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笃正成就代表图】叶笃正简介
他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数位学术巨匠之一,也是我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
他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把当年十几个人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今天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真正使中国的气象研究走进了一个系统工程;
他是诲人不倦的榜样、做人治学的楷模,为中国气象界培养造就了几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培养的大气科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多达6人;
他在中国气象科研、教育和国际合作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用“广受尊敬、世界闻名”来赞誉。
他就是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
叶笃正还是一位爱国、爱人民的科学家,这不仅表现在他1950年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气象科学发展的芝加哥学派,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也表现他在“从大气环流到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历程中,一直关注影响中国天气、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物理过程,他所从事的东亚季节变化的突变、青藏高原的影响、北方干旱化趋势……都在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人民不会忘记爱人民的科学家。胡锦涛主席亲自授予叶笃正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既是对他一生科学成就的表彰,也是对他一生爱人民的响亮回答!
拳拳报国心
1945年,叶笃正到美国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罗斯贝,于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由于叶笃正的勤奋和聪颖,留美期间,他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发展了老师罗斯贝的“大气动力理论”,使他蜚声国际气象界,并迅速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中国有希望了,被外国人一直踩在脚下的中国有希望了。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事,叶笃正几乎想都没想,就决定启程回国。
正在这时,叶笃正接到美国气象局打来的电话,请叶笃正去美国气象局下属的研究部工作,叶笃正告诉他们,要回中国去。
美国气象局又找到叶笃正的老师罗斯贝,让罗斯贝劝说叶笃正留下来。罗斯贝也认为叶笃正应该留在美国。叶笃正对罗斯贝说,中国在气象方面非常落后,回去之后要在中国建立“芝加哥学派”的北京分学派,让“芝加哥学派”在中国发展。
听到这句话,罗斯贝才笑着同意了叶笃正回国。
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远离处于大气科学中心的芝加哥大学。这些都被归心似箭的叶笃正抛在脑后。
让叶笃正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政府不允许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回到中国,尤其是不允许已经在美工作的学习自然科学的人员回国。无奈,叶笃正只能想方设法,辗转瑞典,最终回到祖国。
铮铮赤子情
在叶笃正回国之前,中国的现代气象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组组长,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叶笃正在繁杂的工作中,教书、育人、创业,年复一年地建设中国的气象科学事业。叶笃正和他的同事一起确立了科研工作的三个原则,这是他在之后的几十年科学生涯中一直遵从的原则。第一,中国最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第二,不能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要做高水平的工作,要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到大气领域并不断开拓发展;第三,培养现代气象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笃正在研究中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
过去,人们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始终只把它当做一个动力学因素,只考虑它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在冬天是一个冷源,其影响几乎波及半个地球。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高原气象学建立起来。
叶笃正成为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当选芬兰科学院的外籍成员、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
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的条件非常苛刻,不仅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还要对世界气象具有很大贡献。迄今为止,只有两位中国人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其中,让叶笃正成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的首要因素,就是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
在20世纪50年代,气象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解释对天气预报至关重要的大气环流。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从观测事实和理论分析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研究。
在研究中,叶笃正提出了北半球冬季西风带阻塞形势演变的机理和预报这些演变过程的关键指标。这个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为研究冬季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的成果“北半球冬季阻塞形势的研究”,迄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中国天气预报实践中。
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他在这本著作中指出,大气环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并且在形成这个整体的过程中,除了像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这些外部因子外,大尺度扰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该书被称为国际上公认的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
1958年,叶笃正等科学家比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早20多年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的突变性。鉴于叶笃正等人对东亚大气环流做出的系统和开创性研究,他们荣获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66年以前,叶笃正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天气气候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是地球物理所研究大气科学的唯一研究室。
在叶笃正等科学家的带领下,地球物理研究所天气气候研究室在东亚大气环流、大气适应过程、寒潮、东亚季风、长期天气预报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开创了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云雾物理、积云动力学和中小尺度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臭氧、大气探测等诸多新领域的研究。
