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原唱歌词】十送红军泪湿衣
“十送红军”这首歌曲,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唱的是百姓不舍红军的鱼水之情,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就是“十送红军泪湿衣”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了我东三省,虎视眈眈的窥视着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而此时蒋介石集团置民族危亡而不顾,仍推崇的是囊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了数几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放弃革命根据地,实行北上战略转移。
放弃革命根据地,那就意味着大规模的行军没有了后方,没有后方的军事行动万分危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之一就是扩大红军,可苏区内可动员的人力资源已经越来越少了,在当时扩红干部和毛主席努力下,无数的青年人加入了红军队伍,长岗乡407名青年中就有320人参加了红军,而瑞金一线参加红军的青年就有5万之多,于都有68000人参加了红军。
时间来到了10月16日,参加战略转移的各部队在于都河北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中央红军主力13589军团8.6万余人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这是一个离别的时刻。从下午起,红军官兵就开始打扫老乡家的院子了,他们把水缸挑满了水,甚至还割了一些草,把房东家的牛给喂了。
百姓们知道红军要走了,妇女们集中在一起,把它们做好的鞋子和缝好的衣袜送给红军。年纪大些的妇女拿着针线站在路边,发现哪个战士的衣服破了,就上前缝几针。
孩子们追着红军的队伍,把炒好的豆子塞到了红军叔叔的口袋里。而另外一些百姓聚集在路边,努力的想在队伍中找出自己的儿子或者兄弟。红一军团二十四团的政委杨成武是闽西长汀县的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
不久前,他的一位同乡把他在红军部队的消息带回了老家,他的父母在与儿子失联六年后得知了儿子还活着,家里为此派出了一个包括他父亲在内的代表团来部队看他。代表团里还有他的堂嫂,因为他的堂哥也在这支部队里当连队的司务长,亲人们挑着装满草鞋、鸡蛋、红薯的担子从百里之外出发,竟然找到了他的部队!
那时部队刚从阵地上退下来休息,团长耿彪告诉他,家里来人了,杨成武看到担子和站在墙角的父亲,杨成武喊了一声,“爹”!
他的父亲便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杨成武14岁背着父母参加了革命,母亲因为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眼泪都哭干了。四团的红军用丰盛的饭菜招待了亲人们,但是那位当司务长的堂哥外出执行任务一直都没有回来。
三天过去了,部队要走了,亲人们也要走了。那位堂哥这个时候也回来了,一对夫妻仅仅见了一面就要分手,堂嫂哭着只说了一句话,“胜利了就回来”。此刻杨成武在送行的人群中发现了他的房东,这位60岁的老人把自己三个儿子都送进了红军,其中有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他这个时候来到于都河边,就是想再看一眼他唯一活着的儿子。
杨成武来到大娘身边,大娘紧紧抱住了他,塞给他一个布包,布包里还有两个热乎乎的红薯,杨成武把红薯收下来,说了句,“我们很快就回来了”,然后就带着部队走上了于都河的浮桥,在这一天的这一个时刻,在这于都河水行军的战士们谁又能想得到?他们的这一走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足迹踏遍了我国的11个省份,总行程25000公里,而他们谁又能想得到,在他们离开苏区以后,身后有80万亲人被敌人屠杀。
此时此刻,于都河畔的人们心情是如此的沉痛。妻子送丈夫上了战场,母亲送儿子上了战场,在婆娑的泪眼中,亲人们离他们越来越远,无数的火把将于都河水映得通红,映照着出征的队伍,在他们的身后响起了低沉的“十送红军”。
那一年无数的热血青年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生理想,走上征途,不畏艰险,努力奋斗。今天作为在温室中长大八零九零后的我们,更需要学习这种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不忘初心,勇做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