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等藩王为何会失败?
清朝的祖制把军队分成马兵、攻兵、守兵三等,三藩之乱时驻防各地的是全部守兵9万多(按每牛录80人抽调)
所谓努尔哈赤天命元年(1615年)满洲308牛录,蒙古76牛录,汉16牛录,其实满洲是按超过100丁就算1个牛录而不是努尔哈赤满编300丁1个牛录,不足100丁超过50丁就算半个牛录,蒙古因为是骑兵是按超过10丁就算1个牛录(如雅瑚18户、恩格图18户)而不是努尔哈赤满编50丁1个牛录。满洲50000兵以上、蒙古3000兵以上、汉3000兵以上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打仗时穿厚甲执长枪大刀的人在前面迎敌,披轻网甲手持弓箭的人随后”。早期1个超过100丁的牛录也只有50甲,1个300丁牛录100甲,披双层甲就只有50甲。
天命六年
天命六年萨尔浒战后两年也才一共231牛录,满编69300兵,还是再加上叶赫2000兵和黑龙江吉林数千兵后的。此时披甲人也才每牛录300丁里有150丁
《满文老档》二月初六日,我侦卒登锦州城,见有五人,前来告之。汗曰:“我军不可妄出,俟其近城。令我军披甲,於城内静立以待。”时马勒图备御、阿钮备御、乌达海牛录一人,违令出城门以往。遂将其治罪,罚马勒图、阿钮於广宁所得赏银十五两。乌达海牛录之人,刺其耳鼻。
赏赐不是掠夺,而是统一分配
所谓皇太极八旗蒙古其实也是一种误解,皇太极手下蒙古总共16953人,因为1个蒙古牛录只有不到50骑兵,5牛录200骑兵,所以清朝是把蒙古按一个甲喇旗兵力封为一个固山旗,1旗才近1000兵,八旗蒙古才7830人且没有多少包衣阿哈,剩下9123人则1兵1包衣阿哈分为3甲喇旗各1500多兵、1500多奴归入八旗满洲,则骑兵不多,1个牛录只有50骑兵(2前锋、8护军、40骁骑),与蒙古牛录相同。
蒙古一个旗虽然只有一个甲喇,依然设有1固山额真章京、2梅勒章京和2甲喇章京,只是各只有一个牛录200兵力
内蒙古24部分为49旗,也是每旗1000兵,一共5万兵而已。整个北地,从新疆到东北北部,一直都只有10万到20万兵之间,现在扣除女真5万,内蒙古5万,则喀尔喀蒙古5万,新疆卫拉特蒙古5万。其中科尔沁4部10旗万兵、察哈尔也有万兵
同期《八旗通志》皇太极满洲310牛录(每牛录200兵,理论上62000兵,其中理论上15500骑兵),蒙古120牛录(每牛录50骑兵,理论上6000骑兵),汉164牛录(每牛录100兵,理论上16400兵),共594牛录,理论上84400兵。这是满汉分屯的结果,实际作战时,汉人会被1个牛录编给满洲步兵2个牛录,从而弥补1牛录里50骑兵的抽调,保证步兵按牛录有200兵力
八旗初期非常严格实行平均制,清帝也只按每旗主20侍卫执行,且侍卫必须是非役人担任
到崇德末年,主要是拉拢蒙古和汉人,八旗蒙古牛录补满200骑兵,八旗汉军牛录也补满200步兵,八旗蒙古共有117个佐领、5个百夫佐领共24000兵,顺治五年旗人里蒙古也才28785丁,这还是计算了八旗满洲里的蒙古人
此时牛录满编,1旗,满洲大概30多牛录、蒙古15牛录、汉军20多牛录
松锦之战,清军损失万余
顺治五年(1648年),八旗满洲有男丁55330丁,八旗蒙古28785丁,人口增加率很低,再加上汉人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基本按不变来算,汉兵164牛录理论上32800兵,满蒙汉兵共116915(理论上594牛录118800),各有两个包衣阿哈就是233830,加32800就是266630汉人,则是因为包衣阿哈不全是汉人或不是每个汉军都有包衣阿哈
比如尼堪亲王带三贝勒、八固山一共四旗、12满蒙汉旗,每旗1万多兵(满洲大概30多牛录6000多兵、蒙古15牛录3000兵、汉军20多牛录4000多兵),就是5万,配两个包衣阿哈,就是一共15万大军
