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民三全食品 三全创始人陈泽民 要把三全做成速冻食品的百年老店!
对他来说,那些并不是普通的人生片段,而是实业家的一份情怀。
2008年元宵节的前一天,深交所上演了一场小级别的资本狂欢。以生产速冻汤圆起家的三全食品在上市首日,最终收盘54.37元,较发行价上涨了151.83%。
“过去十年里,我们最大的收获便是懂得了资本运作。”2012年10月末,回想起这一切,陈泽民说。这只是刚刚开始,已近古稀之年的陈泽民表示,三全要做百年老店。了解陈泽民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他小时候的经历和敢作敢为,执著坚守的性格。
“一个人在幼年、青年时代受到的磨炼,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陈泽民说,“小时候勤工俭学和青年时的艰苦劳动,造就了我不怕吃苦的性格,并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陈泽民3岁起就跟随身为炮兵专家的父亲过着随军生活,辗转各地。从小开始,陈泽民就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10岁时,和同学们一起到电影院、戏院里,捡烟头、废品卖钱,支援“抗美援朝”。上初中时,学校提倡工俭学,陈泽民学会了理发。周末,他就背着书包带上理发工具,到农村给农民理发。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打小工,泥瓦工、装卸工他都做过。到处找活干,培养了他联系业务的能力,通过劳动,他更学到了技能。
50岁那年,当大多数人不再考虑打拼时,陈泽民却偏偏想别人不敢想,辞掉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的职务,告别了从事30年的医生职业,开始下海。开始专心做冷冻食品,1990年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诞生。
发明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产品,成功的大门向陈泽民敞开了。但是,如何让商家和客户接受?下了班,年近五十的陈泽民蹬着三轮车开始推销产品。他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到市内的副食品商店,现场煮给人家品尝。1990年12月底,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郑州市很有名气的一家副食品商场。
商场负责人在尝了“三全凌汤圆”后,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进两箱试试。他又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也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待遇。然而,第二天,经理们就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
那年春节前,陈泽民去北京开会,他带着速冻汤圆模型到了西单菜市场。经过耐心讲解,商场负责人同意进两吨来试销。结果会还没开完,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让他以最快速度再送来5吨。此后,陈泽民先后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开拓,陈泽民认识到速冻食品将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便于1992年5月辞职下海专心卖汤圆,并开始组建“三全食品厂”。当时,一套进口的速冻机需要1000多万元,国产的也得100多万元,陈泽民就自己买材料,自己设计制造,硬是建起了当时国内第一条速冻汤圆生产线,正式走上工业化生产的轨道。
1992年下半年,陈泽民把生产管理交给家人,一个人开着一辆4000元买来的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就是用这种最笨的方法,“三全凌汤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迅速打开。
1993年起,三全的日产量达到了30吨。这一切是艰辛的。“那种日子,你是想像不到的。”陈泽民说。“人家都叫我陈师傅,而不是叫我陈厂长。因为我既是修理工、装卸工、电工、水工,又是司机、促销员、会计、生产工人,什么都要一肩挑啊。”陈泽民笑言。不过,现在好了。“鸟枪换炮。”。
十多年前,三全占据了同类市场的第一位;现在,三全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7.83%,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更让人懂得感恩。陈泽民说,之所以把公司起名为“三全”,就是为了感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于市场形势良好,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这时候,陈泽民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对同行侵害自己专利的追究。“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坎很低的行业,专利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得不偿失。
中国的速冻食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仅靠一个三全是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海外的速冻食品工业比我们先进得多,你挡住了身边的同胞,也挡不住别人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抵抗力的民族速冻产业。而我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永远保持领先的位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在陈泽民的眼里,“食以民为天”。
创业多年来,陈泽民只做速冻食品。在房地产火的时候,有人劝他搞点房地产;在新能源火的时候,有人劝他搞点新能源。不过,陈泽民有他自己的想法。“也许有人说我保守,但是我说,最关键的是持久。”陈泽民对他的创业之路这样总结。
没搞过多元化,陈泽民并不遗憾。“你越是不想赚钱,结果你越赚钱。”他说,如果把精力用到其他方面去,主业肯定受影响。把思想用到产品上、用到食品安全上,这样有了好的产品、有了好的市场,自然而然就赚钱了。
陈泽民是一位美食爱好者,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会去品尝当地的小吃,捕捉各个环节的信息。在家里,陈泽民做的菜肴非常受儿孙欢迎,邻居也常是他家的顾客。不过,这不是简单的一顿饭,而是新产品的第一批顾客:“他们都认可以后,我才对厂里说,好,你们去试验吧。”
“食品生产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也是第一消费者。自己要第一个吃,然后才能让消费者去消费。”陈泽民说,三全走到今天,不管管理层怎么变化,企业文化没有变化:创新和诚信永远都不变。
这种守望和对食品的感情给三全带来了好运,十年前,河南郑州有几十家速冻食品企业。经过“大浪淘沙”,如今剩下的也就那么几家。陈泽民说,诚信和创新是三全在十年里悟出的最主要竞争力。
以前,陈泽民经常去车间过问,或者注意新产品的开发。现在,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2009年7月,他辞去董事长一职,只做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他的长子陈南由总经理调整为董事长,次子陈希由副总经理调整为总经理。三全食品完成了权力接替。
陈泽民还没有离开会议室,他的儿子们就突破了他的谨慎,宣布将组建“三全集团”。有人说,三全的陈泽民时代结束了。也有人说,他不过是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不过,陈泽民则显得很坦然。“当一个企业有几百、上千个人时,一个人还管得过来。当一个集团有上万人,部门遍布全国时,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过多地干预,反而会束缚专业化管理团队的手脚,不如干脆退居幕后。”
有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年龄平均为55岁至75岁,未来5至10年,全国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将面临企业传承问题。像陈泽民一样实现成功交接的例子目前还占不到三成。
虽然不再过问经营、参与管理,但是陈泽民一直心系三全。“当一家人聚餐时,我有时也从儿子口中了解公司的情况。我很满意。公司的运营更加有效,发展也比以前更有战略眼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