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时间】没想到中国和黎巴嫩之间还有这些事儿?

2019-09-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黎巴嫩,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很可能是一个动乱频繁.教派众多的国度.诚然,在历史上,基于黎巴嫩山为数不少的基督徒以及黎巴嫩沿海各教派的混居,黎巴嫩一直处于东西方各大国争权夺利的焦点,甚至中东地区本土有一定实力的国度,例如叙利亚与埃及,也一直与黎巴嫩保持密切联系.例如埃及<金字塔报>,创办人就是黎巴嫩移民后裔.对此,笔者对黎巴嫩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关注和粗浅的观察,决定撰写关于中国-黎巴嫩友好关系的简要文稿,以记叙一些历史史实,并从中思考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以期减少大众对于黎巴嫩等阿拉

黎巴嫩,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很可能是一个动乱频繁、教派众多的国度。诚然,在历史上,基于黎巴嫩山为数不少的基督徒以及黎巴嫩沿海各教派的混居,黎巴嫩一直处于东西方各大国争权夺利的焦点,甚至中东地区本土有一定实力的国度,例如叙利亚与埃及,也一直与黎巴嫩保持密切联系。例如埃及《金字塔报》,创办人就是黎巴嫩移民后裔。

对此,笔者对黎巴嫩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关注和粗浅的观察,决定撰写关于中国-黎巴嫩友好关系的简要文稿,以记叙一些历史史实,并从中思考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以期减少大众对于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误解。

文学之缘:纪伯伦与冰心

19世纪的最后几年,一位名为哈利勒(Khalil)的阿拉伯少年,与他的家人一起居住在美国的贫民区,这个贫民区后来成为了唐人街。

多年以后,这个出身阿拉伯基督徒家庭,但对一切信仰与文化持以敬意的少年,在美国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写成一系列的诗作与小说。他希望通过这些诗作,来反映祖国黎巴嫩的方方面面,以批判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在中东地区的劫掠,以及本国教会(毕竟他出身基督徒家庭,而家乡也是处于基督教教会影响力颇大的布舍里山区)存在的客观问题。因此,他被誉为“旅美派文豪”。

这位文豪的人生,大部分是在异乡度过的,在其48年的光阴中,他爱过两个女士,但均未成婚,尤其是最后一位人生伴侣,巴勒斯坦女性文学家齐亚黛(1887~1941),更是仅仅通信而未曾见面,但他们的爱情通信,成为阿拉伯文学的一个重要光影。

这位文豪,我们记住的是他家族的姓氏——也是一个阿拉伯基督徒有一定名望的家族姓氏:纪伯伦(Gibran)。而他的文笔,也得益于中国阿拉伯语与英语的老前辈用心翻译,得以进入东方的大洋彼岸。

阿拉伯语部分由仲跻昆教授、薛庆国教授等一批阿拉伯语学者翻译而成,笔者高一初期接触纪伯伦文集(阿译中)便有仲教授与薛教授翻译的版本;而英语部分则是由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冰心老师翻译而成。

时隔多年,冰心老师已经谢世,但当年黎巴嫩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先生依旧记得,自己在20多年前(1995年)为冰心老人颁发黎巴嫩总统埃利亚斯·赫拉维亲自签署的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证书的情景。

在冰心老人离世的第17年,也是中国与黎巴嫩建立外交关系的第45年,为了纪念两国的友好关系,三位中东问题研究专家于2016年11月写成《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而在书中,冰心老人翻译纪伯伦文集、并获得黎巴嫩国家荣誉这件事情得以记载。

慈善老人:捐赠助学的“中国女婿”

在黎巴嫩华人华侨圈子,有一位离世10余年的老人,他的往事一直有所缅怀。这位老人便是毕尔·阿布-哈特尔先生(1938~2001)。他被华人华侨所铭记并敬重,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个与他同甘共苦四十年的中国妻子王相如女士,而且也以“中国女婿”的身份长期关注中国贫困地区的捐资助学。

在千禧年到达之前,1997年,由毕尔先生捐资50000美元的“黎巴嫩女子学校”,在山东省成功落成。为了表彰毕尔老先生,萨马哈大使在长城饭店举行招待会,与毕尔先生一起发言。只可惜毕尔先生因长期以来的辛劳,于2001年在家乡离世,现行文至此,纪念这位心系中国教育的“中国女婿”。

