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的文言文开头是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

2018-0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 <神龙本兰亭序> 王羲之平安帖 王羲之 行书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 《神龙本兰亭序》 王羲之平安帖 王羲之 行书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帖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概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

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 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

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复本。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

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

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也不例外。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

王羲之何如帖 东晋 王羲之 《丧乱帖》 行草书 现藏日本皇室 帖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行草书尺牍,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八行,五十九字。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 《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书信, 从《丧乱帖》中,我可以了解他当时书写的心情是“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书信反映了王羲之对北方故乡的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在“羲之顿首”之后,有丧乱之极四个字。

意思是说,世间的动乱已经到了极点。在先墓之后,有涂毒两个字。 该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副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

这让我们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随手拟就,故书逾见率意、自然。

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丧乱.二谢.得示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丧乱.

二谢.得示帖》现藏日本帝室。帖上盖着“延历敕定”的印章,各三枚。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奈良时代的日本和唐朝往来颇为频繁。此时的日本,引进中国的各种文化典章制度。

中国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由此东渡扶桑 晋 王羲之 《二谢帖》 行草书 日本皇室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现藏日本帝室。

释文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王羲之 章草《寒切帖》纸本 现藏天津]?帐醪┪锕? 帖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

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

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 此帖书体遒劲妍润 ,沉著流动,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

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王羲之 行书 《快雪时晴帖》纸本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

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此帖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

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

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s恪恫?短?贰⑼跸字?吨星锾?返慕?巳???⒉赜谘?牡钗髋?竽冢??∮?樨? 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

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 《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题跋。

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七月都下二帖》王羲之书。纸本。二帖合装裱为一卷, 行笔流畅散逸,为唐代临本。《七月帖》上有“绍兴”朱文联玺及“明昌宝玩”,可知此帖经南宋高宗内府收藏后,曾归金章宗(1189--1208)。

由帖文可知,羲之与来信问候者皆身体、心绪欠佳。《都下帖》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参考《淳化阁帖》所刻,显然是裁割“仁”字以下二十七字。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为蔡谟,此帖作成于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

晋 王羲之《远宦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帖文: 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

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宋黄伯思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周益州,名抚。是周访之子。王羲之于咸和九年(三三二)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

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 《远宦帖》纸本。纵26.1厘米,横170 厘米。唐代一流钩摹本,从中可窥视书圣王羲之书法神韵。王羲之尺牍格式简洁,草书形态秀美,用笔转折灵活,潇洒有余韵,精彩而入神。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亦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

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 行书 纸本 《姨母帖》 藏辽宁省博物馆 帖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姨母帖》纵26.3厘米,横53.

8厘米。原裁于唐人摹的硬黄纸本《万岁通天帖》卷中。《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藏墨迹,内收王氏家族十一代二十八人共十卷法书。此帖因唐武后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接受阁臣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及诸孙辈书翰真迹一事而名。

当时,武则天将此帖在武成殿遍示群臣,又命弘文馆用双钩填墨法相摹,可谓隆重之至。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此帖摹拓精妙,能传达出原墨迹的神貌,可谓天下真迹。

其中尤以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献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

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从《姨母帖》的帖文知道王羲之是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这封信的。

此帖中的姨母猜测可能就是其少年时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卫铄。 此帖书法风格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为历代鉴定家所肯定,但此帖与现存王羲之的妍丽流美的书风不尽相同,其结字和用笔都存在较为深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 东晋 王羲之 《行穰帖》 草书 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王羲之《行穰帖》,草书,纸本。纵 24.4 厘米,8.9厘米。

二行,十五字,《行穰帖》运笔轻快,流美自然。帖附有乾隆 董其昌题跋,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此帖仅是《右军书记》著文片段。

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 东晋 王羲之 《十七帖》 草书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十七帖》是一件汇帖,为一组书信,凡27帖,134行,1166字。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载略与今传各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文,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以上《十七帖》为宋拓本。 《十七帖》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风格典雅,不激不厉,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全帖行行分明,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东晋 王羲之 《孔侍中帖》 行书 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孔侍中帖》王羲之书,摹本纸本, 纵24.8厘米,41.8厘米。6行,42字。《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二帖连为一纸。此本前三行为《频有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后三行,日本学者又称为《忧悬帖》) ,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孔侍中帖》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奈良时代的日本和唐朝往来颇为频繁。此时的日本,正拼命引进中国的各种文物典章制度。中国书法,亦是其重点吸收学习的对象,中国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由此东渡扶桑。

《孔侍中帖》。两帖纸缝间皆盖着“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枚。因而可见,它们曾入恒武天皇的内府。“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

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它们虽是摹本,但其艺术价值却胜过其他传世的王羲之法书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