顺治五年(1648年),满洲有男丁55330丁,蒙古28785丁,汉军、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45849丁,包衣阿哈216967丁(满蒙汉各2个),汉共262816丁。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八旗满洲共30万人口,八旗蒙古共14万人口,八旗汉军共25万人口,包衣共100万人口。
顺治五年(1648年),满洲占旗人总人口的17%,蒙古占8%,汉军和包衣共占75%。
公元1644年,多尔衮兵率领8万八旗铁骑不血刃地占领北京城,不久定都北京,北京成为268年清王朝的中心。
康熙六十年(1721年),满洲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万一千五百六十丁,汉军、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万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阿哈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四丁(满蒙汉各1个),共六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丁 。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八旗满洲共80万人口,八旗蒙古共30万人口,八旗汉军120余万人口,包衣共120余万人口。
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旗满洲占旗人总人口的22%,蒙古八旗占9%,汉军和包衣共占69%。
雍正满洲681牛录136200兵,蒙古204牛录40800兵,汉268牛录53600兵,成定制,共23万兵
清昭梿《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
此时牛录满编,1旗,满洲大概80牛录三个多都统、蒙古大概25牛录、汉军大概30牛录,上三旗每旗多于下五旗。
1153牛录,每个牛录200丁抽80人为守兵,就是92240,抽40人为马兵,就是最低级骁骑营46120,后减少补入前锋营、护军营,抽30人为攻兵步军营,就是34590,骁骑营、步军营都叫乌真(披甲)超哈(兵),原本抽10人为前锋营(白巴牙喇)护军营(红巴牙喇),原本都叫巴牙喇,后增加并改名。这个比例原本是按每个牛录300丁战时抽一半160丁作战、平时抽三分之一90丁(前锋护军守兵)执勤来算的。
清早期,八旗部队(含蒙汉八旗)总共23万人马,其中约有10万八旗精锐部队拱卫京畿。这10万人马包括:
亲军营,上三旗满洲蒙古385牛录每牛录各2人,770人,编4个牛录。
前锋营,葛布什贤(前锋)超哈(兵),八旗满洲蒙古885牛录每牛录各2人,1770人,编9个牛录。
护军营,巴牙喇,八旗满洲蒙古885牛录每牛录各8人后增加为各17人,15000人,编75个牛录。
除此以外,还有大内侍卫600人,和亲军营、前锋营、护军营是守卫紫禁城宫廷宿卫皇帝的。
步军统领衙门九门提督率领约3万(3万多步军营抽1万多到各地驻防,2.1万旗兵编100多个牛录在北京城外,加城内巡捕3~5营6千~1万汉人绿营兵)守卫北京。
骁骑营,从满、蒙旗中每佐领中选拔二十人,885牛录共17700,汉旗中每佐领中选拔四十二人,268牛录共11256,满、蒙、汉马甲共28956人。清代拱卫京畿的主力部队在西南部的骁骑营“丰台大营”,是皇帝亲自统帅的野战部队,约28000人马,与东北部的步军营“密云大营”12000人马,加“通州大营”,城外总计4万多精兵,与城内4万多精兵,共同负责京城防卫外来侵略任务。
