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夺下属妻子】一代枭雄谢幕:再见了 台积电张忠谋!
可能是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和离乡背井的煎熬,他有着异于常人的胆识和睿智,也非常喜欢接受挑战。他的人生充斥着意外和变化,但不变的是,他始终坚信,机会来了就好好把握,专注走好每一步。
尽管一度做到了德州仪器公司副总栽和资深副总裁,是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的第三号人物,但他还是在 54 岁的时候放弃了美国的舒适圈,到台湾接受新的挑战,担任当时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一职。
上任才两个礼拜,就有一位政务委员提议办一家半导体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台积电。在张忠谋看来,这是作为院长的责任,但机会成本太高,冒的是名声的风险,赌的是余下的年华。
张忠谋知道,走老路子,又做设计又做制造,显然无法跟规模较大的传统半导体公司竞争,无非是夹缝中生存的小公司,没什么意义。
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首创半导体晶圆代工服务。让半导体公司专注于设计,而制造就交给台积电。跟普通的代工不同,台积电也要自己开发新技术,并保证制造水平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其实,就是在老路子上两者取其一,选择了制作。因为张忠谋觉得当时「最大的长处就是没有长处」,相较设计而言,制造正好就是不需要长处的环节。
提出商业模式后,政府承诺持一半股份,另外一半得靠他自己去筹资。起初,张忠谋觉得先找一家世界级的半导体技术公司,让他们持股 25% ,然后再在台湾找另 25% 的持股人就会相对容易。然而这一路却是四处碰壁。
不管是德州仪器,还是英特网,没有公司愿意入股,因为那时候大的半导体公司都会自行生产晶圆,不会分羹给别人,小的公司又少得可怜,寄希望于那些只设计不制造的公司,可全世界只有二十几家,大部分都是摇摇欲坠的公司。
不过,张忠谋的运气确实不错,正好赶上了当时的新潮流。许多就职于半导体大公司的设计工程师陆续出走创业,考虑到成本问题,他们通常不会再造一个制作工厂。所以,找一家靠谱的制作公司合作成了他们的首选,这正好与台积电的商业模式对上。
十年时间,同类型的设计公司就从二十几家扩张到数百家,也给台积电带来了无限商机。这也证明了张忠谋最初并不被看好的全新代工模式,事实上是可行的。不仅带动了 IC 设计业者的兴起,也引导产业走向设计、制造、封测的专业分工模式。
无心颠覆整个行业,却凭借商业模式的创新意外创造了奇迹。如今,台积电已经是全球十大市值的高科技公司,去年的市值首次超越了半导体的龙头英特网,成为世界第一,在全球晶圆代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也超过 55% 。
不过,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人看不起商业模式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之计。张忠谋却认为,最值钱的依旧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美国的 eBay 、谷歌、亚马逊,大陆的腾讯、阿里巴巴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最能市场化的。
即使是互联网还不发达的七八十年代,麦当劳、星巴克等企业也早已体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效。尤其星巴克,可以将低廉的咖啡一夜之间变成高消费,还能进行规模化的复制,覆盖全球。
翻开台积电的发展轨迹,第一个十年,奠定了美国市场,第二个十年,奠定了电脑市场,第三个十年,奠定了移动电话的市场。它跟星巴克的共通之处都是走出去,不同的是,台积电从创业一开始就走出去了,因为绝大多数客户在美国,但接下来却要慢慢走回来,因为大陆的半导体发展成长快,前景乐观。
但跟大多数台湾企业看中大陆低廉的劳工成本不同,张忠谋觉得大陆的潜力在于设计,不一定要依靠欧美输出的核心技术,完全可以独立发展。而大陆制造方面的崛起也确实给了台积电一些压力,这方面的竞争不可避免,但张忠谋并不担心。
引用学业曲线的理论,企业投入研究,把成本降低,累计产量增加,成本就可以进一步下降,因此,这个产量和经验是不容易被替代的。换句话说,只要自己不糟蹋机会,凭借累积的经验,保证每年的技术升级,依旧可以长期保持优势。
也有人质疑,根据摩尔定律,半导体行业有一个可能减速的趋势,张忠谋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半导体的市场依旧在成长,而且是超过 GDP 的增长,台积电的任务就是要超过世界半导体的市场的成长。
这种趋势并不是短时间内能观察到的,就好比九十年代,笔记本电脑成长非常快,这是之前十年、二十年根本看不到的;2000 年到 2007 年,手机成长也非常快,尤其是 IPhone 引领的智能手机的发展,也是十几年前看不到的。
「一个让对手发抖的人」,国际媒体曾经这样介绍张忠谋,这个年近九旬的强人注定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把年华给了台积电,但余年想要保留给自己以及家庭。
好创意都是在家想出来的
2017 年底,台积电迎来 30 周年庆之前,张忠谋宣布在 2018 年 6 月会正式退休。纵有再多的不舍,他选择回归自我与家庭,江湖风云虽免不了波澜,他却早为后辈布好棋局。
安排好公司在他退休之后的制度,是他对公司的重要贡献之一。
张忠谋说:「美国最大的 500 个公司,差不多有一半都是董事长和总裁并行,但我现在设计的『双首长制』有点不同,我退休之后,对股东、政府,是以董事长为代表的台积电,对客户、对供应商。就是以 CEO 总裁为代表的台积电。全公司都报告给 CEO 总裁,总裁报告给董事会,而不是董事长。」
2017 年 10 月的台积电记者发布会上,张忠谋宣布刘德音将接任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将接任总裁。对于这两位共事多年的接班人,张忠谋很有信心。除了他们的业绩之外,张忠谋判断一个优秀接班人的标准,「第一是传承公司的四个价值观:诚信正直,承诺,创新,客户的信任。」
