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知识科普】特素 | 营养知识大科普
目前还有科学家在讨论是否把一些植物化学物质(植物营养素)也添加进去。
业内最新的理论是,除了O2(氧)和H2O(水),人体所需要摄取以及本身固有的所有固态物质(营养素),都可以统称为“特素”。
2.你知道营养学中的木桶效应吗?
据研究目前公认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42种,它们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这些营养素在需要量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个形象的比喻,大家知道,木桶是一块块木板由桶箍箍起来的,下面还有个底。
我们可以把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为底部木板的构成,而周围桶沿的木板,由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等构成。假设每种营养素对应一块木板,木板会有宽有窄,但是它们的长度最好相近,因为整个木桶的装水量是和长度最短的那块木板有关,别的木块再长也没有用,如果缺少一块木板,那就等于木桶有条缝,那是一点水也盛不了的。
因此人体要健康就必须在日常饮食中,科学地摄人我们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必需营养素。科学的摄入是指全面和按比例的摄入,对此各国的营养学家们都对自己国家的公民提出了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3.人一天到底需要摄入多少蛋白质?
人体内的细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每天凋亡的细胞在人体内会被重新分解,并且经吸收后重新合成。据研究,成年人体内每天分解合成的蛋白质约为300克,这是维持人体代谢需要的重要来源。
而成年人每天从膳食中补充的蛋白质,主要是补充从尿液和粪便中排出的蛋白质,从毛发、指甲中脱落的蛋白质、还有表皮细胞凋亡脱落的蛋白质等。现在据科学家研究,对一个成年人来讲,每天摄入的蛋白质每公斤体重的推荐量是1~1.2g。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蛋白质的需要量保险的估计大约是60克到72克左右。
4.蛋白质摄入多些总是补的吗?
蛋白质,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摄入过多,对人体同样有害。首先过多的动物蛋白质摄入就必然摄入较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其实蛋白质过多本身也会产生有害影响。正常情况下人体不储存蛋白质,所以必须将多余的蛋白质分解后由尿液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水分,从而增加了肾脏的负担。如果肾功能本来不好,危害就更大。过多的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还会引起骨骼中钙的流失,易产生骨质疏松症。同时近来的研究表明,过多的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还会造成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增高;也会和一些癌症的发病增加相关。
因此,过多的摄入蛋白质,特别是动物性蛋白质摄入过多不但不补,反而有害。
此外,我们知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成年人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只有八种,它可以合成体内所需要的所有其他非必需氨基酸和含氮化合物。因此对一般的人群来讲,单独补充一些氨基酸也是不必要的。
5.我们每天如何摄入需要的蛋白质?
我们已了解,成人每天需要的蛋白质大约在70克左右。那么通过哪些食物我们可以摄取到足够的蛋白质呢?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粮谷类食物需300克到500克,其中蛋白质的含量约为占20~40克。那余下的40~50克蛋白质该从何种食物取得,如果全部从动物性蛋白质取得,那动物脂肪(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会超标。因此多吃大豆及豆制品,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如干丝中蛋白质的含量为57%左右,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为35%,而猪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13%,和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差不多。而瘦猪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也只有20%。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优质蛋白的概念。鸡蛋中含有的蛋白质,拥有人体需要的各种氨基酸,同时也容易消化和吸收。一般情况下每天一个鸡蛋还是适宜的。除此之外,每天可以吃些鱼虾、禽肉和各种豆制品。
我们提倡多吃些豆类食物,最主要的是在摄入植物性蛋白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营养素。如大豆中的异黄酮类是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好处的。据科学家研究,有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摄入植物蛋白越多,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越低,而摄入动物性蛋白越多,则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越高。
6.我们能不吃食用油吗?