亲军营、护军营和前锋营的待遇最高,骁骑营稍弱。按清廷规定,亲军、护军、前锋三者待遇相同,每月饷银4两,每年领米48斛,按一斛米三钱五分银算,一年总收入接近65两。而一名骁骑马甲月饷银3两,年领米48斛,一年总收入接近53两。当时的七品官一年俸银45两,禄米45斛,折银61两。两方对比的话,可以看出高级旗兵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和上述四者比,八旗步兵、绿营、养育兵的待遇较差。八旗步兵月饷银1.5两,年领米24斛,年收入26两稍多;绿营骑兵月饷银2两,年领米7.2斛,年收入26.5两稍多;绿营步兵月饷银1两,年领米7.2斛,年收入14.5两稍多;养育兵月饷银1.5两,不领米,年收入18两。
9万多守兵。盛京将军(沈阳)8000、吉林将军(吉林)8000、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8000、绥远城将军(呼和浩特)8000、江宁将军(南京)8000、福州将军8000(无)、杭州将军8000、荆州将军(江陵)8000、西安将军8000、宁夏将军8000(无)、伊犁将军8000(无)、成都将军8000(无)、广州将军8000(无)、热河都统(承德)6000、张家口都统6000、密云副都统2000、山海关副都统2000、青州副都统(益都)2000,山西太原驻防城守尉1000,山西右卫(右玉)驻防城守尉1000,河南开封驻防城守尉1000。
绿旗兵,又称绿营兵,因使用绿色旗帜得名。清国的绿旗兵,除少数驻防京师,直隶禁旅外,绝大多数驻防全国各行省。绿旗兵以营为基本单位,营制构成系统是标、协、营、汛。在地方上属总督、巡抚、总兵、副将等统率。总督为最高长官,其直属之兵称为督标,依次是巡抚,所属称抚标,提督所属称提标,总兵所属称镇标。
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所属分别称为军标、河标、漕标。副总兵(副将)所属称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营。千总、把总所属称汛。
三藩之乱大概是首都省10万,各地17省各4万,其中八旗10万、绿营46万、四藩共12万,全国军队共80万。
左都御史王熙在康熙五年(1666年)就已上疏称:“直省钱粮,半为云贵、湖广兵饷所耗。就云贵言,藩下官兵岁需俸饷三百余万,(云、贵)本省赋税不足供什一(30万而已),势难经久。”
广西定南王孔有德死后无子而被撤藩,女婿孙延龄(约40岁)作为广西将军而已。三藩兵力各自只有4万,当时为了撤销广东藩,清军已经大兵压境韶关。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69岁)因与长子尚之信(37岁)不和,疏请归老辽东,以尚之信袭爵留镇。
清廷借机以父子宗族不宜分离为由,同意尚可喜告老,但不允其子袭爵,令他尽撤部众家属回籍。七月,云南平西王吴三桂(61岁)、福建靖南王耿精忠(29岁)也疏请撤藩,试探朝廷意旨。八月,康熙帝(19岁)否定了大多数廷臣反对撤藩的意见,毅然下令三藩并撤,立即派员赴云南、广东、福建,经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
九月,撤藩诏使到云南,西南震动,吴三桂弄假成真,愤愤不平,阳为拜诏,阴里筹谋举事。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28日),吴三桂(53佐领,1万兵)杀来接班的云南巡抚朱国治(1万兵),公开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旗帜皆白,致书天下,煽动反清,各地藩王先后响应,三藩之乱开始。
吴三桂倡乱后,康熙帝驳回了王公大臣诛杀主张撤藩之臣的请求,迅速调兵遣将,多方布置,准备平叛。首先驰诏停撤广东平南、福建靖南二藩;授广西将军孙延龄(约40岁)为抚蛮将军,令其统兵固守广西;安抚三方。
令西安将军瓦尔喀(?—1673年,完颜氏,满洲镶红旗)率兵(6000兵、6000奴)赴蜀,守卫自滇入川之险地。又谕山陕甘总督哈占(副都统,2000兵、2000奴)、甘肃提督张勇(2万兵)、陕西提督王辅臣(2万兵)、宁夏提督陈福(2万)、青海西宁总兵王进宝(1万)、甘肃凉州总兵孙思克(1万)等稳住西北,特派刑部尚书莫洛(?—1674年,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红旗)(正红三都统之一,6000兵、6000奴)经略陕西,驻扎西安。