1958年到1966年,在叶笃正担任地球物理研究所天气气候研究室主任期间,该研究室很快发展壮大。1965年已拥有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全室共183人,为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成立储备了足够的人才资源。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地球物理研究所按不同学科分为四个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是其中之一。
1966年4月,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向中国科学院报文,提出由叶笃正担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但未及批复,“文化革命”就开始了。
风雨兼程路
在“文革”开始的1968到1969年,叶笃正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的莫须有罪名被关进“专政队”,受尽批斗之苦。
叶笃正在受到冤屈的时候,依然表现出一位科学家忠贞的爱国情操:在我国人造卫星上天前,他曾经向研究所的几位同事许诺,当人造卫星上天时,他请同事们喝酒庆祝。在“文革”尚未完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就在我国人造卫星奏响《东方红》乐曲的那个晚上,从不喝酒的叶笃正和他的同事在他家里举杯庆贺。
对于“文革”带给他的种种伤害,叶笃正无怨无悔,他始终认为他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回国的道路是正确的。他觉得最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他积累了三年多的资料被烧毁了。
1978年10月,叶笃正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他提出,大气所要抓好气候的形成规律和中长期预报,用以带动大气环流、动力气象、海气交换、地气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并有利于解决大范围的旱涝、低温等长期天气预报及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的估计。同时要抓好中小尺度系统动力学、天气分析以及近地面层物理的研究,用以带动暴雨预报的研究。他形象地把这比作“抓两头,带中间”。
他还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特别是大气与海洋、大气与地表状况之间的关系。他非常重视开展大规模综合观测,诸如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
在“文革”刚刚结束、科研工作百废待兴的状况下,叶笃正这些关于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战略设想,以及在他担任所长期间取得的显著成果,为大气所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五”期间,叶笃正作为气象学界首席代表,担负起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我国未来20年~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1987年,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任命他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特别委员会委员。在这之后,他广泛参与了这个组织的科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该计划在中国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使中国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风云世纪行
今天,人们已经对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等概念耳熟能详,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还无从知晓。
1984年,一位美国气象学家带着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想法,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叶笃正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既包涵基础理论,也是一个实用问题。
从此,年近古稀的叶笃正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另一个领域,从而让他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的开山鼻祖。
但在当时,叶笃正也面临很大的压力。有一位院士就曾表示,“什么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好了,关我们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叶笃正只能顶着压力干。
科学家们证实,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叶笃正听到这句话后站起来说,不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这100年以来,到底是发达国家排放多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多?
经过叶笃正这么一说,大家马上明白,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各国不能均摊。由于那次会议是科学会议,各国科学家都对这种公正的说法表示赞同。
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旨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的研究,并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学术界对叶笃正的评价是,他使中国的气象研究走进了一个系统工程。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科学前沿很敏感,总能站在世界科学的最前沿。由于他的努力,让中国气象始终与世界保持同步。
由于他在大气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上的诸多贡献,叶笃正荣获2003年度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imo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曾用“广受尊敬、世界闻名”来赞誉他的杰出贡献。
叶笃正是中国大气科学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气象界培养造就了几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仅培养大气科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多达6人。目前,叶笃正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堪称桃李满天下。
在叶笃正九十华诞之时,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发来贺信,并为他题词“揽东亚风云志在千里,携青年才俊壮心不已”。
叶笃正曾经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名誉所长,但他考虑问题不是仅从大气所出发,而是为国家、世界科学的发展着想。
叶笃正非常重视用气象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他曾经开玩笑说,“宁可没有大气所,也不能没有气象局,大气所的工作是书本来书本去,而气象局是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1998年,叶笃正把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110万元港币的一半拿出来,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所以此设立了“学笃风正”奖,这个奖不仅面向大气所的青年科研人员,同时面向全国气象界,目前,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青年学者都曾获得过该奖。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固然让叶笃正激动,但曾最让他激动的是听到美国把中国当做战略竞争对手的那一刻。被外国人踩在脚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大爱无形,这就是叶笃正这位科学家的坦荡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