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乡亲刘和刚】邓万德:年逾古稀却不忘多为父老乡亲办实事

2019-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老支书一直都在关心村里的发展,他虽然退休了,但有老支书的监督和指导,我们的工作轻松了很多.也顺利很多!"思南县邵家桥镇珠池坝村党支部书记田光生深感荣幸.在珠池坝采访期间,笔者走访了几户村民,只要谈起现在的生活和村里的发展,他们的嘴里都会不停地说起年逾古稀的老支书邓万德,是他把我们村从一个穷村.乱村,治理发展成为今天小有名气的富裕村.他,1971年从部队光荣退役,身披5次嘉奖;他,当过供电局外线队长.供电所长,当过村民组长.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镇关工委副主任等职务;他,1997年退休

“老支书一直都在关心村里的发展,他虽然退休了,但有老支书的监督和指导,我们的工作轻松了很多、也顺利很多!”思南县邵家桥镇珠池坝村党支部书记田光生深感荣幸。

在珠池坝采访期间,笔者走访了几户村民,只要谈起现在的生活和村里的发展,他们的嘴里都会不停地说起年逾古稀的老支书邓万德,是他把我们村从一个穷村、乱村,治理发展成为今天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他,1971年从部队光荣退役,身披5次嘉奖;他,当过供电局外线队长、供电所长,当过村民组长、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镇关工委副主任等职务;他,1997年退休,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部队到村里,三退三不休;他,先后荣获铜仁市“最美老干部”、思南县“优秀共产党员”、思南县“最美老人”等荣誉称号;他,2019年荣获贵州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他,带领乡亲从贫困村,变为了富裕村。

他就是南方电网贵州铜仁思南供电局退休职工、思南县邵家桥镇珠池坝村老支书邓万德。

“趁着自己身体还好,能吃能动,多为父老乡亲办点实实在在的事,一来没有辜负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和当兵时穿过的绿军装,二来我没有给供电部门丢丑抹黑。”如今73岁的邓万德还照常关注着村里的日常工作和发展,关心着乡亲们的生产生活,一直矢志不渝当年的“初心”。

一颗初心,圆了党员梦

1999年7月3日,对邓万德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从供电局退休两年后的这天,他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快30年了吧,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写过入党申请书。”多年来,邓万德对于要入党的执念很强。

“党我是一定要入的,不然死了都不闭眼。”退休那年,邓万德把入党申请转移到了珠池坝村委会,他对于大半辈子都没能入党这件事没有一丝抱怨和气馁,反而打心底觉得是党组织的考验。

邓万德出生的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兄弟6人由父亲拉扯大。为了供大哥读书,晚上家里的煤油灯就只给大哥用。家里的衣服也是老大穿了给老二,最后才轮到邓万德。

“我就是文化浅了,没得钱上学。”邓万德最难以释怀的就是这件事。年幼时的邓万德深切感受到了穷困的痛苦。

“那个年代流行当兵。”邓万德参军没有太大的理由。凭借健壮的身体,选择保家卫国当兵,他挥泪对送他的乡亲好友们说:“我会回来的。”

然而在部队里,看见因支援建设受表彰的党员模范,他崇拜不已。后来,他一次又一次和战友一起参加了戍边建设,也知道了穷苦的地方原来可以这么改造。“成为党员回家搞生产”,从此,这个念头在邓万德内心埋下了种子。

七十年代,全国农村正在开展初级电气化建设,要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邓万德退役后毅然进了电力公司担起外线队长。

“队长不是官,其实是重担。”邓万德延续了部队干劲,为了在山区思南建起第一批电网,他在没有路的灌木丛中走出了路,在陡峭的悬崖边上架起了木电杆,看着自己走过的地方一处接着一处有了光亮,越干越有劲的他,有时为了多架设几百米电线,几天几夜不睡觉都能行。

然而,一直在电网建设一线奔波,邓万德在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处理入党的事,阴差阳错地错过了许多入党机会。

1997年,邓万德带着30多年前的初心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亲手让多年前的念头开花结果。

一根脊梁,成了村里一杆秤

1998年,是邓万德任村主任的第二年。回村这一年里,他发现乡亲们并不是想象的好相处。村里宣传政策不仅没人理,治安也出奇混乱,村民之间打架扯皮成了家常事,和前来办事的政府干部发生冲突也是经常有,那叫一个“不服管”。

村委会管不了村民,如何搞建设、谈发展?左思右想,正在拿主意、想办法的邓万德无意间听说了一件事——自家的二儿子超生了。

儿子超生无疑是违背政策规定的,在当年的珠池坝,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就是最难管理的,也是珠池坝历届村委会的三个老大难之一。如今就连村官的儿子都带头了,大家都在看这老头要怎么办,既是看笑话也是看结果。

邓万德深知办不好这事,不仅在村里难以服众,也会伤害亲人间的感情。

在这件事上,他没有过多犹豫,直接拿二儿子“开刀”,不仅让儿媳去做了绝育手术,开除了儿子的工作籍,还让儿子交罚款。邓万德的重手让当时封闭的村里闹出了轩然大波,哪有这样做事的?