接着削夺吴三桂官爵,布告其罪于天下。命顺承郡王勒尔锦(?-1706年,满洲正红旗,时约35岁)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军(正红三都统之一,6000兵、6000奴)驻荆州坐镇;命都统巴尔布(6000兵、6000奴)进驻西侧常德、都统珠满(6000兵、6000奴)防守东侧岳州,阻吴三桂东进集团北上湖广之师。
吴三桂起兵后,先遣马宝等为前驱,直奔贵阳,自率大军(2万兵)于十二月一日(1674年1月7日)起兵东行,云贵总督甘文焜(2万兵)自缢,贵州巡抚曹申吉(旧部1万兵)、贵州提督李本深(旧部2万兵)、云南提督张国柱(旧部2万兵)等相继投降,叛军一路东进,横穿云贵。
其后,吴三桂分兵,以王屏藩部(1万兵)攻四川,主力(7万兵)则指向湖南。数月之间,沅州、常德、宝庆(今湖南邵阳)、长沙、永州(今零陵)、衡州、岳州等府(4万兵)皆陷。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广西将军孙延龄(1万兵)、提督(2万兵)、巡抚(1万兵)踞桂林反,自称安逆大将军,陷梧州、平南、浔州、富川诸地。三月,耿精忠(1万兵)踞福州反清,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攻陷全闽(4万兵),随后约吴三桂合兵入江西。耿军分兵三路:以曾养性(1万兵)为东路,寇浙江温州、台州、处州;以马九玉(1万兵)出仙霞岭为中路,寇浙江金华、衢州;以白显忠(1万兵)为西路,寇江西广信、建昌。
孙延龄、耿精忠反叛后,清廷失去了滇、黔、湘、川、桂、闽六省,战乱扩大到赣省,形势恶化。清廷迅速增调兵力,先后派出六路大军: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正红旗,约35岁)等率师由常德、澧州进取云贵;镇南将军尼雅翰(6000兵、6000奴)、都统珠满、巴尔布等率师由武昌进取岳州、长沙,直入广西;安西将军赫业(6000兵、6000奴)、西安将军瓦尔喀(?—1673年,镶红旗)等率师由汉中取四川;
和吉格礼,满洲正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世居叶赫地方,康熙十三年,随安西将军都统赫业征逆藩呉三桂,至四川,攻夏邑闗,力战殁于阵,恩赐骑都尉
赫业、瓦尔喀战死
戊寅,安西将军赫业等败吴之茂於劄阁堡,复朝天关。
壬午,浙江平阳兵变,执总兵蔡朝佐,应耿精忠将曾养性,围瑞安。命赖塔(?—1684年,正白旗)进兵讨之。
壬辰,副都统德业立(2000兵、2000奴)败洪福於武当。六月丙午,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师赴岳州,贝子准达()赴荆州。
庚戌,总兵祖弘勋以温州叛。金华副将牟大寅败耿精忠将於常山。壬子,命将军喇哈达()守杭州。乙卯,命康亲王杰书(正红旗,28岁)为奉命大将军赴浙江,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赴四川。浙江温州、黄岩、太平诸营相继叛。命喇哈达守台、宁。
七月辛未,以郎廷佐为福建总督,段应举为提督。癸酉,赖塔败耿精忠将於金华。是时精忠遣其大将马九玉、曾养性犯浙江,白显忠犯江西,所至土匪蜂应,江西尤甚。南瑞总兵杨富应贼,董卫国诛之。丁亥,贝勒察尼大战贼将吴应麒於岳州七里山,败之。
八月壬寅,平寇将军根特卒於军,以哈尔哈齐代之。海澄公黄梧卒,子芳度袭爵,守漳州。乙巳,金光祖报孙延龄陷梧州,督兵复之。丙午,上幸南苑。
九月壬戌,上御经筵,命每日进讲如常。耿精忠将以土寇陷清溪、徽州,江宁将军额楚、统领巴尔堪击走之,连战入江西,复乐平等县。命硕塔等驻安庆。
