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怎么读拼音】钟繇的“繇”怎么读?
钟繇,字元常,是三国魏时的大臣和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儿子钟会,曾受命率军平蜀,后因谋叛魏国而被杀。《三国志》中收有父子两人的传记。
钟繇的“繇”,古代大致有两种读法:一读“遥”(yáo),一读“由”(yóu)。读“遥”,是在他生活的三国时代。相传虞舜时有位掌刑法的贤臣皋陶,古书上也写作“皋繇”或“咎繇”,那“繇”字就读“遥”。钟繇取名为“繇”,也许含有仰慕前贤咎繇的意思,所以也应读“遥”。
不过奇怪的是,在《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史籍中提到钟繇时,竟然没有一位注家为这个“繇”字注明过读音。倒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他的名著《世说新语》中为我们留下了“繇”字当时读音的记录:
对于这段记载,民国学者李详在他的《世说新语笺释稿》中说:
又清姚范《援鹑堂笔记》卷三十说:
《世说新语·排调》的记载和后世学者的考释说明,晋文帝司马昭因为钟会借他父亲的名字和二陈父、祖的名字跟他搞文字游戏,开了个玩笑,于是他也借皋繇与钟会父亲钟繇之名同音而回敬了一下。可见在当时的司马昭心里,“钟繇”的“繇”跟“皋繇”的“繇”一样,肯定读“遥”而不读“由”。
但是,这只是“繇”字人名读音的一种说法。此外还有与此不同的第二说。
当代学者吉常宏、吉发涵父子编著的《古人名字解诂》一书,从“钟繇”其人名和字意义的关联上作了深入的考证,得出了“繇”字的另一个读音:
吉先生认为,钟繇的“繇”通“游”。“游”是旌旗上的飘带,而“常”是画有日月的旗帜。钟繇的名和字都与旗相关,因此这个“繇”字应当读“游”(yóu)。
以上两种论证都有依据,也都能言之成理,因此自古以来,钟繇的“繇”有人读yáo,有人读yóu,都不能算错。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让这种两读不分主次的现象一直保持下去,总归不是个办法。还是应当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规范读音。那么,这个规范应当怎么来确定呢?
凡是学过音韵学的人都知道,从古到今,汉语的语音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迁之中。有些人名用字的读音也是如此。前面提到,清代的姚范在他的《援鹑堂笔记》中说:“盖旧读‘繇’为‘遥’,以其(钟会)父名为戏也。今皆读为‘由’音。
”民国的李详在他的《世说新语笺释稿》中也说:“钟会父繇,魏时自音‘繇’(遥),非如今时音‘由’也。”姚、李二人不约而同地指出,三国魏时钟繇的“繇”确实读“遥”,但到了他们生活的清代乾隆和民国年间,这个“繇”已经改读“由”了。
最近,我带着这个“繇”字两读的问题,请教了好几位中年书法家和书法理论界的朋友,他们告诉我,除了一些初步涉猎书法艺术而且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读“繇”为“遥”以外,绝大多数业内人士,如从前辈专家的谢稚柳、启功等到一般的中年学者,几乎都读“繇”为“由”,很少例外。
我本人几十年来一直读“繇”为“由”,也是在与山东著名书法艺术家蒋维崧教授交谈中听来的。如果当时查了字典,说不定也会陷入两难的困境。
鉴于这种情况,我建议索性将钟繇的“繇”字的今读定为“由”。这样做,既可与现当代书法界内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读法相一致,也可以在钟繇这个人名读音规范化的过程中起一点引导的作用。至于上古虞舜贤臣咎繇的“繇”,由于古籍旧注和工具书中早已有了明确而约定俗成的注音,还是应当维持原状读“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