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腾讯新闻 国际化的《明天之前》 和腾讯新闻的深度内容探索

2019-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这是曾宝仪在参加完四集纪录片<明天之前>后的感触.这部作品由腾讯新闻出品,历时一年横跨多个国家拍摄,四集分别探讨了人类退出生命的权利.机器人能否成为人类伴侣.人类永生科技.不同群体相处等面向未来的议题.手机腾讯新闻 国际化的<明天之前> 和腾讯新闻的深度内容探索这些议题在国内的互联网生态中并不居于中心位置,更多时候,娱乐化.碎片化的视频内容占据了观众的主要休闲时间.<明天之前>

“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

这是曾宝仪在参加完四集纪录片《明天之前》后的感触。这部作品由腾讯新闻出品,历时一年横跨多个国家拍摄,四集分别探讨了人类退出生命的权利、机器人能否成为人类伴侣、人类永生科技、不同群体相处等面向未来的议题。

手机腾讯新闻 国际化的《明天之前》 和腾讯新闻的深度内容探索

这些议题在国内的互联网生态中并不居于中心位置,更多时候,娱乐化、碎片化的视频内容占据了观众的主要休闲时间。《明天之前》体现了腾讯新闻对于内容生产的差异化理解,用户不仅满足于浅层次的娱乐,而且对更有深度和温度的内容有着需求。

手机腾讯新闻 国际化的《明天之前》 和腾讯新闻的深度内容探索

这些探索建立在腾讯新闻的生产机制之上,用工作室更快地对市场做出反馈,减少大公司的内部损耗,同时生产更加个性化的深度作品。在移动互联网解构了传统新闻生产的背景下,《明天之前》显示出不同方向的探索。

手机腾讯新闻 国际化的《明天之前》 和腾讯新闻的深度内容探索

01

明天之前的特殊性

在当下的媒介生态下,深度内容正在失去自己的位置。在去年7月,数据研究机构QuestMobile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短视频用户使用总时长占总时长比例达8.8%,已超过综合资讯类APP。

即使是在综合资讯类App中,算法推荐和流量导向也指挥着内容的方向,更猎奇的新闻占据显著版面,个性化的新闻造成了信息的区隔。对于用户来说,互联网内容正越来越个性化、娱乐化,对于深度内容的阅读兴趣正在下降。

《明天之前》展示了不同于这种方向的尝试,不是用浅层次的个性化推荐内容去迎合观众,而是希望通过更有作者意识的内容去引导用户思考。

显著体现这点的,是《明天之前》中的国际化视野。作品拍摄跨越三大洲,足迹遍布世界近二十个地域。《明天之前》探讨的不少问题在以往的媒介中也有讨论,比如人工智能,但基本上局限在国内,《明天之前》将这些问题放置在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

全球视角的意义在于,对于一些问题国外的探讨更加深入,也能提供更多元的视角。“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这集里,曾宝仪与主创团队参加了美国的“反衰老与死亡大会”,后者展出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与设备。曾宝仪还和英国布莱顿大学老年生物学家以及哈佛大学基因学研究中心主任乔治·丘奇教授进行了交流。

移民话题表现出团队对全球议题的关注。曾宝仪和摄制组进入了美墨边境的非法移民救助站,并与一位带着女儿偷渡的年轻母亲对话。这位母亲到达美国后,被扒光衣服检查是否有传染病。在墨西哥的拍摄时,曾宝仪坐在车里被向导提醒不要乱看,因为右边就是毒枭的大本营。

这些故事在国内的生活经验之外,让国内观众接触到全新、或者很少深入关注的议题。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国外,但也为观众对人生的思考提供着借鉴。全球化的现实下,不同地区人们的命运往往形成共振,移民议题看似陌生,但其中包含的不同群体相处的内核,和国内的人口流动问题却形成着对话。

这些国际化的议题也更加面向未来。选题策划前期,腾讯新闻出品与Grain Media团队针对目前最有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话题进行筛选,最终选定“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人类伴侣”、“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边境与难民问题”、“人类是否有权利自主选择生命的结束”等话题。

