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龙与女友】李京龙: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焊接专家

2019-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京龙,1964年12月出生,泰州市高港区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摩擦焊接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陕西省表面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摩擦焊.扩散焊.钎焊技术;固相增材制造技术;热喷涂技术.[李京龙与女友]李京龙: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焊接专家先后主讲"焊接电弧物理""压力焊""热喷涂技术""焊接工艺学""钎焊工艺"等本科.研究生专业课.主持国家"973&quo

李京龙,1964年12月出生,泰州市高港区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摩擦焊接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陕西省表面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摩擦焊、扩散焊、钎焊技术;固相增材制造技术;热喷涂技术。

【李京龙与女友】李京龙: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焊接专家

先后主讲"焊接电弧物理""压力焊""热喷涂技术""焊接工艺学""钎焊工艺"等本科、研究生专业课。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航空航天、装备预研计划项目5项,及其它横向协作项目。毕业硕、博士研究生80余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委科技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李京龙与女友】李京龙: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焊接专家

作为中国焊接学会理事、焊接材料技术专家,李京龙的日程常常被安排得满满的: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赶赴相关重大工程项目现场指导、带着学生做试验搞科研……与记者约定的采访时间被一推再推。

上周末午后,他终于挤出时间,在摆满各种焊接试验材料及书籍的"杂乱无章"的办公室里,接受了家乡记者的采访。

【李京龙与女友】李京龙: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焊接专家

记者:李教授,您的家乡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您什么时候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漂泊这么多年,家乡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

李京龙:我的父母是泰州人,我则出生于北京,因为父亲当时在首都机械厂工作。两岁时,我随母亲回到家乡高港,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童年欢乐时光。我在永安洲镇兴东小学读完了小学课程后,又随着母亲来到了父亲新的工作所在地——陕西省宝鸡市。那一年,我12岁。之后,我们一家就一直留在陕西工作、生活,直到现在。诚如你所言,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我的家距离长江不远,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们来到江边玩耍,那波涛滚滚的江面、来往轮船的汽笛声,一直留在记忆的最深处。这里的民风淳朴,初来乍到时,小伙伴们也不因为我是一名"北蛮子"而欺负我,左邻右舍们待我就像家里的小孩一样,最兴奋的就是过年时,跑到哪家,都会用花生、糖果将我的小口袋塞得满满的。

当然,记忆中的家乡虽然天蓝水清,但毕竟生活条件有限,村民们大多住着低矮的茅屋,泥土路通到家门口,与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气派整齐的集中居住区不可同日而语。家乡的发展太快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家乡的教育,可以说让我终身受益。小学毕业后,我来到陕西读初中,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在第一次学情考试时,我的成绩就鹤立鸡群。还记得初三时的一次全县统考,我的物理拿到了88分的高分,而其他同学仅仅及格。

1981年,我参加了高考,顺利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西安交通大学读博士,之后又回到西北工业大学工作。可以说,没有家乡老师的辛勤栽培,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感谢我的启蒙老师们,尤其是兴东小学的于佩兆老师,至今都有联系。每次回去,我都要去看望他老人家。

记者:您在焊接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以说,焊接技术是您终身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当初,您是怎样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

李京龙:还是父亲对我的影响多一些吧。我的父亲一辈子与机械打交道。父亲离开北京后,来到宝鸡市的凤县红光乡067基地红光机械厂(现在的航天六院航天发动机厂)工作,让我有幸接触到了这个行业。这是一家保密级单位,一般人不可以随便进出。

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有时借口找父亲"溜"进去玩。进入车间,一台台大型的发动机吸引了我。那时,我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像父亲的同事们一样,成为一名"威武"的工程师,设计制造出更大、更先进的发动机来。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算是正式"入了门"。

1988年3月,我成了该校的一名"助教",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为什么会选择留校任教呢?有两个原因。一是想通过这个职业克服我害羞胆怯的性格。尽管年轻时我的性格不算内向,但是非常胆小,在公共场合不敢讲话,甚至见到生人尤其是女孩子就会脸红。我羡慕老师们的落落大方、滔滔不绝。怎样才能改变我的性格?那就是站上讲台当老师来锻炼自己!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也将这个"法宝"传授给我的学生们,有意识地鼓励他们站上讲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勇敢地展现自己。现在,我的一些学生不到30岁,就成了年轻的教授。

