要转关,而另一只手不需要转关的情况,但不须转关的手仍须做微小的调整,以便与转关的手的劲力的方位保持一致。两手同时转关见于大多数情况,而这时两手的转关是否同步则是衡量转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8.要互为照应。在太极拳运动中,两只手无论做怎样的运行,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对方的平衡,保持自身的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手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照应。在同一时间,一只手的运行可能是为了另一只手顺利地实现它的战略意图;换个招式,另一只手的动作就是为了这只手完美达到它的目标。
一只手在攻击或防御时,另一只手作壁上观是不对的;平均分配注意力也是不对的。由于两手之间的散乱不配合而导致自身力量的相互矛盾、抵销,就更不对了。这是初学者在推手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相吸相系”是两手之间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一种协调关系。两手在攻防意义上的协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独特、合理的运动形式。遵循了这一规律,两手运行路线的不同组合(当然还应包含身法与步法的各种规律和要求),就可以演变成千变万化的招式技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以变有招到无招,处处无招又处处有招,那么你的进攻与防御便能够做到轻松、潇洒、自如。遵循规律,多思善悟还能进入化境,亦即进入太极拳的高级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