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宪老婆】张立宪:一个人的杂志
张立宪还是老样子,穿一件简简单单的黑色T恤,不花哨,不跟你玩虚的,倍儿精神,倍儿有范。就像《读库》,朴实无华,却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的品牌奇迹。被读者认为是“有趣、有料、有种”的“三有”好书。
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是张立宪的密友,每年年底的《读库》座谈会,客串主持都是她。每次她来,看到满场的人群,没人大声说话,一人一本书,在那静静地看,她对张立宪说:“沉默得跟金子似的。”
张立宪如今已是文化界的名人,他说:“很多事情只有做起来,才知道有多么难,多么复杂,里面有多么大的学问。而且随着我们视野的扩展,见到了很多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同行做的事情,你就知道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同行差得很远。”
饭局狂人的读书仓库
最让张立宪揪心的是2012年的事。
7月21日那天,北京,特大暴雨,夺走112条生命。
而损失远不止这些。比如,张立宪存放图书的库房,就遭了水灾:“下雨的时候我正好在上海,听说了北京大雨我们的库房给水淹了的消息,特别着急,可是又无能为力。到晚上十二点之后,我就彻底放弃了,因为觉得我已经没有办法去救它,只希望另一个库房里的几个小朋友人身安全就够了。大概半夜两点,我在宾馆睡着了,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来。我的手机调成静音,第二天打开之后,看到很多未接电话,大家都在关心这件事。”
雨停之后,现场又被水困了两三天,他妻子去的时候已经是两天之后,她拍了一些照片,他不忍心打开看。妻子告诉他,被水浸泡过的书开始发霉,他想的是:“其实你没那么重要,你做的事没那么重要,你的喜怒哀乐也没那么重要。”
可是,也就在那一刻,他才知道有那么多人在帮他们,在关心他们。他去找新库房,库房主人一听说是“读库”,二话不说给他提供场地、提供周转库房,不图钱,这让他非常感动。
在独立做《读库》之前,他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出过一本个人著作《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并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记者手头就有一套张立宪当时在现代出版社主编的“梦工厂”系列中的几册:《大话西游》《之乎者也罗大佑》《昨日遗书》《家卫森林》……从周星驰到王家卫,一网打尽,走的是娱乐路线,其中,光《大话西游》就发行了30万册,《之乎者也罗大佑》出版时,正值罗大佑在内地第一次举行个人演唱会,引发的热潮可想而知。
他说:“那时比较理想主义,希望编辑分工能够实行三三制: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编稿,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逛书店看书,剩下的当交际花去社交。”
这三分政策其实就是张立宪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本人就一饭局狂人,2002年2月5日,他刚刚开始上网就在网上搞了一个秘密的论坛,叫饭局通,来的都是些相熟的朋友。张立宪说这也是被逼无奈:“我当时的一些作者老是拖稿,简直就是‘拖拉机’!这帮孙子整天沉迷网络,和网友打成一片,我怎么办?只好上网追杀,结果我自己也成了网迷,还得在论坛上发帖,说请你们吃饭,但带着稿子啊。”
羡慕嫉妒恨的新路
离开现代出版社自立门户之后,他坚决执行自己的“三分”政策。和二三分相对的,则是“三有”:“有趣,就是像疯狗‘一样把一件事琢磨得透,让你无话可说,拿出专业发烧友的精神来做这个事情。有料,就是不口水,努力在细节上、人物上、冲突上、故事上提供干巴巴的货料,因为我们觉得,只有事实是唯一确定的东西;第三是有种,要有一点驴脾气,做一点别人不愿做不敢做不想做的东西。”
“三有”精神的第一个产品请东东枪采访和撰写对郭德纲的长篇报道。他说他不愿意做一些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大咖,还未成名立腕、恨不得人家来买他票好养家糊口的郭德纲就成了张立宪踅摸的理想对象。他知道东东枪已经听郭德纲的相声好几年了,熟,是采访郭德纲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他向东东枪约稿,原则是:一、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二、时间服从质量。这成为日后《读库》约稿的通则。
这是一个人的杂志。他一个人构思,然后自己组稿、编辑,敲定纸张、开本、版式、装帧设计,可以说是事必躬亲,《读库》就是他的孩子。
都说万事开头难,顺利地开了头以为万事大吉,没想到,困难在后头呢。《读库》做到第二年,财务报表上显示《读库》是盈利的,可是他却要出去到处借钱。当时股市红火,达到历史性的6000多点,很多人都把钱投进股市,《读库》的回款就一拖再拖,他只好东拼西凑了12万元,支付用纸的费用,那时他的心情,真可以用“欲哭无泪”四字来形容。
他开始认真考虑要开网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2008年2月20日,《读库》网店在淘宝开张,四十天后,《读库》评级已经是两颗钻石。到现在,直销已经占到《读库》全部销量的1/4,“这1/4就让我心里有底了。我可以跟发行商提条件:你要给我及时回款,你不应该给我退货,不应该有这么大的损耗——大不了我自己卖,不给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