辛未,麻城土寇邹君升等作乱,知府于成龙讨平之。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率师赴江西,侍卫坤为振武将军副之。广西提督马雄叛,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师赴广东,宗室瓦山、觉罗画特副之。江西提督赵国祚
冬十月壬辰,喇布师行。丙申,岳乐师行。壬寅,上奉太皇太后幸南苑。辛亥,还宫。
十一月庚申朔,莫洛报吴之茂兵入朝天关,饟路中阻,洞鄂退守西安。命移西安军守汉中,河南军守西安。
十二月庚寅朔,杰书大败曾养性於衢州,又败之於台州。王辅臣叛,经略莫洛死之。上议亲征。王大臣以京师根本重地,太皇太后年高,力谏乃止。徵盛京兵、蒙古兵分诣军前。丁未,命尚可喜节制广东军事。戊午,祫祭太庙。
是岁,免直隶、江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七十八州县灾赋有差。朝鲜、琉球入贡。
平南将军赖塔(?—1684年,那穆都鲁氏,满州正白旗人)率师由浙江平定福建;定南将军希尔根(?—1679年,觉尔察氏,满洲正黄旗人)率师由江西入福建;副都统(2000兵、2000奴)根特巴图鲁(?—1674年,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平寇将军,与席布等自江西帅师赴广东,会同尚可喜进剿。
同时遣兵分守各战略要地。根特自长沙下广西,卒於军,上复授安亲王岳乐(正蓝旗,时48岁)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禁旅赴广东。
吴三桂得湖南后,暂停北进,希望和清廷裂土议和,划江而治,清廷不允其请,并将留在京师的三桂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处死。此后,吴三桂令马宝、张国柱[胡国柱]等守湖南,另外分兵东西出击,一路由长沙窥江西,一路由四川窥陕西。入赣之军,一路由大江达南康境,陷都昌;一路由长沙入袁州境,陷萍乡、安福、上高、新昌,与耿精忠会师,合下三十余城。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川陷落,清廷命兵部尚书莫洛经略川陕。十一月,莫洛率兵由汉中赴蜀,令陕西提督王辅臣随征。十二月,师至宁羌州(今陕西宁强),王辅臣叛,莫洛中鸟枪死。吴三桂军吴之茂、王屏藩部立即由汉中出陇西应援王辅臣。陕甘各地纷纷响应。局势更趋恶化,清军陷于多面作战境地。
康熙帝沉着冷静,重新调整部署,以福建、浙江、江西为东战场,由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正蓝旗)进兵江西,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正红旗,6000兵、6000奴)、宁海将军贝子傅喇塔(正蓝旗,6000兵、6000奴)、浙江总督李之芳分讨浙江;以四川、甘肃、陕西为西战场,一面由靖逆将军张勇会同总兵孙思克配合定西大将军贝勒董额自陕攻蜀,一面派人前往招抚叛后摇摆不定的王辅臣。
以湖广为中心战场,打算速灭吴三桂,稳定湖南。
战争初期清军的不利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三月,耿精忠据闽叛清;潮州总兵刘进忠响应,以潮州府11县地附耿精忠,受耿藩封为宁粤将军。尚可喜令其次子尚之孝(都统)和都统聂包、总兵王国栋等率兵讨伐。七月,清讨叛军抵达潮州。九月,广东巡抚刘秉权到潮州督战,击败刘进忠军于凤凰洲。刘秉权病死军中。刘进忠困守潮州城。十二月,占据漳、泉州的台湾郑经派兵至潮援刘进忠,大败清军于黄冈,尚之孝退走普宁。清续顺公沈瑞屯于饶平。
十月二十九日,自吴三桂、耿精忠等叛清之后,尚可喜一心忠于清廷,而且出兵征讨广东境内的叛乱。康熙帝谕议政大臣等,付与尚可喜广东一切军政大权。后(康熙十四年正月)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其子尚之孝授大将军。
