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讲述在非洲支教的日子:为防艾滋自己理发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到第二周的星期一,当他从学生家里回来后,发现身上有不少红点,而且还有一些痒。过了两天,身上的红点变得更大,而且开始出现红肿,有痛感。
徐本禹害怕起来。星期三的晚上,他试着挤腿上的一个红包,结果挤出来一米粒大小的“白点”,放在灯下观察,发现这个“白点”在蠕动。“是芒果蝇的幼虫!”徐本禹一下子慌了。他对郝东智说:“帮我全挤出来!”
——作为湖北省的十七大代表,今年10月,远在非洲津巴布韦支教的国际志愿者徐本禹回到北京参加大会。记者有幸在他回国期间对他在非洲的支教生活作了专访。
其人其事
徐本禹1982年生,山东聊城人,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之后放弃研究生学业,义务到贵州省大方县狗吊岩小学及大石小学支教两年,由此带动全国各地数十名支教队伍到大方县支教,引来各方扶贫及助学款物数百万元。2007年1月作为国际志愿者赴津巴布韦支教,为期一年。
由于他的事迹感人和贡献突出,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7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12月2日,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留学生:“我父亲娶了15个老婆”
和徐本禹一起赴津巴布韦的15名志愿者都来自山东省,在出国之前,他们接受了英语强化培训。一个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还向他们介绍了一些当地的情况。这个留学生说,在津巴布韦可以一夫多妻,他的父亲就娶了15个老婆,而且会讲10种语言。这让志愿者们都感到不可思议而印象深刻。
出发前,山东省委的领导为15名志愿者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徐本禹代表志愿者在出征仪式上发言。
今年1月23日中午,志愿者们到达了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第二天上午,津巴布韦政府青年发展与就业安置部举行欢迎仪式欢迎中国15名志愿者的到来。
徐本禹在日记里写道: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今后3年内“向非洲派出300名青年志愿者”。来自山东的15名志愿者是中非合作论坛后第一批志愿者,也是中国首次往津巴布韦选派志愿者。
徐本禹等15名志愿者被分别安排到哈拉雷、马佐威市、奎奎市、穆塔雷市、圭鲁市等5个城市,分别进行汉语、体育教学及计算机培训,还有中医诊断和治疗传授,以及牧场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为期一年。
徐本禹和另一名志愿者郝东智,被安排到了首都哈拉雷进行中文培训。
工作:老少同堂的“中文一期”
哈拉雷是津巴布韦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官方语言是英语。在公共场合和正规场合都使用英语,生活在津巴布韦,并且在教学中也要使用英文来解释,这对非英语专业的徐本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徐本禹他们来到管理培训局(简称MTB)以前,哈拉雷从没有来过中国教员也没有开设过中文课。为了能够招到学员,MTB在Sunday Mail上刊登了一个招生广告。一个星期后,招到了16个学生,第一期中文班正式开班了。
上第一节课时,徐本禹特地穿上了出征时所穿的西服,并佩戴上了印有“中国青年志愿者(China Young Volunteers)”的徽标。
学员中有一个白皮肤的老头,叫Dave Popatlal,65岁,祖籍是印度,现在是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友谊协会的官员。原来他去年到过北京,他学中文主要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说,等有机会还会去北京。
班上还有一个年龄最小的,她叫Grace Matarise,今年18岁,是一个刚刚毕业的专科生,还没有找工作,她对中文很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多掌握一门语言。这一老一少上课总是坐在一起,而且他们两个也是最认真的。
那里的人似乎都很有语言天赋,每个人基本上会2门以上的语言,有的甚至会6-7种语言。出乎徐本禹意料的是,学员们对语言掌握的程度很快,有些内容只需要重复2-3遍,他们就掌握了。课程上了两周后,不少学生已经会说:“你叫什么名字?”、“我爱你——中国!”、“在中国,西红柿多少钱一斤?”等。
最后一节课是测试评估,老师对学生的中文水平进行测试,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课程结束了,学生对徐本禹的课程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Dave Popatlal在评估表的最后这样写道:“出色的老师,希望MTB能够留下你们教中文。你们是善良的朋友,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