“我们从小就习惯尊重中国人民”:黎巴嫩前总理的讲话

我们对于哈里里总理的认识,如果是进入2010年代以来的舆论,那么我们会比较关注小哈里里——即萨阿德·哈里里。然而萨阿德的父亲拉菲克·哈里里,在2005年因恐怖袭击而不幸罹难的黎巴嫩前总理,伴随着早期媒体人的淡出,而逐步成为中国媒体历史叙事的一部分。

但在黎巴嫩,拉菲克·哈里里未曾真正远去。时至今日,一位远嫁黎巴嫩普通穆斯林家庭的华侨女士回忆,她的婆家以及左邻右舍,不分教派,都依旧缅怀这位已故总理。对于哈里里总理的纪念,在黎巴嫩是跨越教派的,尤其是总理罹难1年之后,以色列浩浩荡荡入侵、袭击黎巴嫩,黎巴嫩人民更加怀念这位为黎巴嫩经济复苏带来贡献的商人总理。

拉菲克·哈里里总理之所以在黎巴嫩,以及中国有关黎巴嫩领域的部门与学者,得以有非常好的名声,主要是他非常重视对外交流,尤其是与中国之间的交流。在2002年,拉菲克总理访华,在长城饭店发言的时候,留下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小就习惯于尊重中国人民,崇敬他们的文化与历史,钦佩他们有能力摆脱殖民统治,重新统一和实现进步,直至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在国际局势和当代世界秩序中一支有影响的基本力量。”(参见《百年牵手》第109页)

也正是基于拉菲克总理的努力,黎巴嫩经济不仅仅得到复苏,中国在黎巴嫩的投资也得到保障。因此时至今日,黎巴嫩依然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也是这位已故总理留下来的基础。

拉菲克总理遇难以后,长眠于他主持修复-重建的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Mohanmod Amin Mosque)。如今不论是穆斯林、基督徒还是无神论者,只要是没有过于强烈政治倾向的黎巴嫩人,都会到拉菲克总理的墓地缅怀。中国在黎巴嫩的企业与外交机构,也会在一段时间提及拉菲克总理。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缅怀故人这方面,是通用的。

姓马的大鼻子大夫:马海德医生的中国结

在1900年代初期,基于黎巴嫩山总督府背靠两个主公——法国与奥斯曼帝国,在黎巴嫩各地实行的强势政治,大批黎巴嫩人——尤其是山区的基督徒和南部的什叶派穆斯林,纷纷搭上开往美洲与西非的船只离开故土。

在二战结束奠定的宗教宽容到来之前,黎巴嫩穆斯林是不可能轻易前往基督教处于统治地位的美洲,他们只能到尼日尔河流域,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商业传奇。这批穆斯林移民一直保持较低的人口规模、致力协助当地就业与低调的做事风格,至今他们虽然富可敌国,但依旧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

穆斯林移民毕竟是极少数,数量级是他们几十倍的基督徒移民,则浩浩荡荡来到美洲南北,形成规模不小的社群。时至今日,在南美洲,虽然右翼总是想推广种族主义,但他们最大的障碍,就是与他们同信仰(天主教)同人种(白种人)但祖籍不同的黎巴嫩移民——黎巴嫩移民是南美种族主义最大的对手,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欧洲人。其中海德姆家族则在这个移民潮中,与大多数同胞不太一样,他们来到美国纽约州,成为当地的工人阶级。

1910年,这个贫困的阿拉伯基督徒家庭诞下一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乔治”——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基督徒名字。然而这个小男孩,在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医疗史,扮演着重要作用。

1936年,在宋庆龄的举荐下,两位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医生乔治·海德姆,来到当时红军最高临时指挥所——保安。之后根据指示,两位美国人来到红军西政军所在地——豫旺堡。

“这里回民姓马的多,干脆我就姓马吧!”