是年,琼州府“海水溢,漂没人畜无算,崖州尤甚。”
吴三桂兵力只有4万,入黔白得黔军4万,王屏藩1万入川白得吴之茂4万,兼并广西白得孙延龄4万,入湖南得4万,其实张勇等人也是吴三桂旧部,只是没有跟随造反
吴之茂1万留守兵力支援西线王辅臣2万,西线兵力吴之茂、王屏藩、王辅臣共8万,清军陕1万、甘3万、宁2万、青1万、援军1万共8万
东线兵力14万,清军韶关4万、江西4万、湖北4万加3万,共15万
广东王兵力4万,内战
浙江战区,福建王兵力4万,清军5万
察哈尔1万,跟随1万,清军数万
东北俄罗斯近千,很多土著,清军近1万
青海、准格尔各自拥兵
吴三桂兵力主要是临时投降加入的
至于说吴三桂为啥不立即北上湖北,他是对的,湖南可以依靠水网,湖北多是平原利于清朝骑兵
如果吴三桂支援耿精忠而不是王辅臣,如果郑经不是背刺耿精忠而是北上浙江舟山,如果尚之信早一点加盟,那么局面都会不一样
郑经兵力4万,投入浙江,清军就输了
双方各30多万,清朝当时总共有80万军队而已,四藩因为还有对等的临时后勤人员,所以总兵力号称70万
借图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孙延龄攻打梧州,为清两广总督金光祖所败。此后,孙部发生内讧,孙延龄反复考虑后,决定反正。十二月,吴三桂闻讯派从孙吴世琮领兵以恢复广东为名,进驻桂林,袭杀孙延龄。
浙江境内,固守衢州的浙江总督李之芳从耿军曾养性部手中夺回了义乌、金华、绍兴、东阳、嵊县等地。九月,杰书驻镇金华,傅喇塔进师台州,在一年半时间内连克永康、缙云、处州、仙居、黄岩、乐清、青田等府县。曾养性败走,困守温州城。
这时,在耿精忠后方,台湾郑经声言要借漳、泉二府,精忠不许,二人交恶,郑经尽夺漳州、泉州等地。耿精忠急抽前线军队南下对付郑经。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帝果断下旨,命杰书撤围温州,移师衢州,趁虚入闽征讨。
八月,杰书抵达衢州,尽歼耿军马九玉部数万精锐,随后长驱仙霞关。白显忠部势孤降清。九月,清军收复建宁府,师次延平。耿精忠既失马九玉、白显忠两路大兵,又有郑经逼于身后,震惧无措,遂献总统将军印,遣其子显祚往迎清军。十月,清军至福州,耿精忠出降。清廷复其靖南王爵,令率所部随军征剿。曾养性闻讯,以温州归顺。不久,清军击败郑经军,收复漳、泉各地。浙江、福建平定。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二月,尚可喜命长子尚之信率兵援饶平沈瑞,兵败。沈瑞出降。刘进忠送沈瑞于郑经。
七月二十六日,高州总兵祖泽清叛清,附孙延龄(康熙十三年二月广西将军孙延龄据广西叛清)。清廷命尚可喜、将军尼雅翰、总督金光祖等,会商剿御。
八月,吴三桂命马雄(康熙十三年九月广西提督马雄降附吴三桂)率兵进攻广东,陷高州,攻阳春。金光祖率兵御之,兵败,退守肇庆。马雄连陷新兴、阳江、恩平等县。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二月二十一日,先是尚可喜奏以长子尚之信承袭王爵,后来恶其酗酒嗜杀再奏废之,改以次子尚之孝(36岁)袭爵。尚之信(39岁)被废不服,遂抗父命。时吴三桂发兵攻肇庆,尚可喜(71岁)在广州卧病,尚之信乘机幽禁其父(于十月二十九日忧郁而死),举兵附吴三桂反清,易帜改服,传檄州县。
五月,两广总督金光祖、广东巡抚佟养钜等俱叛降。镇南将军舒恕(36岁,满洲正白旗,武功郡王礼敦曾孙。康熙八年,自一等侍卫授兵部督捕侍郎,调吏部。十三年,命署前锋统领,参赞定南将军希尔根军务)引兵退赣,副都统莽依图(41岁,满洲镶白旗2000兵、2000奴)自肇庆突围出。吴三桂授尚之信招讨大将军、辅德公。尚之信叛清后,夺尚之孝兵权,使之闲居广州。
三月,韶州副总兵张星耀叛清,以城降附吴三桂,受封将军。会莽依图自肇庆突围北走,张星耀发兵阻击,莽依图率500骑兵破之,继而收复韶州城。
是年,清廷始命广东提学道渡海考琼州府岁、科两试。