二是,当老师能专心致志地搞科研,从而提升一个人的素养。我觉得,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自我修行,沉浸在科技的海洋里,潜心研究学问,内心会非常的平静,不浮躁,情绪不会大起大落。其实,当老师也有成就感的。到目前为止,我带过的硕士、博士生超过了100名,其中,培养出了12名博士,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崭露头角,有的成了研究员和教授。看着他们成长,并成为某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记者:在一般人看来,焊接似乎是一项普通的技能,但您却把它研究到了极致。其实,我们知道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能简单介绍下吗?在这个领域,您都有哪些研究成果或者得意之作?

李京龙:我们在工厂里常常会看到电焊、氩弧焊、埋弧焊这些焊接方式,但可不是这么简单。这些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在研究焊接技术和焊接材料,我们的研究方向大致有三项:真空扩散焊技术、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和等离子喷涂技术等。

我们"真空扩散焊技术"的科学与技术积累在国内领先,装备技术、工艺制造技术也走在前列,我们有一个长期以团队形式专门从事该方向研究工作的团队,这在国内是唯一的,我们已经研究了20多年。我们的以"层板喷注器"制造技术为代表的航天技术,也就是卫星、探月工程中的姿控发动机关键技术,是国内该领域的技术领跑者,在国际上也比较先进。

这项技术不但应用于军事,还转为民用,比如,已经应用到了数码印花打印喷头、新能源汽车软连接、热电樊笼阀体、输配电触头等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以"飞机壁板"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摩擦焊基础研究与工程开发,代表着国内摩擦焊理论研究与技术水平,我们这里也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摩擦焊"为专业特色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我刚才提到,这些成果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研究出来的,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智慧团队",这个团队中除了我之外,还有我的"大弟子"熊江涛副教授,我的老师张赋升教授,我的硕士弟子、留法博士孙福等,他们付出了很多艰辛、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我们的成果甚至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并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举个例子,有一种叫"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产品,东西不大,但国防、民用应用广泛。这种东西是由50甚至100片小板子焊接起来的,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以前,我国要从英国的一家公司进货,该公司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该产品规模最大的厂家,进货价格非常昂贵,而且他的技术保密,从不外泄。通过数年的研究、试验,我们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且质量优于对方。对方一组产品报价4400万元,我们研制出来后,价格不到1000万元。

我们的成果也得到了国内相关行业的肯定。有一年,国家航天部门需要"高超音速飞机发动机头锥"这种产品,在全国调研了一年,都未能如愿,最后找到了我们,并且要求3个月内出成品。按照常理,该产品从设计到出样,最起码需要一年。

这可怎么办?相关部门下了"死命令":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一定要如期完成!我交掉了手机,立下了"军令状",将自己关在一间酒店客房里做研究,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平时,我只和团队成员间保持联系。近3个月里,亲戚朋友们都以为我失踪了。最后,在当年的腊月二十八,我们拿出了产品,此时距离规定的三个月仅差两天!这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关键性产品,受到了航天部门领导的表扬。

记者:听说您与家乡的一些企业常有联系,给予技术支持和辅导,帮助一些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您是如何提供帮助的?

李京龙:我与家乡的科技部门和相关企业一直保持着联系,前段时间,我还出席了泰州市在西安举行的泰州西安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参观了泰州科技成果展。泰州的相关企业与我们学校也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联系比较紧密。我们泰兴市有一家生产等离子喷涂设备的公司,数年前,公司负责人请我过去看看,谈谈建议。

过去之后,我发现该公司的电源技术很"土",稳定性差,故障率较大,与先进的技术相比,就像手扶拖拉机与轿车之间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产品跟不上时代,当然卖不动了。

他们也想改善,但遇到了技术瓶颈。我帮他们设计了新的图纸,编写了新的工艺流程。渐渐地,这家公司的生意红火了起来。我们永安洲镇有一家生产锅炉管道的企业想转型,听说生产焊接设备很赚钱,便匆忙上马。由于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我听说后,主动来到该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了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现在,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家乡就是我的根,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离开多久,我的心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只要家乡有需要,我都会全力以赴,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