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哪四个人 初唐四杰 才华互不相让 霉运却争先恐后
运气极差的人,同时又要在历史上留下名姓,第一印象就联想到了一个组合——没错,正是大名鼎鼎的文艺诗人组合“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四位仁兄,才华互不相让,倒起霉来,也是一个个争先恐后。
公元671年冬天,雪花飘飘洒洒,这四个人聚首长安城,轰动一时,为何有如此影响力,当然是因为他们杰出的才华。
王勃自不必说,《滕王阁序》永垂千古。
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鹅》,至今仍是最具有传播力的诗作。
杨炯呢,且看他这首诗《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这四大才子相聚长安城,不是为了团聚,而是为了科考,但倒霉的是,这四个人竟然同时落选了。原因恐怕是历史之谜,只能说做人别太高调,他们四个人满腹才华,很容易浮躁,做事乖张,恃才傲物,或许正是这些性格因素,使他们被排除在外。
过了公元671年,这四个人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不只是倒霉,简直是倒了大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王勃担任虢州参军时,曾经私藏一个罪奴曹达,后被人告发,王勃害怕受此事牵连,秘密杀掉曹达,但事情还是泄露出去,被以“擅杀官奴”判了死刑,还连累了他的父亲被贬到偏远地区交趾(今越南北部)当县令,就在王勃等死的时候,突然遇到大赦,他死里逃生,只是被罢免了官职。
上元二年,王勃渡舟去交趾看望父亲,次年(上元三年)秋天返回广州,渡海时溺水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杨炯,性格极为孤傲,他认定当官是自己的事业,因此一直在耐心等待官场机会,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官居从九品上),后又担任崇文馆学士,升迁为詹事,司直(官居正七品上),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5年),三十五岁的杨炯祸从天降,杨炯的一个远房弟弟杨神让参与了徐敬业起兵造反,受到杨神让的牵连,杨炯被贬黜出了詹事府,贬到四川,担任了梓州司法参军,从此失去的政治前途。
公元692年,杨炯改任盈川县令,并且留下了严酷的不佳声名,次年,死于任所,年仅43岁。骆宾王,赫赫有名的骆宾王啊,如果说杨炯只是政治成分不好,那骆宾王比他严重百倍——他直接参与了徐敬业的造反事业,并且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氏檄》,虽然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后都忍不住夸他,但造反的性质摆在这里,随着徐敬业兵败,骆宾王销声匿迹。
应该说,骆宾王这个人太过于恃才傲物,性格带刺,官途并不顺利。先是担任主簿,后来升为侍御史,他不善于团结同事,屡屡提建议得罪了女皇武则天,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后骆宾王彻底成了一个愤世嫉俗之人。所以他的结局下场,多少也有点活该。
可是“初唐四杰”里最倒霉的还是卢照邻!
卢照邻运气不好,在于他身体特别差。卢照邻年轻时曾被邓王李裕赏识,31岁的时候迁居四川,在36岁的时候曾经担任过益州新都县县丞一职,五年后离开四川到洛阳定居,在此期间,曾因“横事被拘”入狱,又遇到“群小所使”,差点被定罪,幸好得到友人相助。
然而,卢照邻早在四川的时候就染上了麻风病。这也是他最终离开四川的重要原因,他想到长安或者洛阳这样的大都市去寻医问药,公元673年,卢照邻有幸遇到医神孙思邈,但孙思邈认为卢照邻的病情是“郁怒所致,无法根治”。
卢照邻失望的离开了长安,移居太白山,起初他还想当门客,赚点小钱养家治病,然而他身体状况实在太差,“羸卧不起”,他为了治病,又擅服丹药,导致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他曾在《释疾文》中凄惨描述他的痛苦晚年:“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公元688年,长达二十年的病痛折磨终于让卢照邻不堪忍受,他写下遗嘱,给自己挖好了墓室,每天躺在里面等死,可他还是嫌死的太慢,活的太痛苦,于是和家人作别后,自投潁水而死。
“初唐四杰”就是如此命运悲惨,他们每个人极具才华,却又倒霉透顶的一生让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