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尚之信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封号,易帜改服,拥兵反清。其后,吴三桂屡次促其出师,索其军饷,之信气沮,图谋归正。十二月,暗地遣使赴江西简亲王喇布军前议降。康熙帝降特旨赦其罪。
在西战场,董额军虽然克复了秦州、洮州、河州、兰州、延安诸地,但王辅臣仍在平凉负隅顽抗,吴军王屏藩、吴之茂部也从汉中遣兵赴援,清军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令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任西征事。五月,图海大败王辅臣于平凉城北,断其饷道。六月,辅臣降清,王屏藩、吴之茂部屡为张勇所败,遁回汉中。陕甘大定。
在中心战场,吴军防守严密,兵力雄厚,清军南下受挫。王辅臣叛于西线时,吴三桂欲取道川陕入犯京师,以七万兵据岳州、澧州诸水口,北拒荆州之师;另以七万兵据长沙、萍乡、醴陵,东拒江西之师;自赴松滋,陈兵船于虎渡口(虎渡河入江处)上游,明言攻荆州,暗分岳州之众企图打通与兴安、汉中的联络。
不久,王辅臣反正,安亲王岳乐乘吴三桂西上之际,连复建昌、广信、饶州、袁州、醴陵、萍乡,直指长沙。吴三桂被迫由松滋回援,一面令胡国柱坚守长沙,一面调马宝、高起隆由岳州赴援,又遣将军韩大任、高得捷等分陷吉安、醴陵,断岳乐后路。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清军水陆并进,攻打岳州。贝勒尚善遣水师败敌于洞庭,克君山。勒尔锦军自荆州渡江,败敌于公安虎渡口。
察尼(1641~1688年,多铎第四子,继承正蓝旗,时32岁,参赞军务)败敌于沣州太平街。但各路清军取胜后迁延瞻顾,以致叛军自松滋援至,勒尔锦在太平街失利,退回荆州。尚善也未能断敌饷道。江湖之险复为叛军所据。
军神在线的图有点小错误
灭吴逆
在江西战场,叛将韩大任妒嫉高大节高得捷之功,屡谗于胡国柱,大节郁郁而死。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反正,韩大任势穷,降于康亲王杰书,江西遂定。
康熙十六年(1678年)清廷诏以莽依图为镇南将军,自赣州入粤受之信降,并命赖塔自福建入广东,取南雄,直抵韶州。五月,尚之信在肇庆反正降清,清廷令其袭平南亲王爵。七月,吴三桂遣马宝、胡国柱出韶州攻粤。莽依图逾岭援韶,双方在韶州大战数月,最后,江宁将军额楚援至,清军大胜。不久,高州(今茂名)、雷州(今海康)、廉州(今合浦)悉定,琼州(今海南琼山)、惠州叛军归顺。广东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授傅宏烈广西巡抚、抚蛮灭寇将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莽依图兵入广西。翌年正月,大败吴世琮于梧州城下,收复桂林。七月,再败吴世琮于南宁,世琮以数十骑逃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叛将马承荫获傅宏烈,执送贵阳,宏烈不屈而死。五月,莽依图讨平马承荫。广西遂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三月初八日,清廷授副都统莽依图为镇南将军,命其精选士马,统兵征粤。以副都统额赫纳、穆承格参赞军务。复令莽依图从简亲王喇布军中每佐领兵酌选3名,各在赣大军中每佐领兵酌选六七名,以加强队伍。莽依图于三月二十四日,由江西率师赴粤。
三月十九日,原潮州总兵刘进忠、碣石总兵苗之秀,闻耿精忠已降清,清军平定福建,遂派人至康亲王杰书军营求降。诏命宥其罪,仍以刘进忠为潮州总兵、苗之秀为碣石总兵,随军征讨。旋授刘进忠为征逆将军。后刘进忠潜送清招抚文檄于吴三桂,清廷为防其留潮生变,调驻福州。
五月初四日,尚之信叛清附吴三桂后,吴三桂屡胁其出兵,索其助饷,又遣董重民代替金光祖为两广总督,冯代替佟养钜为广东巡抚,分守冲要,尚之信等皆后悔。及见陕西王辅臣、福建耿精忠先后降清,尚之信使人持密疏至南昌简亲王喇布行营乞降,喇布以其事奏闻,康熙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诏许其降,令立功自效。
