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表里山河 “表里山河”山西的八条母亲河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河流全属外流水系,源于东西两山地,分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大体上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省约2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主要有:汾河、涑水河、沁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八条河。
█ 冰冻汾河。王牧摄
█ 丁村人化石复制品。原化石就是在这里汾河岸边出土。王牧摄
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养育了山西近41%的人民。汾河,从北流到南,贯穿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从古到今,汾河哺育了多少三晋儿女,孕育出多少英雄豪杰,有帝王将相,有文化名流,有巾帼女杰,有驰骋天下的铁血将帅,还有纵横商场的晋商英才,她见证了无数古史今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 汾河源头之水经过巨大的龙嘴喷洒出来,王牧拍摄
█ 雪后的汾河源头,曹建国拍摄
关于汾河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之后,《水经注》:“汾水出太原汾阳北管涔山。”《汉书·地理志》汾阳:“北山,汾水所出。”《括地志》:“汾水源出岚州静乐县北三十里管涔山。”可见,古籍中多有汾河源头记载,均指向山西省北中部的管涔山。1992年12月由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水资源》:汾河“发源于管涔山、宁武县东寨镇的雷鸣寺泉”。
█ 1924年的汾河老照片
汾河支流众多,较大的如潇河、文峪河、浍河等,其中还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大泉水,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古堆泉等。汾河水利资源丰富,经济地位重要,在全省共建有8座大型水库(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汾河流域即有3座(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其他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更是星罗棋布。
█ 太原汾河二库段的龙形河道
█ 太原汾河二库段的龙形河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涑水河是运城的母亲河,流经绛县、夏县等6个县(市、区),流域内是当地人口最密集、生产力布局最集中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涑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其流域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地区境内,发源于绛县的横岭关陈村峪。涑水河向西南流经闻喜县、夏县、运城市区、临猗县至永济市伍姓湖,在弘道园村附近汇入黄河,途径6个县(市区),全长196公里。《水经》:“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
涑水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河东大地,表里山河,相对独立。天然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口增加、聚集和定居得以实现,从而有利于文明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薄生荣说,我国古代的先民们,从采摘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心目中的宜居之地,必然是水草肥美,山环水抱,有依有靠的中小盆地。
这些地方,一方面凿窑而居仍有可能,另一方面生活用水有保证,原始的种植也比较方便,而上山打猎距离也不是太远,这种条件,只有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黄河中游的几个盆地具备,这也就是华夏文明不起源于大江大河,而发源于汾河、涑水河、渭河、洛河盆地的主要原因。
沁河又名沁水,古称洎水,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也有说法表示沁河的发源地是山西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
█ 沁源县二郎神沟沁河源头。张珉拍摄
沁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在山西省境内长360公里,流域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沁河自北向南流经沁洛高原的沁原、安泽、沁水等县。于阳城县润成镇进入太行山区,东南流入河南省境,至济源县五龙口出山后,流入平原,在武陟县城南方陵村注入黄河。
█ 端氏镇横跨沁河的吊桥
█ 郭壁村跨越沁河的吊桥
沁河流域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沁河流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这里就有了灿烂的“下川文化”。
█ 沁河第一湾,李珂睿航拍
█ 沁河第一湾,幻光丽影拍摄
三川河是晋西汇入黄河北干流左岸诸多支流中第二大支流,河道全长176公里,流域面积4161平方公里。三川河由北川、东川、南川汇流而成,故名三川河。
三川河干流在山西省离石市以上称北川,发源于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的赤坚岭,流经方山县城,在离石区接支流东川后,再经离石到的交口镇王家塔与南川河,称三川河,三川河流经柳林县城。于石西乡西河口村注入黄河左岸。
东川有两个源头,偏北的一支叫小东川,发源于吕梁山脉的骨脊山,流向为东北西南向。偏南的一条叫大东川,发源于吕梁山西麓的神林沟,经吴城镇,以东南西北流向在车家湾汇合小东川后由东向西流经田家会,在离石市汇入三川河左岸。南川发源于吕梁山西麓,山西省中阳县刘家坪乡凤尾村界牌岭,以北偏西方向流经中阳县城,在离石交口镇汇入三川河左岸。
