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赞降央卓玛】贵州大型花灯戏《红梅赞》震撼上演
《红梅赞》剧照。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永 摄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9月4日、5日晚,省委宣传部2019年度文艺创作扶持重点项目、贵州大型花灯戏《红梅赞》作为"2019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剧场首演,让观众又一次经历了心灵的洗礼。
四代演员同台颂英雄
花灯戏《红梅赞》由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先生的经典红色题材歌剧《江姐》移植改编而来,主人公江姐原型是江竹筠。该剧讲述江竹筠机智英勇地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的事迹,是一部铭记英雄、讴歌英雄的作品。
多年来,相同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同名歌剧、京剧、评剧、川剧、滇剧以及电影等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歌剧版《江姐》。
据省花灯剧院院长邵志庆介绍,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相关要求,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多方研究并请专家论证可行,省花灯剧院按照上级指示,将红色题材歌剧《江姐》移植为花灯戏《红梅赞》,以此缅怀革命先烈,歌颂英雄,弘扬革命精神。
花灯戏《红梅赞》主创团队由业内名家组成,特邀著名戏剧导演潘伟行担纲总导演,我省戏曲名家、梅花奖得主邵志庆领衔主演,音乐及舞美、灯光等也均为一流的创作班底,都曾经参加过多部红色题材剧目的排演和该院获奖剧目的创排,并获得广泛好评。
从今年2月份开始,潘伟行导演就开始了案头工作,作曲创作也在3月份就开始。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道具等工作也同时进行。到6月底,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从7月1日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紧锣密鼓的排练。"此次投入《红梅赞》的演职人员达150余人,剧中很多角色都是由年轻演员来承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演员是首次上舞台,可谓‘四代演员一台戏’,很令人欣喜。
"邵志庆告诉记者,戏中的革命精神感染了大家,老一辈艺术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在年轻演员中得到传承,他们在排练中勤奋好学,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此次没有参与演出的演员,也在台下主动学习,他们都将是院团发展的希望。
在创排的同时,该院多次组织主创团队赴重庆渣滓洞、歌乐山、白公馆及贵州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采风与排演《红梅赞》的过程,让大家更深切地体会到革命先烈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让心灵获得真正的洗礼。"邵志庆说。
信念与忠诚感动观众
大幕拉开:1948年春的重庆,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主人公江姐的出场,将观众带入了那个革命者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岁月中。江姐与其他先烈们对革命坚定的信念与对党矢志不渝的忠诚,在一幕幕投入的演出中、在贵州花灯腔调的表达中,感染着现场观众。不少观众感动流泪,全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剧中,主题曲《红梅赞》多次响起,熟悉歌剧《江姐》的观众能听出来,此曲在贵州花灯腔调中仍保留了歌剧中的主旋律,让花灯版的《红梅赞》既亲切又独特。
剧情到了尾声,江姐已英勇牺牲。舞台上,几名静止的演员组成了雕塑般的英雄群像,他们的背后,红霞染红了天边。此时,交响乐《红梅赞》又一次响起,分外感人。舞台上方,一支盛开的红梅发出耀眼的光芒,满面笑容的江姐缓缓从红岩上走来,仿佛屹立在天地之间……场景非常震撼,而更震撼人心的是不朽的英雄魂!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演员一一谢幕,全体观众起立,以长时间的掌声与喝彩向演员表示敬意。
"红梅精神一脉香,黔中红梅分外靓。今日再唱《红梅赞》,赋能补钙为信仰。"我省著名文艺评论家陈颂英观剧后赋诗表达自己的感慨。
"这台戏移植改编得非常成功。之前我受邀来看戏时还担心能不能看懂花灯戏,看了以后感觉没有距离。演员对角色的精准刻画,音乐的独特风格,让我感受到了贵州花灯戏的魅力。那么短的时间能够打造成这样的水准,非常不容易也非常棒。"阎肃先生的遗孀李文辉在观看演出后欣慰地说。
"贵州花灯剧院有胆略有担当"
"花灯戏《红梅赞》所要展现的是像江竹筠这样一批面对敌人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传播、继承和发扬,希望通过该戏剧让观众和1949年前的先烈们进行一次时空对话,去叩问自己的灵魂——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如今的盛世太平。"每次说起这部戏,潘伟行导演言语中都流露出深深的崇敬。
潘导告诉记者,歌剧版《江姐》经久不衰,因此花灯剧院此次移植,压力非常大,既要保持经典的原味,也要有所创新和突破,还要有贵州本土花灯戏的元素,因此,该剧在音乐的创作上投入了极大的努力。"江姐的故事发生在重庆,所以戏中的场景等元素不能变,必须保持其地域性和历史的真实性,而这样的故事也不适合花灯中欢快的舞蹈来表现,因此,花灯音乐就成为与其他各戏种间最大的区别体现。
"潘伟行说,此次在唱段上做了一些调整,把它本土化了,用了极多的花灯元素;把它交响化了,使音乐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但结构又保持了歌剧的结构风貌。
此次移植改编《红梅赞》,作曲家杨小幸付出了大量心血,光初稿就起草了400多页,全剧39曲都由他一力完成。"文化是有根的,此次创作《红梅赞》唱腔借鉴了安顺花灯小调《梅花》,又大量结合贵州本土文化元素,希望打造属于我们贵州的花灯戏《红梅赞》。"
演出结束后,夜已深,该剧主创人员和省内外戏剧评论专家又对该剧进行了研讨:"《红梅赞》的移植改编,体现了贵州花灯剧院的艺术胆略、责任和担当。""贵州版‘江姐’是对歌剧《江姐》经典剧目移植后的个性化表达,很成功,这部戏应该走向全国巡演。
""花灯戏版的‘江姐’拉近了戏剧和贵州观众之间的距离,好看、好听、好传播是这部戏成功的关键。"……
中国剧协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薛若琳对花灯戏《红梅赞》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赞赏:"该剧在剧本上保持了歌剧《江姐》原有的架构和特色,场场都有看点;此外,江姐的故事具有地域性,事件发生在重庆,但红色题材是属于全国的,贵州花灯剧院能有艺术胆略、恒心、气魄去跨越地域移植经典歌剧,这份独到的艺术眼光和格局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艺术家在新时代传递弘扬革命精神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会长、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王道诚说:"花灯戏《红梅赞》用贵州老百姓最熟悉的戏剧形式来移植,让戏剧本身更加走入观众的心里。此外,对戏中音乐的创作是这部戏最大的创新和成功,它是‘江姐’所有版本中的最佳音乐,保留了花灯戏的特质。在对于‘江姐’的移植上,花灯戏《红梅赞》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据悉,首演之后,花灯戏《红梅赞》将前往水城等地演出。(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赵红薇)