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李士懋 致力于中医传承发展的国医大师——李士懋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这在李教授为病人诊治过程中很常见。闫丽慧带着72岁的母亲从包头市来到河北省中医院名医堂专门找到李士懋教授看病,李教授为二人号脉后,问道:"你们什么时候到的石家庄?睡觉了吗?"当得知母女二人坐了一夜的火车,下车后直接来挂号就诊,李士懋教授叮嘱她们,"下回要提前一天过来,找个旅馆好好的睡一觉,休息好才能获得最佳的诊断效果。"
闫丽辉说,母亲年轻时就经常身体不适,这么多年了,为了治病,跑遍大江南北,四处求医问药,但都不见好转。后来经北京的医生介绍说,河北中医院的李士懋教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这才慕名而来。"早就听说李教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李教授真的是处处为病人着想。"
有一位病人家住桥西,当得知李教授每周有三天是在桥西的一家诊所坐诊时,就提出下次到桥西去看,李教授说,"不是我故意让你走这么远来看病,是因为你的病历记录及症状都在中医院,这里的医生对你的情况比较熟悉,一旦换了环境就相当于换医院一样,对你的治疗没有帮助,所以还是不要换的好。"病人也当即同意李教授的说法。
李士懋自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从事中医五十余年,其中在病房工作12年,门诊工作39年,退休后门诊仍坚持3-4个半天,每次门诊量在60左右,外地病人占半数。群众公认度和社会影响力很大。
学生们正在认真听讲 记者 李笑薇/摄
"求知路上的一盏明灯"
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称李士懋教授为"求知路上的一盏明灯"。近年来,国家对中医事业日渐重视,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机遇期,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挑战。
就中医队伍而言,学术思想混乱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矛盾。尤其表现在辨证论治这一核心特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致对什么是中医,中医的本色是什么,中医道路是什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混淆不清,严重影响了中医的传承发扬。
在国家下大力气推动中医传承工作的今天,李士懋教授非常重视自己指导老师的身份,他把这项工作当做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对中医传承事业倾囊相授。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回归经典对前人有益经验的传承下,李士懋经五十余年实践求索中,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并加以具体化,即: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2.从整体观出发,3.以虚实为纲,4.以脉定证,5.动态辨治,6.崇尚经方。在他的全部著作及临床实践和传承工作中,都贯穿这一体系。
在带课授教的过程中,他努力使学生掌握这套辨治方法,即授之以渔。
有一位体内有热的病人问李教授:"我吃了您给我开的药症状减轻不少,那我下次还要不要来就诊?"李教授叮嘱他一定要按时来就诊,原因是,他开具的处方是为病人清理体内的郁热的,清理完后,就要修改处方,否则若按照原来处方继续服用,将会使身体寒凉。
中医传承的担忧
在李士懋教授与老伴田淑霄教授合著的《相濡医集》前言中说:"毕生献身中医事业,也深深热爱中医事业"。为了发展中医事业,扩大中医队伍,李教授每周五进行授课、病例讨论等,举办"河北省国医大师学术传承研修班",培养河北省高端中医优秀人才,李教授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并在内丘、滦平、易县、清河县、涉县等建立了分站,深入基层义诊、会诊、讲课,获得当地人的广泛好评。
然而,更为严峻的形势是中医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中医学习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学期长制约中医事业的发展,有中医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毕业后,还需跟师学习,真正能够独立为病人诊断开方,则需三至五年时间,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从事中医工作相对较少,有的转入西医,有的干脆改行,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
传承问题是中医大夫普遍担心的问题。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跨越千年,经过无数前辈潜心研究和继承发展,留下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和医学理论,这些宝贵的文化精髓在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后代人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中医发挥更多治病救人的作用,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