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关注20110813传销】共同关注丨变种传销来了 就在你身边!(真实案例)
传销在国内肆虐二十余载,祸害无穷。在社会各界穷追猛打之下,这条恶狼不得不披上羊皮,玩起伪装,并将魔爪伸向新的目标。
招聘信息“埋雷”
近年来,与过往传销人员多为“大爷大妈”的印象不同,有媒体报道称,当前传销队伍高学历、年轻化趋势明显。参加传销活动的人员中18岁至28岁的占绝大多数,一些大学生参加传销组织并成为骨干。
近期曝光的几起传销大案中,多有大学在校生、毕业生卷入其中。传销的骗术让人防不胜防,作为“知识群体”的大学生亦不能幸免。针对学生这一涉世未深的特殊群体,招聘就成为了引诱他们走向歧途最直接的手段。
近期将传销推上风口浪尖的“李文星事件”就是传销组织利用虚假招聘所造成的恶果。此后不久,湖南女大学生林华蓉的不堪传销纠缠,溺死河中。
为何大学生容易被传销分子盯上?多位办案民警介绍,大学生更容易被招聘、社交、交友等网站吸引,不少传销组织利用互联网精准“设钩”,被欺骗进传销组织,大学生相对单纯,容易被洗脑,从而被发展为下线。
不少媒体指出,人才招聘市场恰恰是个人信息最大的流通渠道之一。大部分的求职者由于求职心切,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应聘平台,缺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力。一些传销组织在掌握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后,以此为要挟,作为实施精神控制和人身控制的前提。从保护个人信息的角度出发,也必须下大工夫来整顿求职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使虚假招聘信息无处隐藏。
警方提醒,大学生离开校园与社会机构接触,无论是找实习岗位,还是谋正式工作,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求职能力自然包括对招聘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力。天上不会掉馅饼,一些看似是香饽饽的岗位很可能是传销组织散布的诱饵。如果一份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机会、一个远超应届毕业生平均收入的岗位摆在面前,求职大学生就要小心了。
网上交友“下套”
此外,网络交友恋爱约会,也已成为当下传销组织拐骗受害者屡试不爽的套路。
据广西相关部门透露,在南宁,一些传销组织为了发展下线,专门派一批年轻女子泡在网吧,以谈恋爱等为借口约人见面,实施“洗脑”。
来自山西的90后青年小张,因误入传销组织,最后落得人财两空。据小张讲述,他在网上和一个女孩儿发展成男女朋友关系。她说北海那边有好的投资项目,让他来那边发展;小张来了后女孩就给他讲了许多关于资本运作的事情,慢慢的小张就投了两万块钱,结果女孩儿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江苏籍男子刘某,通过微信“摇一摇”结识了一名女网友,两人相见恨晚,女网友约他见面,他非常爽快就答应了。谁知刚一到达约定的地方,就被4个男子团团围住,把手机与财务统统没收,并被逼用银行卡里面的28000元钱购买了传销组织的产品。
如果只是被骗了钱,这在某种意义上还算是一个好的结局,怕就是怕不仅骗了钱,连人也搭进去了。
有传销人员讲述,自己初始进入传销组织是因为女朋友给介绍工作,当进入传销组织后,被成功洗脑,进而把自己包括母亲在内的亲戚朋友数人骗至传销组织中,一家人就以这样的方式“团聚”了。
区别于传统的婚恋诈骗,当下的传销组织已演变成为专门的以婚恋为名实施诈骗的犯罪组织,而且网络化趋势更加明显。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婚恋网站、直播平台、QQ、微信等行骗。此外,犯罪嫌疑人具备一定的反侦察意识,加大了犯罪打击、证据固定的难度。
警方提醒,网络无限制的交友方式和虚拟的交往模式很容易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轻信他人的市民落入有心人布置的陷阱,网上交友需谨慎,误入传销,将会人财两空。
洗脑方式多样化
李旭等反传销人士介绍,无论是否限制人身自由,传销会在一定时期内在相对陌生封闭的环境里,通过反复说教进行高强度信息灌输,让人思维疲劳;而互联网传销则借用新生事物名词,将人带入未知领域,从而推翻其现有认知。
不仅是传统口头上的打鸡血,传销组织还曲解成功学的经典书籍来教唆成员,据报道称,在很多传销窝点这两本书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一本是《人性的弱点》,另一本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有误入传销组织的受害者陈述,传销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交会费。在传销组织人员连哄带骗的交了会费之后,受害者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投名状”的暗示。即使知道自己被骗,也会认同这种攒人头发展下线的模式,自己的钱也会通过这种方式赚回来,他们大部分被洗脑,顽固不化,都玩着“从众心理、赌徒心理”。
曾被骗入传销组织的李田宝介绍,现在传销组织对新人的“洗脑”方式更加灵活,除了一对一讲解、歪曲国家政策、制作资本运作“五级三阶制”的起源视频等之外,一些传销人员还会联合外围人员,组织免费的观光游、大型宴会等,来共同编造“致富假象”,“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相对单纯,更容易被传销组织‘洗脑’。”
相对于社会人员来讲,大学生群体能够“榨出油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位反传销人士表示,在传销组织眼中,大学生比普通人群更加“有利可图”,同学好友处可以借钱,亲戚家人也会给予支持,有不少家庭在得知孩子身陷传销后给传销组织打款以求“破财免灾”。
四部门重拳整治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对打着“创业、就业”的幌子,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诱骗求职人员参加的各类传销组织,坚决铲除;重点做好大学生和求职人群的教育引导工作,增强人们对传销活动的防范意识。
通知下发后,各地迅速响应,开展行动。湖北省启动专项整治行动,3个月“地毯式”清剿传销;天津市动员社会力量提供相关线索,全面挤压非法传销活动生存空间;四川省启动为期5个月的2017年打击传销专项行动,严打新型网络传销;山东省建立传销人员黑名单档案及“无传销城市”动态管理机制;广西建立传销人员“黑名单”数据库,严打传销大案要案。
反传销网、中国反传销网、反传销咨询救助网等多家打传网站均已开通大学生专题,专题内关于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的新闻报道近年来持续增多。有着数十年反传销经验的李旭说,这几年加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呈现增多趋势。传销组织冒充企业以招工名义诱骗大学生的手段在十多年前就出现了,后被各地的传销组织普遍采用。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尽管传销组织诡计多端,但其能够引诱大学生落入陷阱,归根结底还是钻了社会风险防控机制的空子。开展专项整治应当立足长远,构建政府、学校、学生共同防范传销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应届生招聘平台的监管。同时,坚持斩草除根,坚决铲除传销组织滋生的土壤。
传销不死,整治不止!
综合:中国搜索 新华社 光明日报 法制日报 新京报 中国经济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