莽依图师至韶州,至此尚之信以广东降清。复遣署都统尚之瑛等为代表赴韶,迎接清师。奏闻,命袭其父尚可喜平南亲王爵。原两广总督金光祖亦具疏降清。
六月十二日,原高雷总兵祖泽清率所属官兵降清,高、雷、廉三府平定。
七月,吴三桂遣其部将胡国柱、马宝等会叛清原韶州副总兵张星耀,合兵数万,进攻韶州城。新授镇南将军莽依图率师自广州驰至韶防守。叛军自七月至九月攻城不破。九月,江宁将军额楚率师万人北来援韶,会省城总督援军亦至。投入战斗,大破叛军。叛军残部遁逃。
十一月初二日,平南王尚之信以粤省之广、肇、南、韶、惠、潮等府陷贼时,遭逆贼加派兵饷,横征害民。今地方已经恢复,请禁革横征私派,以苏民困。上谕从之。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命各路军进剿,集中兵力猛攻湖南。同时遣吴三桂原属人员赴各地军前招抚。岳乐收复浏阳、平江、招降叛将林兴珠于湘潭,将军穆占力拔永兴、茶陵等十三城。
十七年八月,贝勒尚善薨于军,命察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攻下岳州。
为维系人心、鼓励士气,吴三桂由长沙移镇衡州(今衡阳),并于三月初一日(3月23日)称帝,国号周,建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大封诸将。
此后,三桂召回马宝、王绪、胡国柱,集中全部精锐进攻衡州的门户永兴,永兴告危。不料,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10月2日)病死军中,吴军密不发丧,退师衡州,遣人赴云南迎吴世璠. 十月,吴世璠迎丧还滇,继立帝位,改元洪化。
清军乘这一变故加强攻势。康熙帝以为 今日之势,岳州最要,催清军猛攻这一咽喉要地。康熙十八年(1679年),安远大将军察尼收复岳州,叛军震恐。清军荆州、长沙之师纷纷出击。夷陵、澧州、常德、长沙之敌弃城逃走,岳乐军遂由长沙进衡州,复武冈。尼察军克辰龙关、辰州、沅州,叛军败退贵阳,湖南悉定。
同时,川陕清军也向四川发起了猛攻。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王进宝复凤县、克武关,直抵汉中。叛将王屏藩退走保宁,战败自缢,吴之茂遭擒。翌年正月,陕西提督赵良栋收复成都;图海复兴安;将军佛尼勒复永宁、马湖;湖广提督徐治都复夔州、重庆。四川悉平。滇黔已处于湖南、两广、川陕三路清军的进逼之下。
康熙十九年(1686年),清廷以安亲王岳乐久劳于外,调其回京,命贝子章泰代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由湖南进取云贵。又以云贵多山,皆以绿营步兵居前,八旗骑兵继后,特命总督蔡毓荣为绥远将军,节制汉兵先进。另命王进宝留镇四川,赵良栋以勇略将军兼云贵总督率川师入滇,令征南大将军赖塔由广西进征云南。
十月,清军克贵阳,吴世璠偕吴应麒等逃奔云南。十一月,复遵义、安顺、石阡、都匀、思南等府,叛将李本深降。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清军至安南(今晴隆县),大败叛军于江西坡,新兴所、普安州也相继收复。贵州全复。
此时,彰泰军已进云南沾益,赖塔军也抵达云南曲靖,两军会师嵩明,议合围昆明。二十一日(4月9日),叛军出城列象阵拒战,为清军大败。
此后,吴世璠执意困守孤城。九月,赵良栋统川师至昆明后,清军开始掘壕近逼。十月,城中粮尽,清军环城猛攻。二十八日(12月7日),以线緎为首的叛将图执吴世璠以献,世璠闻变自杀。二十九日(12月8日),线緎等率众出降。清军入城,戮吴世璠尸,传首京师。昆明收复后,清军迅速铲除了叛军残余,云南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