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之死:真相为何没走在看得见的路上?
关于雷洋之死,人民日报独家采访了北京昌平分局东小口派出所副所长邢永瑞,昌平分局预审大队大队长高春正、昌平分局治安支队支队长马朝晖。邢永瑞也是当时现场执法的带队民警。采访中警方对于事件中普遍关注的十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人民日报5月11日)
从警方回应的十个问题来看,已基本勾勒出了事件的概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了雷洋的嫖娼事实。但这个嫖娼事实,只是所有问题的一个同共前提,然而,它却不是人们共同想知道的那个结果,即嫖娼与死亡之间的必然关系。从警方回应的内容看,除了坐实了这个嫖娼事实这外,对雷洋之死的根本问题并没有给出直接回应。因此,对于公众来说,警方的回应还存在着很大的待充实空间。
然而,也正是存在着这样有待充实的空间,才使公众对雷洋之死不停地追问。对于警方来说,也许基于事件正处在调查过之程中,有很多细节还不便公之于众,因而,只能给予目前这样的回应。但现在是高速的网络信息社会,人们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并不会因为警方的不便而停止追问,因为每一个热点事件,同时必然也会是一个社会公共事件,而人们对真相的追索也不会等它凉下来再问。这并不是公众过于急躁或不够理性,而是信息社会的自然要求。而这样的社会之急切,也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必然特征,这无法改变,因为这种特征就是信息高速时代的根本性格。
对雷洋之死,警方的回应存在着太多可以充实的空间,但警方之所以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更多的信息,想必也有着自己的担心。因为,最近出现的一些热点事件,总会经历这样的过程,那就是从原始信息的发布到最终的定版,都经过了从反转到再反转,甚至再再反转的过程。而对于公众来说,就会认为是官方对信息保留的太多,发布的太少,从而便对所有热点事件的官方都产生了质疑,并给予不留情面的指责,因而,也更使每一次反转都形成了官方降低自我威信无法反拨的被动,而官方一次一次的被动,只能让公众更加主动,那就是不停地追问,直到官方不堪重负。
而每到官方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都会呼吁社会保持理性和耐心,但这根本无济于事,因为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急切,而是整个信息高速时代的根本性格。因而,对于所有热点事件的官方来说,都不必徒劳地试图改变这个根本不可能改变的性格。而要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及时依法发布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回应公从对真相的渴求。表面上看,这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为一旦所发布的信息发生了改变,或前后不一,那么是不是就又造成了被动了呢?
没错,绝对会造成被动,而且还可能引来更多的指责,但是,这只是初始阶段的必然反弹,而绝不会是驻留很久的现象。因为,官方追求真相的过程不可能一帆无顺,事实上,公众也明白这一点,而公众表现来的急切,其实并不是急于马上知道最终真相,而更多地是想在第一时了解到最新结点,和官方的作为情况,而只有最多的信息发布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这角度说,官方不应当怕日后发生前后不一的情况,只要发布的那些信息都是当时情况下的真实情况,就等于忠于了事实,忠于了过程,忠于了职责,哪怕是日后发生了反转,公众也会理解,因为任何真相的抵达都不会是一趟直通车。
而之所以官方对每一次热点事件的回应,都会让公众习惯性地产生质疑,其实就是因为官方怕日后发生对自己不利的反转。然而,这种四平八稳地只想给公众一个最终真相的回应理念,在信息高速时代,永远都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人们并不仅仅是只想知道最终真相,而更想在一连串的时间点上了解更多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是社会知情权的一种即时互动,这也是社会信息时代的一个知情习惯,这同样没法改变。
而从另一个层面说,只要官方每一次都能够在信息发布上给予“全程直播”,即使日后发生了前后不一,那也是现实情况的前后不一,而不能算是官方表情的前后不一,因为,很多复杂事件的调查过程本身就可能存在着“否定之否定”的递进过程。因此,不管是对于什么样的热点关注事件,官方都应当给予“全程直播”式的信息发布,而这种方式一旦形成了常态化方式,人们也就理解了可能出现的情况反转,而这样的社会即时交流,本身既是信息高速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知情权的最好方式。
对于雷洋之死这事件,以及对于更多容易引发社会质疑的案件来说,“真相在路上”,这句话都没有错,然而,真相一定要走在公众看得见的路上才行,而这条路,就应当是警方时时发布的不怕反转的信息铺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