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最有名的诗句】李叔同与苏曼殊 缘何殊途同归皆入法门
字子谷,原名戬,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1918年在上海病逝。
追忆与回眸
“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原故。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夏丏尊
“苏曼殊真是个怪人,来去无踪,他来是突然来,去是悄然去。你们吃饭的时候,他坐下来,吃完了顾自走开。他的手头似乎常常很窘,老是向庵里借钱,把钱汇到上海一个妓院中去。过不了多天,便有人从上海带来许多外国糖果和纸烟,于是他就不想吃饭了。独个儿躲在楼上吃糖、抽烟。”
—白云庵周和尚
杭州美景,西湖为最。到此一游,自然不能错过两个景点:一是佛教名刹虎跑寺,一是四面临湖的观光佳处孤山公园。恰恰在此两地,各矗立着一座佛塔,一座名叫弘一塔,一座名叫曼殊塔。顾名思义,二塔分别纪念的是近代两位名僧:李叔同与苏曼殊。
一位是苦行高僧,“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一派淡定超脱的架势;一位则“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一副纠结痛苦的模样。然而这本来看似人生缺少交集的两个人,却都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中由热衷革命到心灰意懒,终摆脱俗尘,遁入法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怎让人不心生慨叹呢?
一喜一悲,迥异早年
李、苏二人的早年可谓判若霄壤。
李叔同生于一个豪门世家,其父与李鸿章为进士同年,后弃官从商,一跃成为津门富豪。虽然五岁丧父,但李叔同生活依旧极为优裕,母亲延请名士教其诗词书法,加之天资聪颖,李进步迅速,被称为“神童”。后李随母迁至上海,就读于当时数一数二的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与黄炎培、邵力子等人同学。
在欧风美雨、中西交融的大环境下,李叔同一方面汲取新知,才华横溢,自诩“二十文章惊海内”;不过另一方面,他也难免沾染了公子哥习气,流连于烟花之地,正所谓“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考考你的财商:
三个人去投宿,服务生说要30元,每个人就各出了10元,凑成30元。后来老板说今天特价只要25元,拿出5元让服务生退给他们。服务生私藏了2元,然后把剩下的3元还给他们,每人分到1元。10-1=9,表示每人只出了9元投宿。9乘以3 服务生的2元=29,那么剩下的1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