现在人们似乎谈脂色变,因为据报道大量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包括癌症都和脂肪的过量摄入有关。但我们知道,在脂肪中有两类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它们就是亚油酸和α亚麻酸。它们在人体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而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结构组分,所以必需脂肪酸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直接相关。它们的缺乏可以导致细胞膜结构、功能改变,膜通透性、脆性增加。具体表现为鳞屑样皮炎湿疹。其次它们参与胆固醇代谢,如果必需脂肪酸缺乏,将会造成体内胆固醇的沉积,导致多种疾病。
同时必需脂肪酸还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如果前列腺素合成受阻,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非必需的饱和脂肪也能提供部分能量。
除此之外,在营养学上来讲,脂肪的作用可有以下几条:
第一,增加饱腹感。食物脂肪由胃进入十二指肠时,可刺激产生肠抑胃素,使肠蠕动受到抑制,增加胃排空时间。
第二,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脂肪作为食品烹调加工的重要原料,可以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达到美食和促进食欲的作用。
第三,提供脂溶性维生素。食物脂肪中同时含有各类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脂肪不仅是这类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同时还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在肠道中的吸收。
因此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脂肪,是必要的,特别是必需脂肪酸主要是从植物油、坚果和鱼类中摄取。
7.多吃饭少吃菜,还是多吃菜少吃饭?
过去在餐桌上家长常对孩子们说,多吃饭少吃菜。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往往是要求,饭少吃点没有关系,只要多吃菜就可以了。孩子们的早餐往往是鸡蛋加牛奶,家长就认为很有营养了。据统计,我们上海居民每天的粮食消耗仅达100多克,也就是2两多一些。这是很不科学的,对人体的健康是不利的。众所周知,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粮谷类食物中。
首先,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除2岁以下的婴幼儿外,人体每日需要的能量55%~65%应由碳水化合物供给。它不但是人体肌肉活动时最有效的能量,而且对大脑、心脏、红细胞和白细胞等重要组织细胞来讲,更是唯一的能量来源。
同时对机体来说它也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的最终代谢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就像现在提出用氢气作能源的汽车一样。因此,学生如果早饭不吃些粮食类的食物,将不能很好地满足上午的大脑活动的能量需要,容易产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后果。
其次,碳水化合物也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并参与细胞的组成和多种代谢活动。同时脂肪在体内的代谢需要碳水化合物的参与,否则将在机体中会产生过多的酮体积聚而引起酮血症。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如节约蛋白质,在有害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解毒作用、增强肠道功能和改善食物的口味和饱腹感等。
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对一般人群来说每人每日摄取的粮谷类(包括杂粮)应在300克~500克。
8.你知道什么是膳食纤维吗?
真正认识到膳食纤维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素则是在1970年以后。经科学家们的努力现在已认识到,人类的一些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和肠癌等与膳食中的纤维类物质缺乏有关。膳食纤维能调节糖代谢、脂类代谢及消化道功能,对预防肥胖症,大肠癌及糖尿病、高血脂症起重要作用。
膳食纤维存在于谷物、薯类、豆类及蔬菜、水果、菌类等植物性食物中。据科学家研究,膳食纤维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很多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是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从而减少产生肥胖的可能性。
第二,实验证明,糖尿病患者食用高纤维食品会取得明显疗效。膳食纤维改善糖代谢的机制目前尚未确定,但其可能在多个部位发挥作用。
第三,一切膳食纤维都能抑制或延缓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吸收。实验表明,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大麦、豆荚和蔬菜,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5%~10%,甚至可达25%。第四,膳食纤维可以稀释随食物和水进入肠内的多环芳烃、霉菌毒素、亚硝酸铵等致癌物和其他有毒物质的浓度,同时又能促进肠道的蠕动,缩短了上述物质在结肠内停留的时间,因此诱发结肠癌的机会就将减少。
此外膳食纤维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维护肠壁细胞的健康等等。
当然如果过量摄入膳食纤维也有负面作用。我国的推荐量对于中等体力活动的成人每日总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是30.2克。
9.什么是“垃圾食品”?
这几年来有关垃圾食品的提法,报道的文字不少。那么到底什么是垃圾食品,这个提法准确吗?
在营养学中,对食物的营养评价有着诸多指标,其中有一个指标是食物的营养质量指数(INQ),它的定义是食物的某种营养素密度和食物的能量密度的比值。通俗地说,就是把它含有的各类营养素和它的热量来作比较。
INQ等于1 表示食物提供营养素的能力与提供能量的能力相当,二者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相等,为“营养质量合格食物”。
INQ小于1 表示该食物提供营养素的能力小于提供能量的能力,长期使用此食物,会发生该营养素不足或能量过剩的危险,为“营养质量不合格食物”。
INQ大于1 表示该食物提供营养素的能力大于提供能量的能力,也为“营养质量合格食物”,并且特别适合体重超重和肥胖者选择。
所谓的“垃圾食品”,通常就是指INQ值很小的食物,但这只是相对的,对于极度贫穷地区,每天摄入能量不足的地区的人们来说,它们是补充能量的很好来源,也就并不是“垃圾食品”。
据报道,在国外的某些超市中,已有按食物的营养质量指数的高低而分别贴上从一颗星到五颗星的营养标签,便于顾客选购食物。
10.你知道什么是酸性食品,什么是碱性食品吗?