“老邓,这样搞要不得啊,儿子会恨你的。”村里有人对邓万德这种做法很不解,认为只要睁只眼闭只眼,也不会有人来查。

“儿子恨我总比村里几百亲乡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好。”面对别人的说辞,邓万德只说了这句话。

然而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处理儿子儿媳这件事的同时,他又和老伴悄悄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儿子交了罚款,最后儿子也理解了老父亲的苦心。

“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下重手的人,还有啥子不放心的?”认理不认村干部的村民渐渐意识到了邓万德的强硬。此后,他六亲不认的性格在小小的村里流传开来,一些朴实的村民喜欢上了这位新上任村官的作风,开始主动向他反映问题。

邓万德趁热打铁,在村里搞起了治安工程,自古“不服管”的珠池坝村,有村民头一次向村委会上交了钢条、刀具等管制品,打架扯皮的事少了,一心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一张脸皮,磨来乡亲生命泉

“珠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如有一年得收,狗都不吃麦溜溜。”“珠池坝、珠池坝,红苕出来、酸菜下”……

这些谚语没人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在珠池坝流行开来,老辈人自打出生起,这句话就成了口头禅。这些都是昔日珠池坝村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珠池坝村只有一口老古井,正常时候每小时只可以出6挑水,勉强够村民每天的需要。”田光生介绍道,以前村里困扰贫穷的主要原因就是缺水、交通不便。

在珠池坝,这口古井就是全村的生命井,一遇天干持久,古井就不出水了,全村人只能每天到来回8公里外的乌江挑水喝。

“别的没有,我就是耍赖,无论是跑县里还是省里。”说起当年为了解决乡亲喝水难的过程,邓万德记忆犹新。

要去县里、省里,村委没有钱,自己手头也紧,路上花费哪里来?邓万德把主意打到了自家猪羊牛身上,也和自家老伴磨上了。

“白天老伴把着猪圈门不让开,我就晚上偷偷把羊赶到镇上给卖了,第二天回家对着火冒三丈的老伴傻笑。”回想起当时情形,邓万德心有余悸。

为了得到省里扶持的水利项目,邓万德就一直待在省里,晚上住十几块一晚的招待所,白天就在水利厅大门口守着领导,硬是守了近两个星期,经过邓万德的软磨硬泡,水利厅终于派人跟着回了珠池坝考察。

“项目跑得了,要占土地,乡亲们把土地看得比命还重!”邓万德又做起了乡亲们的思想工作,白天谈不拢,晚上就“打夜灯”谈。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磨嘴皮、与乡亲们交心,占了土地的乡亲被邓万德的举动所打动,同意并签字。

在2007年8月,珠池坝村的饮水工程破土动工,半年后,4座总容积为1050立方米的蓄水池建好了,珠池坝村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被一朝改写。

一双残腿,走完蜿蜒产业路

走到珠池坝村的姜窝槽山顶,登高一望就能发现如今的珠池坝被一条条水泥路所连接。

“包围着村子的不是公路,是我们的产业路。”在村主任邓万进的介绍下,沿着这条数十公里的产业路走一圈,你能看见一株株花椒村、一棵棵红心柚和一片片葡萄林。

在这条产业路上,村民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赁收入,能获得集体经济年底分红,还可以通过加入劳动每天获得收入,三份收入让珠池坝的村民荷包渐渐鼓了起来。

说起这条路,邓万进的视线转移到了邓老支书的两条腿上,他说,这条产业路、致富路是老支书拖着两条摔断的腿铺出来的。

时间回到2008年,当村民还在为修建水渠激动不已时,邓万德每天都会爬上姜窝槽山,看着漫山遍野长满杂草的这片田土。

“从当兵到回村30多年了,珠池坝的面貌还是原来的样子!”看着珠池坝上千亩荒废土地邓万德痛心疾首。

那段时间邓万德一直在思考,珠池坝到底缺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不解决,珠池坝永远翻不了身。

就在当年8月,邓万德带着村干部在姜窝槽山上察看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被同事背到到医院的他直接被诊断为小腿骨骨折,这时,邓万德才发现,要在姜窝槽山开荒,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路。

“上姜窝槽山的路不仅坑坑洼洼,还石漠化严重,曾经有人去砍柴还摔死过。”和邓万德共事14年的田光生回忆道。

问题找到了,接下来就是破题,邓万德在医院躺了几个星期就去国土部门反映情况,引来修路工程的珠池坝也热火朝天动了起来。

“可能是我和路过不去,路也和我过不去。”邓万德自我嘲笑。在施工期他又因夜间规划施工路线时再次摔倒,髋关节摔断。

邓万德深知,珠池坝之所以穷了这么久,就是缺个带头的。为了不耽误工期和村民的干劲,他找来村医简单打了火罐放了血,又用在部队学来的土方法用绷带给大腿骨固定好后,又一瘸一拐上了工地,带头和村民把姜窝槽的第一圈产业路修通了。

“断了两条腿铺好一条路,值了!”13年过去了,如今,邓万德的双腿依旧一瘸一拐,但走在村里的路上,瘸了腿的邓万德再也不会摔了。

“我要亲眼看到珠池坝赶上开岗坝这些大村。”如今年近耄耋之年的邓万德,依旧对珠池坝满怀希望。(陈举 范才夫 安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