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凯促进融合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2018-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虽然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依然面临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挑战.信息化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课堂,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互联网和云计算则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持平台.正因如此,教育信息化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初期,我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虽然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依然面临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挑战。

信息化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课堂,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互联网和云计算则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持平台。

正因如此,教育信息化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初期,我国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部署。随后,教育部出台了“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正在筹划的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进一步勾勒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蓝图及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现状: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资源服务体系

“宽带网络校校通”进展迅速。校校通的实质内容有两个,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截至2016年初,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有87.1%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其中达到10M以上宽带接入的学校占59.

7%。基础教育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终端数由1999年的不足1台,到2015年增长到10台;“优质资源班班通”扎实推进。班班通的目的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的普遍应用,其资源形态包括电子课本、学科资源、微课等。

目前大部分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提供的商品化教育资源,二是个性化教育资源即校本资源,三是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教育资源;“网络空间人人通”逐步展开,教师网络空间开通比例接近60%。

网络学习空间打破了物理课堂边界,有利于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家长在网络空间广泛连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互联和泛在学习,其四大主要功能包括:促进课堂教学、提供资源服务、创建社交平台和协助教学管理。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资源服务体系。国家、省、市三级云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已经建成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系统在大规模应用中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已实现1.93亿学生信息入库,仅2015年就完成602万学生省内转学、89万学生跨省转学,最快的跨省转学可在9小时内办理完毕。

全国范围内涌现出大量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以华中师范大学在凉山盐源县建设的泸沽湖镇小学数字学校为例,以该校为中心试点校,建成数字学校平台,形成“1 N”的运行模式。中心校和教学点牵手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和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可在线协同备课,学生结成学伴牵手互助。华中师大附小、附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可以直接输送到边远山区,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十三五”: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用技术去创新教学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三通两平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全国大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普遍实现了初步应用。在“十三五”阶段,我们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将是进一步深化“三通两平台”,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要继续补齐短板,普及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并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主要包括:

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等各类主体高度互动、密切协同,教与学的基本形态彻底变革,逐步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者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需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比如:苏州市推行的信息化教改试验,在7所学校建成16个信息化教改实验班,试点班所有日常教学活动都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深度改造,实现课内、课外,家庭、学校之间高度互动,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部分学科的教学质量已明显提升。

学习环境的创新。学校网络带宽接入水平、装备条件等,都应逐步纳入到学校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范围内。教学所需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整合到一个环境中,为教学提供无缝支持服务,实现实体课堂和在线课堂的一体化。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实现了所有本科师范生课程上网,教师基于网络空间的混合课堂教学在校内已经推广两年,展现出明显好于单一实体课堂的教学效果。

平台服务的整合。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但整合不够。静态数据主要存储在管理平台,而动态数据主要存储在资源平台。在后续发展中,将逐步注重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融合发展,支持利用大数据的伴随式数据采集和过程评价。

比如:由于实现了中小学生学籍统一管理,我们已经能够在九小时内办理完一次跨省转学手续,这是管理效率上的极大提高,但我们尚未建立中小学生的终身电子学档,对学生的评价目前主要还是以结果评价为主。

师生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素养以及校长和各级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应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活动的构造者、促进者、辅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若要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应提高应对信息技术浪潮的能力,领导者则应该具备良好的规划、组织、评估能力。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启动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要对1000多万名教师完成每人50学时的轮训,目前进展比较显著,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较为浅层次的阶段,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提高。

可以预见,在“十三五”及今后更长时间内,我国教育信息化将继续快速发展,信息化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将充分显现,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将体会到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将成为现实。

总而言之,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值得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充分重视和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