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常被用在健康教育中作为简单划分食物种类的方法,这里所说的“酸”、“碱”性与食品本身的口味无关。它们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最终在体内生成的物质是呈酸性还是碱性来确定的。
某些食物,如大多数蔬菜和水果以及豆类等消化吸收后其中的主要元素为钠、钾、钙、镁等,代谢后可变成碱性物质,所以称为碱性食物。而其他一些食物,如谷类、鱼、内脏和肉中含硫、磷、氯等元素较多,这些物质一般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呈酸性,称为酸性食物。
碱性食品进入人体后,与二氧化碳反应成碳酸盐,由尿中排泄,而酸性食品则在肾脏中生成胺盐而排泄,这样使我们的血液维持正常的pH值(正常人血液的pH值为7.35,略呈碱性)。如果过多食用酸性食品,导致体内不能中和而使血液呈酸性时,会导致血液色泽加深,血黏度和血压升高,可发生酸毒症。
年幼者可诱发皮肤病、神经衰弱、胃酸过多、便秘和蛀牙等,中老年人易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胃溃疡等症。所以日常应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来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为了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一般建议饮食中的酸性和碱性食品的比例以1︰3为宜,过酸饮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过碱饮食则会造成一些营养物质的缺乏。
我们说大多数蔬菜和水果是碱性食品,但水果中草莓是例外。因草莓中有不能氧化代谢的有机酸(苯甲酸、草酸等),因此属于酸性食品。
11.维生素非吃不可吗?
在人类目前已知的各大类营养素中,维生素可以说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了。它也是目前已知的六大营养素(如果加上膳食纤维就是七大营养素)中被发现得最晚的一种必需营养物质。它不能为机体产生能量,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却是维持机体的基本功能(如生长、代谢和维持细胞完整性)所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
维生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如我们熟知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都属于水溶性维生素。而我们熟知的维生素A、D、E、K都是脂溶性维生素。因此我们如果要从一些食物中尽可能摄取一些脂溶性维生素时,最好在有脂肪和加热的条件下加工。
如摄取胡萝卜中的维生素A的前体类胡萝卜素时,和摄取番茄中的番茄红素时。如要多摄取一些加热过程中易破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一些植物化学物质时,可以把胡萝卜和番茄等生吃。
12.人体中的矿物质有哪些?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在人体中大约有20多种矿物质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含量大于人体重的0.01%的被称为常量元素,每人每日需要摄取量在100mg以上,主要有钙、磷、钾、钠、硫、氯、镁等。另一类在人体中含量小于人体重的0.01%,或按1990年世卫组织(WHO)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在人体组织中的浓度小于250微克/克含量的元素的称为微量元素。它们每人每日的需要量在微克至毫克。
所有这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它们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构成人体组织,如钙、磷、镁、钠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组成成分;钾、钠、氯等在细胞内外液中,调解细胞的内外渗透压,控制体内水分分布维持体液的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适宜浓度的钾、钠、钙、镁等矿物质离子,是维持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细胞的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还有众多离子维持着机体的酸碱平衡;最后,许多矿物质元素也是在人体中活跃的酶的辅基,是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等的构成成分或激活剂,参与体内的多种物质代谢和生理生化活动。
这些矿物质在体内存在着相互影响。如钠与钙在肾小管内的重吸收过程发生竞争,故钠摄入量高时,会相应减少钙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钙排泄,因此低钠膳食对骨丢失的影响是预防骨质疏松症需特别关注的问题。此外,钙对微量元素铁和锌的吸收利用也有影响,钙可明显抑制铁吸收。
13.植物化学物质是什么?