三川河流域由于水利条件较好水量充足,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三川河流域矿藏资源丰富,主要矿藏品种有煤、铁、石棉、铝矾土、硫磺、石膏等。
昕水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为4326平方公里,是我省境内的第7大河。
昕水河古称蒲川水、斤水、薄水、昕水,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蒲县黑龙关镇火石凹豹子梁东侧,西流经蒲县,至隰县午城镇纳东川河、紫川河,从下胡城村入大宁县境,西流至县城南纳义亭河,再西流经曲峨镇、徐家垛乡,在古镇村西北注入黄河。
昕水河在大宁县形成白马啸、昕水飞瀑、堡村沟水库、昕水河等美景。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970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4321平方公里,建成4座小型水库。昕水河流经黄土残塬区,水量不大,含沙量高。
桑干河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带,在山西境内的河流长度为252千米,在山西境内流域面积1.6767万平方公里。
桑干河流域范围涉及3市6区15县(市),包括忻州市代县、原平市、神池县、宁武县等4个县(市)的部分面积;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4个县的全部面积或大部分面积,平鲁区、右玉县2个县(区)的部分面积;大同市南郊区(城区、矿区)、新荣区、大同县、浑源县、左云县、广灵县8个县(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面积,天镇县、阳高县、灵丘县等3个县的部分面积。
█ 桑干河湿地文魁塔,转自医用鼠博客
遥想三皇五帝时候,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就发生在桑干河边,标志着华夏民族走过蛮荒走入文明的起点;早在《水经注》囊括的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中,桑干河又以恣肆不羁的个性,备受一代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推崇;当桑干河下游流经卢沟晓月,因为泛滥无常而获名无定河,直到康熙年间得到治理,被赐名永定河,堪称北京的母亲河;尤其是公元1951年,桑干河更是与丁玲的文学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登临斯大林文学奖的荣耀殿堂……
2017年6月17日,山西启动桑干河生态补水工程,黄河水经万家寨引黄工程流入桑干河,接着汇入有“北京母亲河”之称的永定河。这是黄河水首次跨流域生态补水,不仅保障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源头活水,而且打通了黄河水进京通道,对于北京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滹沱河俗称沙河,滹沱河自今繁峙县东孤山发源,环五台山做半径状,流经山西繁峙、五台、代县、原平、忻府、定襄、盂县7县市区,自西向东蜿蜒于太行山峡谷间,由盂县东界出境进入河北省境,冲进华北平原,东奔大海。滹沱河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25168平方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内河长为319公里,流域面积18856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74%。
滹沱河历史久远,名称多异,《山海经·北山经》作“滹沱”,《周礼·夏官·职方氏》作“芼沱”,《史记·苏秦传》作“鯺沱”,《汉书·地理志》作“芼沱”,是源于山西的一条历史名河。早在公元前950年周穆王时,滹沱河之名已经出现,距今已有2950年的时间。滹沱河名气大是因滹沱河见证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兴衰,特别是滹沱河与王莽、刘秀、司马懿、拓跋珪、慕容宝等几位帝王的活动有密切的关联而名声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滹沱河原本竟然是汾河的东支流。据《山西省地理》载:“第四纪以来,汾河曾发生重大变化,上新世时,汾河是河湖相连的串珠状河流,东北贯穿了忻州、太原、临汾、运城四大盆地,包括有滹沱的中、上游,由于更新世忻州与太原盆地间发生石岭关隆起,和原在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进行的袭夺作用,夺取汾河的东源,形成今天的滹沱河。”
漳河是山西省东南部最大的河流,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流域位于山西东南部的太行山区,在滹沱河流域以南,沁河流域以北,汾河流域以东。
漳河在山西省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域内主要包括晋中市的和顺、榆社、左权、昔阳4县的大部分、太谷、平遥的小部分,长治市的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屯留、长子、壶关、平顺、黎城、武乡、襄垣、沁县12个县、市(区)。
漳河支流众多,上源可分东西两区,东区为石质山区,山高谷深,岩石裸露,坡陡流急,含沙量小,故称清漳河;西区为丘陵和盆地,多为土质区,黄土覆盖较深,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挟带泥沙较多,故称浊漳河。
漳河源头之一的发鸠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原发地。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本名女娃。《山海经·北山经》传说: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很少人知道,漳河曾经还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禹贡》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后来黄河南徙,漳河脱离黄河,加入海河水系,为海河中一大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