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境界层次 “天人合一”:中华文化信仰的奥秘
“天人合一”思想里头蕴藏着中华文化信仰的奥秘,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管是在儒、在释还是在道,通通都体现了一种对“大道”的信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一是万物的根基,是本,是始。对“道”的信仰是彻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当中的,每个中国人都会论一论“天理良心”,凡事都是要讲个“道”的。
对于天人关系,夏商时就有记载和讨论。中国人“敬天”、“祭祖”,“天”是一个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朝历代都有继承和发展。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董仲舒和张载。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便是由他提出。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被称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
儒家经典《尚书》、《春秋》等不时记载有君主施政影响天时、引发灾异的记载。董仲舒于是据此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祥灾,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古代中国哲学、中医等都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天人相应,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学派称为“关学”,世称横渠先生,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张载在他的著作《西铭》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民,吾同胞”是说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应当具有一种同胞般的关系,表达对一种和谐、融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好信念与追求。在儒家“差等之爱”之外发展出一种遍及他人乃至宇宙苍生的“平等之爱”,体现了朴素的博爱精神和平等观念。
“物,吾与也”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朋友关系,表达的是一种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可贵思想。关于人与物的关系或者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宋代新儒家提倡“天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性论,主张人性来源于宇宙的本原。
万物(当然包括人和自然界)都是一体同源,故而每个人都应该视同类为手足,视自然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