植物化学物实际是指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植物中除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之外的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它们具有保护人体健康和预防诸如心血管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作用。
如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的植物固醇,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的皂苷、多酚类(如茶多酚),存在于大蒜类植物中的有机硫化物等。人们每天摄入的植物化学物大致达1.5克。
大量的研究证实,蔬菜和水果具有明显的预防人类癌症发生的潜能,而其发挥抗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的植物化学物,它们几乎可以在癌症发生的每一个阶段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现已知有30余种植物化学物旨在降低人群癌症发病率方面可能具有实际意义。鉴于以上原因,目前已有一些国家的食品法典委员会推荐使用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谷类食品,并推荐蔬菜和水果的每日消费量应增加5倍。
除防癌抗癌的作用外,植物化学物质还在抗氧化作用方面、增强免疫调节功能方面、抗微生物作用方面和降胆固醇作用方面都有很好的能力。
14.水也是营养素吗?
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水是人类机体赖以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在营养学中被列为重要的宏量营养素。但是水是一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营养素,由于喝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人们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水是组成人类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约占成人体重的70%以上,对一岁前的婴儿来说,水的含量要占到婴儿体重的75%。
水不能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一样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对生命活动来说,它又是比这些营养素更重要的物质。如果没有水供应,人体只能存活几天的时间,而其他营养素缺乏的情况下,人体存活的时间可达数周到数年,因此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俗话说:水分足,百病除。所以人每天必须有意识地补充水分,特别是老年人,对水分的丢失不太敏感,更应该注意适时适当地饮水。
水因为是液体,也是人体最基本构成物质,所以并不属于“特素”类营养素。
15.营养与抗氧化有什么关系?
人类是需氧生物,离开氧气就无法生存。世界上除少数厌氧菌外,氧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氧气在参与生命活动的同时也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细胞损伤,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正常情况下,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是平衡的。在对抗自由基的物质中,一部分直接来自膳食,另一部分是体内产生的抗自由基物质,但归根到底也还是来自于营养素的摄入。体内氧自由基失衡时,就会引起机体产生疾病。目前已认为自由基是肿瘤、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白内障等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之一。
研究表明,膳食中的抗氧化营养素含量高,心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的发生率降低。多种营养素如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硒和锌等能对抗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
目前已知许多食物具有强抗氧化性能,如猕猴桃、刺梨、鱼油(富含n3和n6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沙棘汁、银耳、香菇、枸杞子、苦瓜等。总之,膳食补充抗氧化营养素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16.营养与免疫有关吗?
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是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础。
蛋白质、氨基酸是构成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物质基础,与免疫系统的组织发生、器官发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维生素与机体免疫系统关系也十分密切,维生素缺乏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
据目前研究,维生素A、E、D、C、B2、B6等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较密切。
据研究,机体内的微量元素对免疫机能也起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研究较多的、机制较明确和作用较肯定的微量元素是铁、锌和硒。
除此之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对疾病的发生和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还有很多植物化学物质,特别是多糖类物质,菌类多糖、五加科植物多糖、豆科植物多糖、茄科多糖,它们是免疫调节剂,能激活免疫受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因此我们在日程饮食中,有意识地多选取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食物将会大大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
17.分子营养学是什么学科?
分子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目前人类对营养素的研究和认识已经到了分子层面,研究营养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营养与营养素之间、营养素与基因之间和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990年由美国科学家倡导,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开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2000年6月26日美国、英国和我国已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测序工作。
在这个基础上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分子营养学”诞生了。
目前科学家已确定:人类从胚胎发育、分化开始直至出生后生长发育、从健康状态到疾病状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始终存在营养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并对生命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发现生命早期营养会对成年期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将使我们,包括将使普通老百姓对营养与膳食的认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18.人类对各种慢性病或代谢性疾病的最新认识有哪些?
