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窥人不是韩寒写的】静听时光|杯中窥人
泡一杯清茶,看着氤氲的雾气,一片片茶叶在水中舒展,恰如某种关于人生的隐喻,神秘而富有哲学。玻璃杯和水的折射,犹如一面放大镜,从微观到宏观,可以清楚认识一个人。
夕阳下,尾随着周开迅,跨越贵州茶工业博物馆斑驳的铁门,空气迷蒙得如同云雾,远山远水和人家是悬挂在天地间的水墨,似乎我们之前不是在进行文化遗产研究会筹备工作,只是品完佳茗后,接着品评山水。周开迅的背影厚实、笃定,这让和他一起工作了十来年、近距离接触了无数次的我们,仍然敬意深沉。
贵州茶工业博物馆地处湄潭县城城南杨柳湖畔,建在一座占地40多亩、始建于民国的制茶工厂里面。围墙外平坦的大道少有人迹。后面传来一位同仁的呼喊:主席,上车!周开迅脚下不停息地回道,你们坐,我走过去。他并没有转过身来,我们仍然感觉到了他脸上的笑容:谦和、平易。
其实,不单是在周开迅身边工作的人,就是其他行业,和他只是工作联系,甚至职位比他高的人都是这样叫他。2003年,他担任县政协副主席,组织挖掘整理湄潭永兴古镇历史文化时,大家就开始这样叫他了。那时,大多数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很是淡漠,甚至不以为然。
然而,他并不气馁,在筹措经费,出版各类文史书籍的同时,上下呼吁,勉力坚持。如今摆放在博物馆那套全国仅有,50年代末由湄潭茶叶科技人员自主研制的木质红茶生产线差点被当做废品卖掉,就连这块地也差点成了开发商的。
周开迅多方奔走,才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成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在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由于他本人在茶文化研究上的影响力,没花一分钱,就从羊艾茶场拉来几大车珍贵文物。省里其他地方的茶文化遗产守护人士,也主动向博物馆捐献了不少珍贵的文物。
如果近距离接触周开迅,你会发现,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他身上都散发出一种气质,如金石之坚,如流水之百折不挠。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吃力且不一定讨好的事,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他出版了浙大文化和茶文化系列书籍,也保护了几十处茶文化遗产。
2016秋天,美国西方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学学者爱利克斯博士(中文名戴震)拿着他主编出版的《茶的途程》这本书,万里迢迢,在湄潭这个偏僻的内陆小县找到他时,他微微笑着,并不意外。爱利克斯博士说,湄潭的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等文化遗产,是湄潭的,亦是世界的,让我们共同致力于这项伟大的工作!
2016年底,他卸掉了县政协副主席的职务,却没有借此推卸掉心中的使命,反而给自己定了更高更远的目标,成立湄潭文化遗产研究会,把文化遗产工作保护工作进行得更广泛,更深入。
这种奔走类似于西藏的朝圣者,每一个长头,是在用肉身丈量着通向圣地的道路,一切外在的艰难困苦全然不顾,周开迅心甘情愿把一生都奉献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在桂林医院做手术住院期间,仍然没有放弃工作,通过网络远程审稿,主编了《筑梦家园》、《八年抗战在湄潭》等文史书籍。无菌室厚厚的玻璃,隔开了亲人,隔开了朋友,但隔不断周开迅捍卫这方厚土的决心。他用他的努力连接起历史和未来,也连接起湄潭通向世界的大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周开迅仍然在上下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