乔治把他的想法告诉好朋友斯诺,斯诺对此表示赞许。原来,他们所到的豫旺堡,是回民聚居区,当地群众大多数通行“小儿锦”——即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的拼音书法。而乔治本身就是阿拉伯后裔,家里面一直讲阿拉伯语,所以他与当地的回民打成一片,这一情况还得到首长的欣赏。

因此乔治把一些抗日标语用阿拉伯语的形式写在墙壁上,例如“回汉人民是一家”、“停止内战”、“发展回民教育”、“红军不侵犯回民的权益”。

就这样,基于这样的缘分,这位名为乔治·海德姆的医生,从此就有一个响当当的大名——马海德。

之后随军的生涯中,马海德医生发现,梅毒等性病在中国流行情况非常严重,尤其是医疗严重不发达的西北地区以及南方山区,甚至导致一些地区的群众人数出现严重的锐减。马海德医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马海德医生留在中国,尽自己全力,推广青霉素等药物,控制性病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与发展。

今年(2018年)是马海德医生离世30周年,这位在中国为医疗事业奉献终生的“大鼻子大夫”,依旧得到各地医疗机构的缅怀。希望马海德家人在中国幸福美满,也希望年近百岁的马海德夫人周女士健康长寿。

致敬英烈:热血勇留贝鲁特

黎巴嫩人民自1950年代以来就一直抵御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渗透,内战期间也是如此——黎巴嫩的内战并不是传说中“因巴勒斯坦人挑起”,恰恰是巴勒斯坦问题牵动黎巴嫩原有封建势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尖锐矛盾。只是因为历史原因结合黎巴嫩的地理位置,使得内战具有一定的“教派”色彩。但黎巴嫩人民的自救自强,是跨越教派的。

也正因为这样,黎巴嫩内战1990年结束以后,基于中黎关系的信任度高,加上中国驻外维和部队兢兢业业做实事,因此中国维和部队参与黎巴嫩的维护与重建。

2001年,基于历久的反抗,黎巴嫩人民终于把最后一批以色列入侵者赶出贝卡谷地,洗刷阿拉伯人在中东战争以来多年的耻辱。由于参与者中有相对“激进”的反抗组织“真主党”(Hazibollah),因此黎巴嫩与以色列的边境问题依旧紧张,最终以色列以“士兵遇袭”为借口,在2006年7月25日(当地时间)展开大规模对黎巴嫩的空袭,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

其中,一位维和部队的战士在这个过程中不幸罹难,他便是时年34岁的杜照宇烈士——一位优秀的军事观察员。当时以色列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空袭黎巴嫩南部地区,一些联合国组建的机构也被袭击,杜照宇烈士与另外三位来自芬兰、奥地利与加拿大的工作人员在袭击中牺牲。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示中国有关部门谴责这一袭击维和人员的行径,转达他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和对遇难者亲属的诚挚慰问。至2006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召开大会,给杜照宇烈士追记一等功。

而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维和部队的战士依旧坚守岗位,为中黎友好贡献自己的心力与青春;而杜照宇烈士,也应为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缅怀、铭记!

结语:展望中黎友好,促进一带一路

基于各路有识之士的大力促进,黎巴嫩——这个位于中东地区,面积虽小历史地位重要的国度,与中国形成非常良好的互动与互信关系,也使得中国在中东地区具有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2015年,黎巴嫩流行天后南希·阿吉莱姆为华为打广告。在中东商业圈有过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华为在中东具有非常不凡的市场,南希作为阿拉伯地区一位重要的流行巨星,她为华为的代言无疑意味着“一带一路”在商业上的进展。

进入2000年代以来,基于黎巴嫩华人华侨的努力,黎巴嫩建立孔子学院,并一直致力于搭建黎巴嫩民众了解中国的平台,使得黎巴嫩这个历史上与西方走得最近的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开始加深,也促进中国与黎巴嫩之间的合作。

“一带一路”在经济上的发展,必然不能忽略陆路丝绸之路的重心——即中亚与中东。新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历程中,如果没有中亚与中东的支持,难以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机打造容量巨大的市场,以及缔造经济的腾飞。

笔者希望简论这一历史历程,纪念为中黎友好贡献终生的各位前辈。

书于2018年11月,纪念中黎建交47周年,以及《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成书2周年。2019年9月25日重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