在原始社会,营养条件差,人类的遗传因素作了适应性变化,即产生了所谓“节约基因型”,以便维持生命。大约在距今4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基因型就已稳定下来。从农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类的基因却没有变化或变化甚微,今天所携带的基因与4万年前人类所携带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营养因素变化快,而遗传因素变化慢,人类目前的基因型已不能适应目前的营养条件。
在本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相继提出了环境基因组计划和食物基因组计划。食物基因组计划,主要是找出那些能对膳食成分(营养素和非营养素)做出应答反应的基因及其多态性,和那些与营养素代谢有关的突变基因。
基因多态性决定了个体对营养素的敏感性不同,从而决定了个体之间对营养素需要量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如何决定营养素的需要量和营养素的利用等方面知识的逐步深入,就像知道我们的血型一样,个人也可以知道其营养素需要的类型。
今后,有关部门也将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对营养素需要和耐受程度的不同,针对每一种基因型制定相应的RNI(每天推荐摄入量)。这种RNI将能促进那些对健康有利基因的表达,而对退行性疾病和衰老有关的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这就是分子营养学研究的发展将带给我们全人类的健康长寿。
19. 特素主食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
特素是指除了O2(氧)和H2O(水),人体所需要摄取以及本身固有的所有固态物质(营养素),且具有其最佳的组分比例。特素主食是相对于天然原始形态的农业产品所加工得到的人类传统主食,如谷物、肉类、水果等而言的全新概念。 近期大量研究已证实,传统主食因营养成分单一,特别是谷物类主食,都已经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各种慢性病肆虐横行,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呼唤对传统主食进行科学升级改造。
具体而言,特素主食是综合了传统的药食同源理论和现代营养学、食品工程学技术优势的升级版主食,其营养成分与配比设计比传统主食更科学,适合具有特定身体状态的人群,如老弱病残孕、需要体重管理的人士等。特素主食具体表现是吃起来快速方便,口感好,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
特素主食所具备的最新基本技术特点应当包括:1)原料超微纳米粉碎(易消化吸收);2)营养缓释控释技术(营养素合理高效吸收);3)3D打印智造(口感媲美甚至超越天然主食);4)含天然复方功能性成分(精选配方,符合特定需求);5)食用方便快捷(如可采用快速低温冷蒸技术,无需传统高温蒸煮方式)。
营养与生命同行
生命的本质是细胞利用营养素的新陈代谢,生命不息,营养不止。
从我们还是胎儿在母亲的腹中,到我们历经生长、衰老,直至生命的终结,都离不开营养的摄入,它伴随我们的一生,是我们得以存活的保证。
从我们早晨醒来喝的第一口水、吃的第一口食物,到我们维持基础的代谢和正常的活动,同样离不开营养的摄入,没有营养,生命亦不复存在。
在70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就把营养学的研究展开了。“神农尝百草”,人类的最初研究是从食物是否有毒开始的。
3000年前,社会安定,黄帝诞生,著书《黄帝内经》,记载了食物的核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2000年前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低,提出了饮食的法则:“把你的食物当药物,而不是把你的药物当食物。”提出了多吃食物少吃药、提前预防疾病为主的医学思想。
大约在1616年,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树立了新的思维观点。他对现代营养学的主要贡献是把食物从整体进行分解,确定了现代营养学的思想基础。
现代营养学起源以1900年发现碳水化合物开始,并逐渐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
有的人说营养就是“吃”,但是,营养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人类从外界获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包括摄取、消化、吸收和体内利用等。吃属于摄取,只是营养的一部分,营养可是个大学问,不仅是生命的基础,更是维护健康所不可缺少的一大条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虽已经有了普遍的认识,但仍具有非常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营养知识普及率亟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一些富贵病、慢性病接踵而至,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健康,保持合理的营养,防治因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关键。
合理的营养需要营养素的系统补充,营养素是细胞代谢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它包括六大类必需性营养素(42种)、非必需性营养素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神经递质、酶类等。营养素有三个生物学特性,基础性、依赖性和系统性。
基础性:人体由细胞构成,而细胞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等营养素构成;它们是身体细胞的建筑材料,是机体得以存活的保证!
依赖性:细胞的代谢必须依靠营养素参与,正如人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如果细胞“饥饿”得不到解决,细胞将生病或死亡;细胞生病或死亡了,人体也将生病或死亡。“一顿不吃饿的慌”指的就是人体对营养素的依赖性。
系统性:补充营养素应当兼顾“种类全面、比例适当、数量充足、供需平衡”几个原则,没有一种营养素或一种食物能够解决人体所有的营养问题,就像盖房子,房子的墙皮掉了,修复它,需要沙子、水泥和水,并且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数量混合后才能把墙皮修不好,只用一种,无法达到目的。
一人懂得营养,全家获得健康,营养是我们一生都都要追求的学问。营养不足、营养过剩、营养不均衡都属于营养不良,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持续关注本专栏,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的营养知识、更全面的营养信息、更科学的营养建议、更理智的营养分析,贴近生活,走进日常,让您做自己和家庭的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