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昆嵛山美的词句 江树泉:“昆嵛山痴”的挚爱情怀
下一步,江树泉还准备将若干人生经历以及诗词书画作品,分别整理汇编,计划出版《故园闲记》《艺苑琐记》等书。
今日文登
江树泉在他的“昆嵛山居”,向游客介绍自己题写的迎客诗《喜客来》。记者 时新元 摄
“心迹所到之处,一定比足迹所到更为遥远与辽阔。”今年,一本记录欧洲十国之旅的随笔集《天涯游记》出版发行,书中透露出的浓郁人文气息与物我一体的悲悯大爱情怀引发读者热议。该书作者———76岁的江树泉先生自号“昆嵛山痴”,曾在文登度过了45年的教育生涯,退休后他本着做学问的态度先后游历了欧美多国,写出了两部不同于一般游记的厚重作品:《彼岸行记》《天涯游记》。
同时,他怀揣着热爱家乡之情,到昆嵛山承包了500亩荒山,植绿护景,吟诗作画,保护“昆阳书院”遗址,办起了休闲生态园。
游历欧美 著书文道并举
“‘朝闻道,夕死可矣’,外出不仅在游玩,而且还是心灵的旅行。我无心也无力使‘文章千古事’,但我却是‘文登学人’里的一学人,好学之人,教学之人。在游历中观宏体微,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真诚记录下来,作为呈现给自己和读者的珍贵礼物。
”江树泉说。退休后,他先后游历了美国及欧洲十国,以文登学人的身份领略不同的异国风情,品味东西文化之差异,通过记述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出版了《彼岸行记》《天涯游记》两本随笔集,让未能身临其境的读者能够饱享“读游”之乐。
“我徜徉在纽约、华盛顿,听到了早期创业的呐喊与抗争,也看到了他们用血与火凝聚成的丰碑与鲜花;我浏览在洛杉矶、旧金山,感受到了早期华人在海外的酸甜苦辣,也了解了当今华夏精英的峥嵘业绩。”翻开60万字的《彼岸行记》,就犹如打开了一幅当代美国的风情画,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更有着作者的独立思考与人生感悟。
江树泉曾在1999年底开始游历美国,行程近两万里,阅历了美国十八个州。面对一个陌生国度,他以探索者和求证者的心态,用380多篇随笔展现了大洋彼岸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写出了“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
2006年,江树泉游历了英国、比利时、荷兰等10个国家的主要城市,后以对欧洲的见闻和感受为素材,写就《天涯游记》,撮其要、取其精,将神秘西方的域外风情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描述与感怀文道并举,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别开生面、充满良知与感动的精神世界。
“现在翻开《天涯游记》的一些篇章,我仍然想落泪。”江树泉激动地说。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激愤与战栗,在柏林墙遗迹前对民主自由的赞美,在大英博物馆中面对中国文物的义愤和凄怆……无不让人清晰感知到一位古稀老人胸膛中跳动着的炽热而充满激情的赤子之心。
读者郎鸿叶说,当我们读着这些翔实、朴素而又文采斐然的文章时,能感觉到是和怎样的一位长者一同走过了欧洲十国;作者此番游踪万里,文章所述却超越几万里,上下数千年;博大宽厚而又是非分明,在斑驳绚丽的异域情调面前保有清醒与良知。
下一步,江树泉还准备将若干人生经历以及诗词书画作品,分别整理汇编,计划出版《故园闲记》《艺苑琐记》等书。
护山植园 乐筑昆嵛山居
《彼岸行记》《天涯游记》两书大部分篇目的编辑工作,江树泉都是在昆嵛山下完成的。当记者来到昆嵛山东麓时,只感觉这一片青山绿水宛如世外桃源。漫步在山间小路,各色野花散发淡淡清香,期间便是江树泉倾力打造的“昆嵛山居”。
江树泉在2002年旅美归来后,由于深深地感受到了不同的环保意识,便下定决心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保护一方水土,为家乡的环保事业作一份贡献。经过一年多的调研,他被昆嵛山东麓虎伴山的山水风景及文化气息所吸引,跟相关部门协商后,便把这里的500亩荒地承包下来,以“昆阳书院”遗址为中心,以昆嵛山风情为主旋律,陆续建设了曲径、回廊、房舍,栽植了红枫、莲花、果树等,结交文人雅士来此吟诗作画,俨然是现代版的“昆阳书院”。
“在这片绿色天地里,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江树泉说,他在果树旁的空地里种植的花生等,时常因獾、黄鼠狼、刺猬等野生动物出没而被偷食,为此雇佣的工人曾想通过放药来处理,但被他阻止了。现如今,经过近10年的植绿护景,这一带生态环境保护得越来越好,已经是漫山郁葱、风景如画,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看到了青山绿水,吃到了樱桃、杏、桃子等,尝到了农家美味,还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江树泉说,住在山上不是贪图享受,而是要做一件让子孙后代都受益的事情。有些人退休后,赋闲在家,没有积极的心态去度过后半生,而他觉得人要有种大意境,应老有所为,不宜过于看重吃穿享受。他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凭着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在昆嵛山下倾心打造他的理想园。
江树泉在一首名为《昆嵛山居》的古体诗中描绘了自然回馈给他的快乐:清溪小桥曲径深,山家鸡犬隔林闻。鸟缘花枝偶作客,松依翠岭常为邻。不趣世事千般巧,独醉山水一片真。幽居自能近春色,笑看明月照痴人。
诗画人生 抒写赤子之心
走进江树泉的山居,只见屋内墙壁上画有一幅气势磅礴的水墨画《巴蜀魂》。“这幅画描写的是汶川地震后,人们抗灾抢险救援的感人场景。”江树泉说,为了创作好这幅画,他特别搜集了大量新闻图片研看,用心感受其间的悲恸与感动,才着手开始创作。
据了解,江树泉自幼饱读诗书,15岁便自学山水画,后拜师学习花鸟画,擅长行书、草书等书法,同时又酷爱古体诗创作,是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
行走于虎伴山下生态园内,记者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其中一处峭壁上因刻有江树泉的一首古体诗《喜来客》而格外显眼,诗句“一夜透山雨,万道梳石泉。晨净鸟声碎,风轻花香乱。客至樱先吻,人去柳亦牵。欢歌随日落,月伴出东山。”让人不禁感言江树泉诗歌的灵动以及他的热情好客。
随后,记者看到两块巨石上横着一块写有“昆阳书院”的石匾,这便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昆阳书院遗址。面对书院遗址,江树泉内心万分的感慨,还创作了名为《昆阳书院遗址感怀》的古体诗:曲径缘溪入云深,山家鸡犬隔林闻。野草苍茫匿故址,石匾朦胧依岩门。仙揖鬼让黄鹤去,虎吼龙吟古风存。试作当年蓬莱客,昆嵛山里一痴人。
“诗言志,表心声。”江树泉的诸多诗歌作品,取材于自然生活,立意考究,情感深绵,词句鲜活,具有韵律感与色彩感,散发着人文之美。据江树泉讲,他从小就喜欢诗歌,尤其是古体诗,爱读爱写,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他说自己喜欢历代古诗中所散发的人文之美,如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游历山水的豁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悲天悯人的情操等,正是这种人文之美,让他永葆一颗敬畏自然、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给了他不尽的精神源泉和创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