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三国 赵季平代表谈文化自信: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并与世界对话
赵季平代表谈文化自信: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并与世界对话
文化,创作,音乐
国内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沈甜 于超然
“赵季平,1945年8月生,陕西省文联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名誉主席,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他长期从事音乐创作,先后为四十多部影片作曲,其中为《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秦颂》《孔繁森》等影片所作音乐多次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有关赵季平的这段简介,各大媒体上常常这样描述。
“文化创作核心就是培养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为人民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赵季平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赵季平谈文化自信
“文艺创作者需要工匠精神”
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
谈及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外表儒雅、谦和的赵季平难掩内心的激动:“像我们在创作这一块,就要坚持融入生活,坚持在人民中间创作。”近年来,赵季平先后到了广东沿海,又深入到秦岭一线,创作了交响乐《大秦岭》等。
“文艺创作者需要工匠精神。”赵季平说,需要做到精益求精,需要高度打磨,“音乐创作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更需要那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
“将外来‘技术’变成自己的语言”
“静下心深入生活,甘于寂寞进行创作。不仅需要自己这样做,还需要带领年轻音乐家这样做。”赵季平说,自己在创作《大秦岭》时,就带着一批新生代创作骨干下基层,“他们在学校里学的是‘技术’,要想真正学会用心创作,就要到生活中去。创作,深入和不深入生活是两回事儿。”
“现行的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缺失。”赵季平建议,作曲系的学生都要学一门戏曲,走出象牙塔到民间去,再把民间的歌手请到学校来,让作曲系、声乐系、管弦系交流学习。这实际上,就要学会尊重自己文化,“只有尊重它,才会有自信!”
“必须要培养文化自信。”赵季平说,作曲系很多理论来自欧美体系,学生学完以后要跳出来,向自己的民族音乐学习,让两者融合,这就叫“将外来的‘技术’,变成自己的语言,用中国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并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