这些问题更加宏大,人工智能在未来几十年有可能深刻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日之前的巧妙之处在于,让这些宏大深刻的选题找到更贴近大众生活的切入点。在人工智能大的话题下,《明天之前》讨论的是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人类的伴侣。节目中曾宝仪和弟弟探寻了美国一家生产机器伴侣的制作工厂,并且与机器女友共享下午茶。

这些讨论在以往中国互联网的语境是碎片而浅度,但《明日之前》跳出了国内视角,在全球视野下看待这些问题,观众对这些问题有了另外的思考框架,也能对生活的世界进行更深入思考。

02

新媒体时代的深度内容生产

《明天之前》是腾讯新闻尝试的一个样本: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更深度的内容生产。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解构传统的新闻业,特别是随着短视频平台和今日头条的崛起,算法推荐和社交推荐正在代替以往的编辑推荐,碎片化的新闻正在挤压深度报道的空间,这种变化深入到生产者内部,媒体变得关注传播效率而不是内容本身,新闻业正面临深刻的危机。

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李伦曾对这种状况表达过担忧,当下时代信息过载,但真正能够触达人心的深度内容始终匮乏,同时信息茧房使人与人之间更加隔阂。

为了适应新的变化,腾讯新闻对自身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改革。2018年7月份腾讯新闻开始以工作室制度生产内容。腾讯新闻出品旗下有四个主要工作室:好雨知时工作室、谷雨工作室、立春工作室、小满工作室。这次的《明天之前》就是由好雨知时工作室出品,后者主要生产视频节目,之前制作过著名的谈话节目《十三邀》。

工作室制度是一种更加灵活的生产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大公司流水线化的新闻生产方式很难应对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而工作室的模式,也更便于生产具有深度的内容。“让他们更快速地接到市场的反馈,减少公司大了之后内部环节的损耗。”李伦此前谈到实行工作室制度的原因。

明日之前是建立在这种生产机制上的作品,它很难建立在门户网站逻辑上,因为投产比并不符合流量思维,新闻自媒体则难以承担高额的制作成本。《明天之前》联合曾获了奥斯卡、艾美奖等100多个国际奖项的英国团队Grain Media制作,耗时达到一年。显然,这种生产制度能够以获取大公司的资源,并独立化地生产优质新闻内容。

在传播上,明日之前也试图以更适应观众观看习惯的方式推出内容。节目中,娱乐明星曾宝仪以观察者的身份出镜,带着观众探讨各种严肃议题。曾宝仪在纪录片中的角色,使内容更加活泼,降低纪录片的观看门槛。而在对议题的讨论上,也往往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切入口,让其具象化、趣味化。

作品也与当下的流行内容形式结合。比如未在正片中放出的拍摄素材,会以短视频形式在节目播放期间陆续放出。作品也在微博上获得了话题传播和讨论,不少大V都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推荐。

生产制度的变化建立在对内容深度的坚守上。李伦此前将腾讯新闻衡量内容的标准形容为“既丰富又苛刻”,其中“苛刻”是对内核的要求:“我们希望对人生有某种启发性,对认知自己、对理解他人有意义。”

这种思路体现在《明天之前》中,四集纪录片的四个议题,都面向未来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却都与日常生活,大众对人生的感悟息息相关。问题必须具有深度,但又必须与“人”密切相关。

腾讯新闻生产内容的出发点就是寻找每个人共通的部分,通过人的情感、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性的维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是腾讯新闻对于用户的自我定义,这是需要获得情感共鸣,需要探索人性维度的一群人,而不是只是作为收看数据和流量获取源的一群人。

腾讯新闻出品的slogan是“眼界即人生”,腾讯新闻出品希望通过给予这些用户更开拓眼界的内容,帮助他们探讨更广阔的人生。

目前的播放数据让腾讯新闻出品的尝试有着商业化的保障,也证明这种尝试具有不错的市场前景,上线三期,全网播放量破亿,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4亿,豆瓣评分8.3分,相关的“永生”话题获得了35万的浏览量。

在腾讯新闻出品制片人朱凌卿看来,《明天之前》能让观众更好地面向未来:“让大家以此为参考提前思考如何应对未知的未来。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成为未来的起点。”而腾讯新闻的选择,也是对新媒体内容生产生态未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