「其实我们的大客户并不多,其中有 20 个客户,贡献了我们 80% 的营收,另外 10 个客户,贡献了 2/3 的营收。最近几年,我把这些高层客户的接触,都交接给了两位联席 CEO了。我总是跟他们讲,一定要跟这二三十个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络,让他们感觉到,一旦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到你。」
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就是制度的建立,很多中国的公司在初创的阶段确实非常成功,但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很难往再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就是因为制度这关没有做好。在过去的 30 年,张忠谋认为,自己留给台积电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制度。其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就是人才管理制度,这些都是他认为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需要具备的元素。
张忠谋说:「整个幕僚组织,如何定产能,如何核定资本支出,如何溢价,这些我都建立了制度。比方说薪酬待遇的制度,我们是蛮顾到员工的,分红比较高,我们的员工流失相当低,全部员工的流失率大概在 4% 左右,高级员工的流失率是 1%-2%,非常低。我想,这跟报酬是蛮有关系的。」
在员工的选择上,张忠谋「留住了很多性格、趣味不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主要是要多看看他的优点,少看看他的缺点跟坏处,就会留得住人。」总之,「我的哲学是,假如一个人能够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又有相当好的报酬,他不会走的。」
从双首长制到人才维系,张忠谋把制度的建设渗入了公司的每一寸肌体,使制度成为公司内部的骨架。而在外部,台积电也搭建了基金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张忠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很广义,是「使得社会更好」,「要提升社会的道德的水准,提升社会的法制水准,也要使得社会的经济更好。那种都是很大的事情,另外我们也有两个基金,一个是文化教育基金,捐钱给学校、文化机构,另外一个就是张淑芬在组织的志工社,在台湾有 4 万多个员工,有 9000 人是用他们自己的时间,来做慈善工作。」
除了富有洞见和对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少有一位企业家能在社会上享有这么高的声誉,备受社会各界的尊重。一代宗师隐退,除了引发人们对公司未来走向的关注,也挑起了人们对这位传奇人物退休后生活的好奇。
张忠谋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一星期工作不超过 50 个小时。而且他也提倡员工这样做,作为一个老板对员工的要求,这还是非常少见的。
张忠谋觉得,「在我 60 多年从业以来,我在公司里的时间确实很少每个礼拜超过 50 个小时,但我在家思考、阅读的时间,不算在这 50 个小时之内。不过,我的很多好的决定、好的创意,其实都是在家里想出来的。
「家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你可以听音乐,你可以把脚搁在桌子上,你可以穿着睡衣。假如我太太在旁边画画,她叫我过去一下子,我就可以过去。也有时候她会到我这边来,打断我的思考,我的阅读。这完全是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而在公司,总是比较紧张。」
2001 年,时年 70 岁的张忠谋与 57 岁的张淑芬低调完婚。然而消息传出时,仍然引发了台湾各界巨大的反响。张淑芬性格开朗,为人直爽,完婚后的张忠谋默默支持妻子培养兴趣爱好,而妻子张淑芬也一直为张忠谋提供最温暖的港湾。
张忠谋觉得,妻子张淑芬「是我最重要的伴侣。伴侣就是,你随便什么话都跟她讲,她也可以跟你讲她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张忠谋的办公室中,挂的都是张淑芬画的画。他觉得,一张画只要是喜欢的,就是看懂了,不然就不会喜欢了。
退休之后,张忠谋觉得他最想要维护的,是自己的健康,他甚至把健康当做经营事业一样在维护。比方吃什么东西,几点睡觉。另外他也有好几个兴趣,比如旅游,比如打桥牌。「三十几年前,是我桥技的巅峰,那时候我的排名是可以进入全球前五六百的。最近几十年,在台湾参加世界级桥牌比赛的机会不多了。」
当然,音乐和阅读的习惯还是会继续保持的。除了 IT 界的书,张忠谋最喜欢看的,「大概是历史、传记类,历史类的书籍,近二三百年的中国史看得最多,美国其次,英国再次,另外还有世界经济。」
张忠谋说,「我是有纪律地、有计划地终生学习,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不一样的。开始从业的时候,以职业为主轴,那个时候就看半导体的书。三四十岁以前,除了主科半导体之外,我也看金融股票市场,《华尔街日报》是老早就定了。有了股票,当然要想开始看季报、年报,这些东西到后来当董事长创业了很有用。50 岁以后,专业的金融类已经看得相当多了,于是历史传记类的就慢慢看多起来。」
其实张忠谋在 40 岁之后,已经不需要再为钱去工作了,驱使他一直不停往前走的,就是「做我喜欢做的事情。现在倒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在台积电工作了,而是我觉得我还有别的兴趣,那我就为那些兴趣保留点时间。」
「我不以辉煌不辉煌来做我的人生的目标了,而是健康跟快乐。我对财富的这个要求标准是相当低的,只要我能够很舒服地过生活,就够了。而我老早就达到这个目标了,我的生活支出总是长期落后于我的收入。」
他不仅是要把企业做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他还把自己的健康当做一项事业去经营,他连他的业余爱好打桥牌也希望打出世界级的水平。他阅读更是认真,不仅要给他读过的书打分,书里不认识的字要查证。「活到老学到老」也应该有规划,他的认真和高要求,延伸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